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蒂》是瑞士著名作家斯比丽夫人的著名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许多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和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描绘出夏蒂真挚感人的艺术形象。笔者基于对人物关系的思考,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人物性格;夏蒂;爷爷;克拉拉
夏蒂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善良淳朴、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助人为乐,小小的年龄却有着感人的人格魅力。在她纯真的感情感染下,饱经沧桑、心情忧郁的爷爷变得开朗起来。在她的善良帮助下,瘫痪的小姑娘克拉拉重新站立了起来,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小夏蒂身上所表现出的单纯、善良的人性使得许多读者为此潸然泪下,也使得夏蒂这一形象在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被津津乐道。
1.夏蒂纯洁的心灵
夏蒂的单纯最开始表现在她和姨妈刚刚登上阿鲁姆山的一幕。夏蒂为了和小羊倌贝塔一起到山上去玩,便胡乱地把姨妈给自己刚买的新衣服随便扔到山下,惹得姨妈大发雷霆。还有许多场景都能反映出夏蒂的单纯善良。当夏蒂听贝塔奶奶说起“一到夏天,整个阿鲁姆大山都会在太阳的照耀下变成火红火红的,黄色的花儿也一闪一闪的发光”时,小夏蒂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可当奶奶说道“但是,我已经看不到,什么火红的善,山上黄色的花儿都一样看不见,我这辈子已经只能是一片漆黑,一片漆黑呀”,此时的夏蒂难以抗拒内心的悲伤而大哭起来,任凭奶奶怎么安慰都没有用。因为夏蒂满脑子想的都是“到底谁能让奶奶看见?谁都不能吗?”夏蒂很难从悲伤里恢复过来,夏蒂对贝塔奶奶的爱表现了一个小女孩最纯洁善良的心灵。
很快,夏蒂的人生迎来了一次转折。她被接到一个有钱人的家里,陪那家的小女儿克拉拉以期学习玩耍。尽管夏蒂的生活变得舒适,她依然难以忘却美丽的阿鲁姆大山,难以忘掉爷爷每天早上都给她挤的那一碗山羊“白雪”的鲜奶,忘不了贝塔奶奶还住在山上的破木屋里、好多年都没有吃过白馒头,每当夏蒂想起这些,都会不由自主的大哭起来,使得富人家里的女管家都担心被别人说是自己在欺负小夏蒂。小夏蒂一直牵挂着奶奶,奶奶曾经对她说过自己的渴望就是吃一下白馒头,夏蒂于是每次在吃饭时都把自己的馒头藏在衣柜里,等到被女管家罗得迈尔发现时,馒头早就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而且发馊了。馒头被扔掉了,小夏蒂不停地大哭道,“没有面包给奶奶了。那些全是要给奶奶的。这下全没了。奶奶一个也吃不到了!”最后还是在克拉拉安慰并且答应等她回去一定带一样多的面包给奶奶时,小夏蒂这才喜笑颜开。通过这几处场景,充分表现了一个远离尘世庸饶、拥有着善良人性的小天使形象。
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可小夏蒂明白这里毕竟不是自己的家,没有令自己魂牵梦绕的阿鲁姆山以及牵挂的爷爷、贝塔奶奶。因此小夏蒂时常望向窗外,她想象能够再一次看到漫山红遍的阿鲁姆山,和贝塔一起攀到山峰上看老鹰在飞翔,因此思念成疾,医生的建议下克拉拉才伤心的与夏蒂别离。通过这些生活片段,作者将一个无忧无虑、性格恣意、单純善良的美丽女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夏蒂强烈的人格魅力离不开景物与人物相结合的描写手法。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正所谓情景交融,长年居住在阿鲁姆山上、与大自然为伴的小夏蒂自然获得了比寻常小孩更加自然淳朴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打开了从心理学层次去把握人性的大门,为我们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为其行为方式与习惯特征,更重要的还包括人的心理方式与感情方式。所以天真无邪的心理、行为以及恣意发泄的情感使得夏蒂的人物性格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
2.爷爷的性格分析
爷爷作为唯一把夏蒂当做自己生命的人,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爷爷的性格突出表现在其难以驾驭的倔强。心理学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其后天的生存环境及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爷爷年轻时从军,军旅生活的历练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后来儿子和儿媳在一场事故中死亡,唯一的小孙女夏蒂也被她的姑妈接走,爷爷的生活顿时变得异常孤独,爷爷选择脱离村庄,一个人住上了白雪皑皑的阿鲁姆山,对于山下喧扰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蔑视。由于生活的不幸使得爷爷这一性格更加坚强,而军旅生活则使他变得倔强而孤僻。
人的性格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并对现实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爷爷早年的军旅生活也使得他难以抛弃军人的生活习惯,乃至于表现在其言语之上。一次贝塔按照爷爷的嘱咐将夏蒂平安的从山上送到家里,爷爷高兴地对贝塔说到,“能有效执行命令的士兵是一个好士兵,并且好士兵是应该得到来自长官的奖励的”,因此,爷爷将自己和贝塔视作长官和士兵的关系,也正是早年军旅生涯对其现在性格所产生重大影响的鲜明表现。性格中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也在其孤寡生活里深深扎根。
3.克拉拉的性格分析
小夏蒂最好的朋友,克拉拉的性格和夏蒂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明显的便是心灵纯洁与善良。克拉拉是一个身患残疾地富商的女儿,可她完全没有一种富贵人家小姐的娇柔之气。她对待家里的仆人永远不像女管家罗得迈尔那般苛刻、百般刁难,她和仆人之间更像是大姐姐和妹妹的关系。当夏蒂因为面包被扔掉而大哭时,克拉拉也伤心起来,夏蒂在克拉拉安慰下喜笑颜开。克拉拉善良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家庭气氛密不可分。她的奶奶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妇人,时常交给孙女做人的道理,富裕的生活又使她受到了良好的看护与教育,摒除了其身上的小姐脾气。除此之外,克拉拉也羡慕着夏蒂,当她听到夏蒂说到漫山红边的阿鲁姆山和美丽的花花草草时而伤心落泪,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和夏蒂一起奔跑,去看山上的老鹰和花花草草。克拉拉同夏蒂一样拥有的善良的心灵,置身于周围人的爱护之中,这似乎也体现着作者对于小说中两个小女孩最衷心的祝愿。
4.结语
《夏蒂》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对于夏蒂、克拉拉两个小女孩单纯质朴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读者因小女孩的善良心灵而深受感触,回味童年的天真无邪。同时借助两个小女孩的形象,反映人性中最淳朴的善良和纯真,也表达了斯比丽夫人对于现实中小孩最真切的关心和祝愿。
【参考文献】
[1]张森.试论人性描写在性格塑造中的定位与作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2]王忠.价值行为的社会主客观因素构成浅析[J].管理观察.2009(16)
【关键词】人物性格;夏蒂;爷爷;克拉拉
夏蒂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女孩,她天真活泼、善良淳朴、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助人为乐,小小的年龄却有着感人的人格魅力。在她纯真的感情感染下,饱经沧桑、心情忧郁的爷爷变得开朗起来。在她的善良帮助下,瘫痪的小姑娘克拉拉重新站立了起来,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小夏蒂身上所表现出的单纯、善良的人性使得许多读者为此潸然泪下,也使得夏蒂这一形象在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被津津乐道。
1.夏蒂纯洁的心灵
夏蒂的单纯最开始表现在她和姨妈刚刚登上阿鲁姆山的一幕。夏蒂为了和小羊倌贝塔一起到山上去玩,便胡乱地把姨妈给自己刚买的新衣服随便扔到山下,惹得姨妈大发雷霆。还有许多场景都能反映出夏蒂的单纯善良。当夏蒂听贝塔奶奶说起“一到夏天,整个阿鲁姆大山都会在太阳的照耀下变成火红火红的,黄色的花儿也一闪一闪的发光”时,小夏蒂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可当奶奶说道“但是,我已经看不到,什么火红的善,山上黄色的花儿都一样看不见,我这辈子已经只能是一片漆黑,一片漆黑呀”,此时的夏蒂难以抗拒内心的悲伤而大哭起来,任凭奶奶怎么安慰都没有用。因为夏蒂满脑子想的都是“到底谁能让奶奶看见?谁都不能吗?”夏蒂很难从悲伤里恢复过来,夏蒂对贝塔奶奶的爱表现了一个小女孩最纯洁善良的心灵。
很快,夏蒂的人生迎来了一次转折。她被接到一个有钱人的家里,陪那家的小女儿克拉拉以期学习玩耍。尽管夏蒂的生活变得舒适,她依然难以忘却美丽的阿鲁姆大山,难以忘掉爷爷每天早上都给她挤的那一碗山羊“白雪”的鲜奶,忘不了贝塔奶奶还住在山上的破木屋里、好多年都没有吃过白馒头,每当夏蒂想起这些,都会不由自主的大哭起来,使得富人家里的女管家都担心被别人说是自己在欺负小夏蒂。小夏蒂一直牵挂着奶奶,奶奶曾经对她说过自己的渴望就是吃一下白馒头,夏蒂于是每次在吃饭时都把自己的馒头藏在衣柜里,等到被女管家罗得迈尔发现时,馒头早就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而且发馊了。馒头被扔掉了,小夏蒂不停地大哭道,“没有面包给奶奶了。那些全是要给奶奶的。这下全没了。奶奶一个也吃不到了!”最后还是在克拉拉安慰并且答应等她回去一定带一样多的面包给奶奶时,小夏蒂这才喜笑颜开。通过这几处场景,充分表现了一个远离尘世庸饶、拥有着善良人性的小天使形象。
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可小夏蒂明白这里毕竟不是自己的家,没有令自己魂牵梦绕的阿鲁姆山以及牵挂的爷爷、贝塔奶奶。因此小夏蒂时常望向窗外,她想象能够再一次看到漫山红遍的阿鲁姆山,和贝塔一起攀到山峰上看老鹰在飞翔,因此思念成疾,医生的建议下克拉拉才伤心的与夏蒂别离。通过这些生活片段,作者将一个无忧无虑、性格恣意、单純善良的美丽女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夏蒂强烈的人格魅力离不开景物与人物相结合的描写手法。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正所谓情景交融,长年居住在阿鲁姆山上、与大自然为伴的小夏蒂自然获得了比寻常小孩更加自然淳朴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问题,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打开了从心理学层次去把握人性的大门,为我们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与可能。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为其行为方式与习惯特征,更重要的还包括人的心理方式与感情方式。所以天真无邪的心理、行为以及恣意发泄的情感使得夏蒂的人物性格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
2.爷爷的性格分析
爷爷作为唯一把夏蒂当做自己生命的人,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爷爷的性格突出表现在其难以驾驭的倔强。心理学认为性格的形成与其后天的生存环境及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爷爷年轻时从军,军旅生活的历练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后来儿子和儿媳在一场事故中死亡,唯一的小孙女夏蒂也被她的姑妈接走,爷爷的生活顿时变得异常孤独,爷爷选择脱离村庄,一个人住上了白雪皑皑的阿鲁姆山,对于山下喧扰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蔑视。由于生活的不幸使得爷爷这一性格更加坚强,而军旅生活则使他变得倔强而孤僻。
人的性格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并对现实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爷爷早年的军旅生活也使得他难以抛弃军人的生活习惯,乃至于表现在其言语之上。一次贝塔按照爷爷的嘱咐将夏蒂平安的从山上送到家里,爷爷高兴地对贝塔说到,“能有效执行命令的士兵是一个好士兵,并且好士兵是应该得到来自长官的奖励的”,因此,爷爷将自己和贝塔视作长官和士兵的关系,也正是早年军旅生涯对其现在性格所产生重大影响的鲜明表现。性格中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也在其孤寡生活里深深扎根。
3.克拉拉的性格分析
小夏蒂最好的朋友,克拉拉的性格和夏蒂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明显的便是心灵纯洁与善良。克拉拉是一个身患残疾地富商的女儿,可她完全没有一种富贵人家小姐的娇柔之气。她对待家里的仆人永远不像女管家罗得迈尔那般苛刻、百般刁难,她和仆人之间更像是大姐姐和妹妹的关系。当夏蒂因为面包被扔掉而大哭时,克拉拉也伤心起来,夏蒂在克拉拉安慰下喜笑颜开。克拉拉善良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家庭气氛密不可分。她的奶奶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妇人,时常交给孙女做人的道理,富裕的生活又使她受到了良好的看护与教育,摒除了其身上的小姐脾气。除此之外,克拉拉也羡慕着夏蒂,当她听到夏蒂说到漫山红边的阿鲁姆山和美丽的花花草草时而伤心落泪,渴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和夏蒂一起奔跑,去看山上的老鹰和花花草草。克拉拉同夏蒂一样拥有的善良的心灵,置身于周围人的爱护之中,这似乎也体现着作者对于小说中两个小女孩最衷心的祝愿。
4.结语
《夏蒂》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对于夏蒂、克拉拉两个小女孩单纯质朴的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使读者因小女孩的善良心灵而深受感触,回味童年的天真无邪。同时借助两个小女孩的形象,反映人性中最淳朴的善良和纯真,也表达了斯比丽夫人对于现实中小孩最真切的关心和祝愿。
【参考文献】
[1]张森.试论人性描写在性格塑造中的定位与作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2]王忠.价值行为的社会主客观因素构成浅析[J].管理观察.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