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传授课本知识、控制教学流程、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就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提问方式 问题设计
1.提问的方式
1.1启发式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有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中性。”接着笔者用pH试纸检验CHCOONa溶液、NHCl溶液和NaCl溶液的酸碱性,结果显示CHCOONa溶液显碱性、NHCl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某些学生感到疑惑:“为什么盐溶液不都显中性呢?”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盐类溶液水解的实质。
1.2趣味式提问。
问题设计得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愉快地接受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趣问”只是提问的一种手段,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这才是提问的关键。例如在讲“原电池”时,笔者提问:(1)用接有导线的铜片和锌片插入苹果并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在电流计上,会发生什么现象?(2)将苹果换成萝卜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提问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科学性。
1.3点拨式提问。
教师在提问题时有时只需点到即止。点拨式提问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教师提问: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氯水消耗了NaOH还是HC1O发挥了氧化作用?如何证明你的结论?由此引发学生积极探讨。
1.4比较性提问。
比较性提问可以使学生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某族元素时,不仅要提问同族元素的结构、性质异同点,而且要与已学的相邻族元素进行比较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复习巩固旧知。
2.问题的设计
2.1设计情境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心理需求”,学习热情高涨,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探索、寻求突破口,再攻破重重难关,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讲解磷的性质时,课始笔者为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二战期间,盟军计划炸掉德国军方一个戒备森严的军火库,但在人不靠近的条件下无法炸掉。这时盟军就在老鼠身上涂上了白磷的CS溶液,让不起眼的老鼠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听完故事后,学生反响很大,一方面为设计者的聪慧而赞叹,另一方面急于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笔者因势利导,传授相关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2.2设计比较型问题,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比较型问题,从教参资料中选取一些性质相似的物质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在分析研究比较型问题时,学生会逐渐提高对鉴别辨析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2.3设计迷惑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敢于质疑他人的意见,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宽及思想还不成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钻牛角尖。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趋向成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教材适当设计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通过“迷惑”学生犯错,“诱使”学生上当,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展开讨论。疑惑性问题或来源于教学难点,或从学生经常易犯错的问题延伸而来。
2.4设计探究性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高二上学期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老师可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研究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虽然可通过折纸片的方式了解物质的构成,但这只是改变纸片的形状而已,与构成物质由不同的元素构成没有关系。教师可用纸片、木棒、石子等代表不同的成分模拟物质的构成,让学生自主探究。接下来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学生向大的可乐瓶中滴入碱液,然后塞住瓶口,稍后即可观察到瓶子瘪了。这时老师就可以解释瓶子变瘪是因为碱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固体的碳酸钙,消耗掉瓶中的二氧化碳,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2.5设计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现象,化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找到立足点。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生活中的化学,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真正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精心设计提问、灵活运用提问,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至关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源泉。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任务的中心,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思维发散。学生在积极探究问题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把“问题”作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总结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宏伟,侯千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8(08):150-153.
[2]王延芳.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4(02):117-120.
[3]吕子西.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6).
[4]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0).
[5]黄天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10(21).
[6]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寇明燕.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提问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VOL23:122.
[8]蒋华琼.试论化学课课堂提问的设计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5,VOL12(2):61-62.
[9]张新英.谈谈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8):17-18.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提问方式 问题设计
1.提问的方式
1.1启发式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盐类的水解》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有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中性。”接着笔者用pH试纸检验CHCOONa溶液、NHCl溶液和NaCl溶液的酸碱性,结果显示CHCOONa溶液显碱性、NHCl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某些学生感到疑惑:“为什么盐溶液不都显中性呢?”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盐类溶液水解的实质。
1.2趣味式提问。
问题设计得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愉快地接受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趣问”只是提问的一种手段,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统一,这才是提问的关键。例如在讲“原电池”时,笔者提问:(1)用接有导线的铜片和锌片插入苹果并将导线的另一端连接在电流计上,会发生什么现象?(2)将苹果换成萝卜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的提问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科学性。
1.3点拨式提问。
教师在提问题时有时只需点到即止。点拨式提问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教师提问: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氯水消耗了NaOH还是HC1O发挥了氧化作用?如何证明你的结论?由此引发学生积极探讨。
1.4比较性提问。
比较性提问可以使学生认清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某族元素时,不仅要提问同族元素的结构、性质异同点,而且要与已学的相邻族元素进行比较提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复习巩固旧知。
2.问题的设计
2.1设计情境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心理需求”,学习热情高涨,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探索、寻求突破口,再攻破重重难关,最终解决问题。如在讲解磷的性质时,课始笔者为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二战期间,盟军计划炸掉德国军方一个戒备森严的军火库,但在人不靠近的条件下无法炸掉。这时盟军就在老鼠身上涂上了白磷的CS溶液,让不起眼的老鼠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听完故事后,学生反响很大,一方面为设计者的聪慧而赞叹,另一方面急于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笔者因势利导,传授相关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2.2设计比较型问题,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比较型问题,从教参资料中选取一些性质相似的物质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在分析研究比较型问题时,学生会逐渐提高对鉴别辨析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2.3设计迷惑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中学生大多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敢于质疑他人的意见,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宽及思想还不成熟,常常会在某些问题上钻牛角尖。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趋向成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教材适当设计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问题,通过“迷惑”学生犯错,“诱使”学生上当,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展开讨论。疑惑性问题或来源于教学难点,或从学生经常易犯错的问题延伸而来。
2.4设计探究性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高二上学期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老师可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研究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虽然可通过折纸片的方式了解物质的构成,但这只是改变纸片的形状而已,与构成物质由不同的元素构成没有关系。教师可用纸片、木棒、石子等代表不同的成分模拟物质的构成,让学生自主探究。接下来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何证明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学生向大的可乐瓶中滴入碱液,然后塞住瓶口,稍后即可观察到瓶子瘪了。这时老师就可以解释瓶子变瘪是因为碱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固体的碳酸钙,消耗掉瓶中的二氧化碳,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2.5设计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现象,化学离不开生活。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找到立足点。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生活中的化学,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真正掌握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精心设计提问、灵活运用提问,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至关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源泉。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任务的中心,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思维发散。学生在积极探究问题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把“问题”作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总结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宏伟,侯千金.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8(08):150-153.
[2]王延芳.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4(02):117-120.
[3]吕子西.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6).
[4]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0).
[5]黄天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10(21).
[6]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寇明燕.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提问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VOL23:122.
[8]蒋华琼.试论化学课课堂提问的设计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5,VOL12(2):61-62.
[9]张新英.谈谈化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