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座园,一场笑剧,刘姥姥这个有趣、为人取乐的角色,让严肃沉闷的贾府多了一抹生命的亮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去看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带来了怎样的喜剧效果。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素性放达,青年时期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后家道中落,过着一贫如洗的艰难日子。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前80回)。
作品链接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涉及广泛,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世态百相,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背景介绍
“刘姥姥”是从乡下来的贾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到贾府来谋求帮助。在作品《红楼梦》中,她曾先后3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荣国府向凤姐讨要银钱以度日;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向贾府送去些土产品作为远房亲戚的心意;第三次是贾府遭难没落后,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本文所写是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回的原题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美点赏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虽是小说的节选,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活。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精彩场面,赏人物形象
阅读本文,最精彩的当数大观园群笑图。红学家蔡义江认为,这一部分是“最神奇的文字,每种笑态都合其人的特点”,构成了一幅神采姿态迥异的图画:湘云“喷”着笑,黛玉“伏”着笑,宝玉“滚”着笑,贾母“搂”着笑,王夫人“指”着笑,薛姨妈“喷”着笑,探春“合”着笑,惜春“拉”着笑。丫鬟仆人们“躲”着笑,“忍”着笑。每一个人笑的姿态都不一样,作者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几乎不重复。一个小小的场面,简单的一“笑”,不同情态,各具特点。而且每一种“笑”后面也潜藏着人物不一样的性格特点,湘云的豪爽、黛玉的克制、宝玉的恃宠等等一览无余。阅读本文,要认真品读这一部分,学习作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特定的生活情景(场面)里,刻画他们各自独有的、生动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行动、姿态和语言技巧。
二、品侧面描写,悟作品意图
节选部分,刘姥姥是文章的主角,作者以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大观园的景象。开头就借刘姥姥对各住处的描述展示了大观园的富贵与奢华,“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东西都只好看”,这些表述,既从侧面表现出了各处所主人的性格特点与身份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了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天壤之别。文章后面刘姥姥的众多话语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是刘姥姥对封建统治阶级豪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的叹息。整篇文章,作者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暗示了贾府没落的必然性。阅读本文,要读出文字背后暗藏的玄机,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析写作技法,学表达技巧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技巧形式是小说的本体,没有技巧就没有小说。阅读本文,我们还要学会分析写作技法,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场面描写之外,作者在行文中还故意设置悬念,如用膳前鸳鸯对刘姥姥的特殊交代就是一处悬念,文中这样写道,“如此这般”“悄悄嘱咐”,让读者生疑,为后文刘姥姥的“粉墨登场”埋下了伏笔。文章结尾才揭开谜底,这样处理,就吸引读者,就能让文章波澜起伏,尺水兴澜。再如文中刻画刘姥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神态。通过分析她的语言和神态,我们能够感受到刘姥姥的淳朴实在、风趣幽默、憨态可掬,同时也能体会到她的圆滑和世故。
知识把握
蓼溆 (liǎo xù) 戗金(qiāng)
李纨(wán) 镶银箸(zhù)
漱盂(shù yú) 麈尾(zhǔ)
撮弄(cuō) 砒霜(pī)
1.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刘姥姥明知道鸳鸯等人要“拿她取个笑”,为什么还要积极配合呢?
3.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类文阅读
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穿针引线的人物,她到荣国府一共3次。读完她二进大观园,我们再来读一读她三进大观园的情景。
劉姥姥三进荣国府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怜爱,便叫小红招呼着。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我想姑奶奶的病别是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忙在背地里扯他。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了。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他也有一个小哥儿,这可怎么样呢?”平儿道:“那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众人都来劝解。 巧姐儿听见他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 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妈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呢。前年你来,我和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要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着呢,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玩,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因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姑奶奶自然瞧不起这样人家。我们庄家人瞧着这样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凤姐道:“你说去,我愿意就给。”刘姥姥道:“这是顽话儿罢咧。放着姑奶奶这样,大官大府的人家只怕还不肯给,那里肯给庄家人?就是姑奶奶肯了,上头太太们也不给。”巧姐儿因他这话不好听,便走了去和青儿说话。两个女孩儿倒说得上,渐渐的就熟起来了。
(出自《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章节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更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选文中的情节发生在贾府败落之后,贾母已过世,凤姐也不久于人世。
读后一思
刘姥姥,一位来自“芥豆之微”小小人家的村妪,与贾府没有半分血缘关系,只因当年贾府的一份资助,为贾母的逝去感到真切的悲痛,又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搭救巧姐儿,这种知恩图报的高尚人格,让我们肃然起敬。想一想,两次进出大观园情形有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考题链接
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清朝著名小说家。
C.《范进中举》是《官场现形记》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D.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她雖贪图小利,但心地善良,在贾府人亡势危之时,是她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房子宽大、威武:“大家子住大房”“果然威武”;内部摆设豪华奢侈,令人羡慕:“满屋里东西都只好看,可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了”。
2.刘姥姥明白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换得贾母等人的开怀一笑,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中,刘姥姥觉得就算拿自己来取悦别人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刘姥姥的聪明、机灵,会察言观色,讨人欢心。
3.刘姥姥是一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地地道道的村庄农妇,她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可见其淳朴、率真的个性;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甘当丑角,哄老太太开心,可见其聪明、圆滑,善于表演,懂生存之道,大智若愚。当然,这种圆滑里面包含着深深的奴性。
读后一思
示例:三进大观园已是贾府没落时,此时大观园毫无生气,与二进大观园时有天壤之别。这种变化,正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即腐朽的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
考题链接
D 【解析】A项,莫泊桑是法国作家;B项,罗贯中为明朝人;C项,《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素性放达,青年时期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后家道中落,过着一贫如洗的艰难日子。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前80回)。
作品链接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涉及广泛,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世态百相,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背景介绍
“刘姥姥”是从乡下来的贾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到贾府来谋求帮助。在作品《红楼梦》中,她曾先后3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荣国府向凤姐讨要银钱以度日;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向贾府送去些土产品作为远房亲戚的心意;第三次是贾府遭难没落后,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本文所写是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回的原题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美点赏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虽是小说的节选,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活。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精彩场面,赏人物形象
阅读本文,最精彩的当数大观园群笑图。红学家蔡义江认为,这一部分是“最神奇的文字,每种笑态都合其人的特点”,构成了一幅神采姿态迥异的图画:湘云“喷”着笑,黛玉“伏”着笑,宝玉“滚”着笑,贾母“搂”着笑,王夫人“指”着笑,薛姨妈“喷”着笑,探春“合”着笑,惜春“拉”着笑。丫鬟仆人们“躲”着笑,“忍”着笑。每一个人笑的姿态都不一样,作者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几乎不重复。一个小小的场面,简单的一“笑”,不同情态,各具特点。而且每一种“笑”后面也潜藏着人物不一样的性格特点,湘云的豪爽、黛玉的克制、宝玉的恃宠等等一览无余。阅读本文,要认真品读这一部分,学习作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特定的生活情景(场面)里,刻画他们各自独有的、生动的、富于个性色彩的行动、姿态和语言技巧。
二、品侧面描写,悟作品意图
节选部分,刘姥姥是文章的主角,作者以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大观园的景象。开头就借刘姥姥对各住处的描述展示了大观园的富贵与奢华,“那柜子比我们一间房子还大还高”“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东西都只好看”,这些表述,既从侧面表现出了各处所主人的性格特点与身份地位,同时也反映出了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天壤之别。文章后面刘姥姥的众多话语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是刘姥姥对封建统治阶级豪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的叹息。整篇文章,作者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暗示了贾府没落的必然性。阅读本文,要读出文字背后暗藏的玄机,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析写作技法,学表达技巧
现代小说理论认为,技巧形式是小说的本体,没有技巧就没有小说。阅读本文,我们还要学会分析写作技法,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场面描写之外,作者在行文中还故意设置悬念,如用膳前鸳鸯对刘姥姥的特殊交代就是一处悬念,文中这样写道,“如此这般”“悄悄嘱咐”,让读者生疑,为后文刘姥姥的“粉墨登场”埋下了伏笔。文章结尾才揭开谜底,这样处理,就吸引读者,就能让文章波澜起伏,尺水兴澜。再如文中刻画刘姥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神态。通过分析她的语言和神态,我们能够感受到刘姥姥的淳朴实在、风趣幽默、憨态可掬,同时也能体会到她的圆滑和世故。
知识把握
蓼溆 (liǎo xù) 戗金(qiāng)
李纨(wán) 镶银箸(zhù)
漱盂(shù yú) 麈尾(zhǔ)
撮弄(cuō) 砒霜(pī)
1.从刘姥姥的视角来看,贾府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刘姥姥明知道鸳鸯等人要“拿她取个笑”,为什么还要积极配合呢?
3.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类文阅读
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穿针引线的人物,她到荣国府一共3次。读完她二进大观园,我们再来读一读她三进大观园的情景。
劉姥姥三进荣国府
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份儿?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怜爱,便叫小红招呼着。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我想姑奶奶的病别是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忙在背地里扯他。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了。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他也有一个小哥儿,这可怎么样呢?”平儿道:“那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众人都来劝解。 巧姐儿听见他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 巧姐儿道:“没有。”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妈一样。你给他请个安。”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呢。前年你来,我和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要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着呢,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玩,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说着,自己还笑。因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姑奶奶自然瞧不起这样人家。我们庄家人瞧着这样财主,也算是天上的人了。”凤姐道:“你说去,我愿意就给。”刘姥姥道:“这是顽话儿罢咧。放着姑奶奶这样,大官大府的人家只怕还不肯给,那里肯给庄家人?就是姑奶奶肯了,上头太太们也不给。”巧姐儿因他这话不好听,便走了去和青儿说话。两个女孩儿倒说得上,渐渐的就熟起来了。
(出自《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章节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更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选文中的情节发生在贾府败落之后,贾母已过世,凤姐也不久于人世。
读后一思
刘姥姥,一位来自“芥豆之微”小小人家的村妪,与贾府没有半分血缘关系,只因当年贾府的一份资助,为贾母的逝去感到真切的悲痛,又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搭救巧姐儿,这种知恩图报的高尚人格,让我们肃然起敬。想一想,两次进出大观园情形有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考题链接
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清朝著名小说家。
C.《范进中举》是《官场现形记》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D.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人物,她雖贪图小利,但心地善良,在贾府人亡势危之时,是她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房子宽大、威武:“大家子住大房”“果然威武”;内部摆设豪华奢侈,令人羡慕:“满屋里东西都只好看,可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了”。
2.刘姥姥明白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换得贾母等人的开怀一笑,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中,刘姥姥觉得就算拿自己来取悦别人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刘姥姥的聪明、机灵,会察言观色,讨人欢心。
3.刘姥姥是一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地地道道的村庄农妇,她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可见其淳朴、率真的个性;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甘当丑角,哄老太太开心,可见其聪明、圆滑,善于表演,懂生存之道,大智若愚。当然,这种圆滑里面包含着深深的奴性。
读后一思
示例:三进大观园已是贾府没落时,此时大观园毫无生气,与二进大观园时有天壤之别。这种变化,正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即腐朽的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
考题链接
D 【解析】A项,莫泊桑是法国作家;B项,罗贯中为明朝人;C项,《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