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airenxu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 48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4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
  结论: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较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慢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1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76-02
  慢性胃炎是由于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所导致的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反酸、恶心和胃部烧灼等,且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症状时轻时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为了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 48 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1年7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48例进行研究,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6个月。所有患者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和胃部烧灼等症状,临床诊断和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入院前未长时间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炎药物,无支气管哮喘、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疾病等严重疾病,排除严重心肝脾肾功能障碍、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并发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和单纯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所有48例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治疗,20mg每次,每天2次,口服使用。观察组患者在奥美拉唑治疗的基础上,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天3次,替硝唑口服每日2g,重症可静脉滴注,每日1.6g,1次或分为2次给予。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对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同的护理,戒烟戒酒,禁忌高蛋白、高脂肪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对两组患者加强观察,记录患者腹痛次数、反酸、烧灼感和胃部不适等临床症状的发病情况;记录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口腔溃疡、血肌酐升高、溶血性贫血、头晕耳鸣、失眠、过敏反应、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表现出好转趋势;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继续加重。以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为总有效率[2]。
  2结果
  2.2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其中,1例头晕,1例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所有不良反应都较轻,且在停药后均逐渐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
  3讨论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大多是与机体受到物理、生物或化学等因素影响有关,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反酸、胃部烧灼感等。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且与消化性溃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菌。当前药物虽然能够对慢性胃炎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不良反应和复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慢性胃炎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较单纯采用奥美拉唑的对照组取得了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效果理想。奥美拉唑是胃酸抑制类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胃蛋白酶和基础胃酸分泌,消除炎症,为抗菌药物的杀菌提供理想的环境;阿莫西林属于抗菌类药物,通过抑制肽聚糖代谢而抑制和杀死细菌,具有选择性高和毒性低的优点,且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较低,仅为0%~5%,效果显著;替硝唑与甲硝唑同属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厌氧菌和原虫具有良好的活性,对一些致病菌的敏感性由于甲硝唑,通过快速进入细胞,抑制病原体DNA合成发挥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互相促进和弥补,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万德煌,廖培良.儿童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治疗的对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1(7):797-799
  [2]张增娟.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的进展[J].辽宁医药,2009,21(2):34-36
  [3]张彩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410-41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及经验。  方法:2010年6月~2013年6月进行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胆囊结石30例,胆囊息肉2例。  结果:29例痊愈出院,2例中转手术,1例1周后2次住院,住院时间3~5天,平均4.5天,中转手术8~10天出院。转传统手术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费用低,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100例初产妇进行分析,对这10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为自然分娩不镇痛,观察2组产程过程中麻醉的镇痛效果,产妇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产程进展和副作用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两组生命体征无明显差异,产程时间差异不明显。另外观察组有2例产妇皮肤瘙痒。  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临床分布规律,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新生儿病区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212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检出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分离出病原菌212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87株(88.2%),革兰氏阴性杆菌24株(11.3%),真菌1株(0.5%)。在分离到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依托咪酯乳剂与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时的不良反应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  方法:将收集的32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所有患者的全麻诱导都采用0.03毫克/千克咪唑安定、2微克/千克芬太尼,基于此甲组采用2毫克/千克丙泊酚,乙组采用0.3-0.4毫克/千克依托咪酯乳剂完成诱导。记录患者各阶段数据,术后回访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在插管前和插管时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病综合征采用有效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总缓解率93.0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5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泼尼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36例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肝炎患者75例,慢性肝炎患者93例,肝硬化患者50例,肝癌患者18例。另选择同期无肝胆疾病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受检者TBA水平,探讨TBA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TBA升高的总阳性率为90.3%(213/236),4组肝病患者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分析检测数据的临床意义。  方法: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468例,根据其血尿酸水平将其分为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禁食12h抽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后对血尿酸、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468例经尿酸检测的患者中,137例合并高尿酸血症,余者331例为尿酸正常,两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方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将53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为27人,对照组为26人,分别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和传统疝修补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后进行VAS评分,其结果为4.1±1.3分,治疗时间为56.3±19.5分钟,手术后恢复时间为4.8±2.6天;27例患者中出现阴囊积液的患者为1例,出现尿潴留的患者为1例;对
期刊
摘要:目的:针对患有良性肿瘤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美容切口,了解患者对这种手术方式的满意程度以及手术效果。旨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这3年时间内收治的患有良性肿瘤患者共70人,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口,观察组采用美容手术切口。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乳房对称数量以及对手术满意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略
期刊
摘要:目的:提高哺乳期女性行子宫上环术的安全性,分析哺乳期子宫上环术中出血原因,观察其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在哺乳期行子宫上环术的妇女96例,并于子宫上环术后给予患者中药煎剂口服治疗。观察患者接受中药治疗后半年月经量的变化情况,对比患者行子宫上环术前以及术后接受中药治疗前的月经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  结果:本研究96例在哺乳期行子宫上环术患者术后平均月经量为157.59±25.18m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