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的教学是由语而学文,语就是朗读。小学语文课是要让学生能听、说、读、写,真正让学生做到因语学文、因文学语,相互为用。小学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在2017年《语文课程新标准》里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关键词】课堂朗读;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不敢开口读或者小声读,朗读时感到局促不安,怕读不好,怕同学笑话;二是没有认识到朗读的意义和乐趣,没有体会到朗读的魅力,没有养成与听者交流的习惯,忘记了课堂上听他读的同学,就像自己读给自己听似的。针对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放声读、有感情去读,明确朗读得好坏不单纯是语言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理解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指导朗读
(一)说明文的朗读
说明文的朗读强调逻辑力量,着重态度、感情的连贯和起伏变化。朗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朗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例如在指导朗读《太阳》一课时,这是一篇常识性科普说明文,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读出强调第一自然段太阳“远”的这一特点,突出“1.5亿公里”、人走要3500年、飞机要飞十几年等重点语句,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形象、直观地感受太阳的确与我们的距离遥远。在讲“大”这个特点时,抓住了“130万个地球抵得上一个太阳”这一重点句;讲“热”时,突出了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的比较,等等。
(二)诗的朗读
诗的朗读更多地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握诗的意境,注意音韵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到诗中仙境一般的魅力。如指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朗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要用想象去朗读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三)记叙文、小说选段的朗读
记叙文、小说选段的朗读明确选段在全篇中的位置,把握朗读的基调。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少年闰土》是从《故乡》中截取的一段,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领悟,如教学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指导学生先朗读,后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著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在读中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朗读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二、坚持启发式培养朗读能力
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我只是一般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只是简单地说哪里是傲慢的语气,声音要高;哪里是谦虚的语气,声音要低。这样的提示,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在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上,而是集中在用什么声音读什么句子上。傲慢,不知道为什傲慢;谦虚,也不清楚为什么谦虚,不能从内心发出真情实感。如今,我在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声音表达方式。譬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即在学习铁罐说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火冒三丈”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铁罐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就特别讲清以下几点,一是语言:“你敢碰我吗?懦弱的东西!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把你碰成碎片。”二是态度语气——傲慢、轻蔑、恼怒、火冒三丈,以此来理解奚落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奚落,然后出示:“用尖酸刻薄的话来说人不是,使人难堪。”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样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朗读规律。三是让学生角色朗读,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老师适当给予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朗读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朗读魅力,使学生爱上朗读。
三、引导学生朗读者要和听者进行的交流
朗读者和听者之间的交流是课堂朗读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以往学生在朗读时常常忘记面前听他朗读的同学,好像是自己读给自己听似的。现在,我注意随时提醒学生:你读的是什么?读给谁听的?唤起学生强烈的朗读愿望,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进行交流,同时要求听朗读的同学保持良好的气氛,不嬉笑取闹,给朗读者支持。
四、要示范,不要机械性模仿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示范范读是很重要的。为此,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朗读水平,认真范读课文,但要注意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朗读,避免盲目机械性模仿。
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朗读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和魅力,真正做到“因语学文”,让朗读在课堂上充满天籁之音。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课堂朗读;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不敢开口读或者小声读,朗读时感到局促不安,怕读不好,怕同学笑话;二是没有认识到朗读的意义和乐趣,没有体会到朗读的魅力,没有养成与听者交流的习惯,忘记了课堂上听他读的同学,就像自己读给自己听似的。针对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放声读、有感情去读,明确朗读得好坏不单纯是语言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理解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一、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指导朗读
(一)说明文的朗读
说明文的朗读强调逻辑力量,着重态度、感情的连贯和起伏变化。朗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朗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例如在指导朗读《太阳》一课时,这是一篇常识性科普说明文,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要读出强调第一自然段太阳“远”的这一特点,突出“1.5亿公里”、人走要3500年、飞机要飞十几年等重点语句,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形象、直观地感受太阳的确与我们的距离遥远。在讲“大”这个特点时,抓住了“130万个地球抵得上一个太阳”这一重点句;讲“热”时,突出了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的比较,等等。
(二)诗的朗读
诗的朗读更多地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握诗的意境,注意音韵和节奏,让学生体会到诗中仙境一般的魅力。如指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朗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要用想象去朗读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三)记叙文、小说选段的朗读
记叙文、小说选段的朗读明确选段在全篇中的位置,把握朗读的基调。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少年闰土》是从《故乡》中截取的一段,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领悟,如教学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指导学生先朗读,后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著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在读中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朗读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二、坚持启发式培养朗读能力
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我只是一般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只是简单地说哪里是傲慢的语气,声音要高;哪里是谦虚的语气,声音要低。这样的提示,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在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上,而是集中在用什么声音读什么句子上。傲慢,不知道为什傲慢;谦虚,也不清楚为什么谦虚,不能从内心发出真情实感。如今,我在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声音表达方式。譬如,在指导学生朗读《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即在学习铁罐说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火冒三丈”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铁罐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就特别讲清以下几点,一是语言:“你敢碰我吗?懦弱的东西!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把你碰成碎片。”二是态度语气——傲慢、轻蔑、恼怒、火冒三丈,以此来理解奚落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奚落,然后出示:“用尖酸刻薄的话来说人不是,使人难堪。”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样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朗读规律。三是让学生角色朗读,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老师适当给予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朗读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朗读魅力,使学生爱上朗读。
三、引导学生朗读者要和听者进行的交流
朗读者和听者之间的交流是课堂朗读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以往学生在朗读时常常忘记面前听他朗读的同学,好像是自己读给自己听似的。现在,我注意随时提醒学生:你读的是什么?读给谁听的?唤起学生强烈的朗读愿望,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进行交流,同时要求听朗读的同学保持良好的气氛,不嬉笑取闹,给朗读者支持。
四、要示范,不要机械性模仿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示范范读是很重要的。为此,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朗读水平,认真范读课文,但要注意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朗读,避免盲目机械性模仿。
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朗读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和魅力,真正做到“因语学文”,让朗读在课堂上充满天籁之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