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 48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4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
结论: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较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慢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1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76-02
慢性胃炎是由于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所导致的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反酸、恶心和胃部烧灼等,且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症状时轻时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为了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 48 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1年7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48例进行研究,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6个月。所有患者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和胃部烧灼等症状,临床诊断和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入院前未长时间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炎药物,无支气管哮喘、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疾病等严重疾病,排除严重心肝脾肾功能障碍、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并发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和单纯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所有48例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治疗,20mg每次,每天2次,口服使用。观察组患者在奥美拉唑治疗的基础上,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天3次,替硝唑口服每日2g,重症可静脉滴注,每日1.6g,1次或分为2次给予。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对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同的护理,戒烟戒酒,禁忌高蛋白、高脂肪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对两组患者加强观察,记录患者腹痛次数、反酸、烧灼感和胃部不适等临床症状的发病情况;记录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口腔溃疡、血肌酐升高、溶血性贫血、头晕耳鸣、失眠、过敏反应、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表现出好转趋势;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继续加重。以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为总有效率[2]。
2结果
2.2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其中,1例头晕,1例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所有不良反应都较轻,且在停药后均逐渐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
3讨论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大多是与机体受到物理、生物或化学等因素影响有关,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反酸、胃部烧灼感等。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且与消化性溃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菌。当前药物虽然能够对慢性胃炎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不良反应和复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慢性胃炎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较单纯采用奥美拉唑的对照组取得了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效果理想。奥美拉唑是胃酸抑制类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胃蛋白酶和基础胃酸分泌,消除炎症,为抗菌药物的杀菌提供理想的环境;阿莫西林属于抗菌类药物,通过抑制肽聚糖代谢而抑制和杀死细菌,具有选择性高和毒性低的优点,且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较低,仅为0%~5%,效果显著;替硝唑与甲硝唑同属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厌氧菌和原虫具有良好的活性,对一些致病菌的敏感性由于甲硝唑,通过快速进入细胞,抑制病原体DNA合成发挥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互相促进和弥补,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万德煌,廖培良.儿童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治疗的对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1(7):797-799
[2]张增娟.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的进展[J].辽宁医药,2009,21(2):34-36
[3]张彩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410-411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 48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4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
结论: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较单纯使用奥美拉唑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慢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1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76-02
慢性胃炎是由于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所导致的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反酸、恶心和胃部烧灼等,且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症状时轻时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为了探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 48 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1年7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48例进行研究,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26个月。所有患者入院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腹胀、反酸和胃部烧灼等症状,临床诊断和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入院前未长时间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炎药物,无支气管哮喘、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疾病等严重疾病,排除严重心肝脾肾功能障碍、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并发症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分别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和单纯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方面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所有48例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治疗,20mg每次,每天2次,口服使用。观察组患者在奥美拉唑治疗的基础上,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天3次,替硝唑口服每日2g,重症可静脉滴注,每日1.6g,1次或分为2次给予。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对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同的护理,戒烟戒酒,禁忌高蛋白、高脂肪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对两组患者加强观察,记录患者腹痛次数、反酸、烧灼感和胃部不适等临床症状的发病情况;记录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口腔溃疡、血肌酐升高、溶血性贫血、头晕耳鸣、失眠、过敏反应、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减轻,表现出好转趋势;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出现明显改善,甚至继续加重。以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为总有效率[2]。
2结果
2.2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表现为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其中,1例头晕,1例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所有不良反应都较轻,且在停药后均逐渐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
3讨论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大多是与机体受到物理、生物或化学等因素影响有关,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反酸、胃部烧灼感等。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且与消化性溃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菌。当前药物虽然能够对慢性胃炎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在不良反应和复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慢性胃炎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较单纯采用奥美拉唑的对照组取得了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效果理想。奥美拉唑是胃酸抑制类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是抑制胃蛋白酶和基础胃酸分泌,消除炎症,为抗菌药物的杀菌提供理想的环境;阿莫西林属于抗菌类药物,通过抑制肽聚糖代谢而抑制和杀死细菌,具有选择性高和毒性低的优点,且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性较低,仅为0%~5%,效果显著;替硝唑与甲硝唑同属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厌氧菌和原虫具有良好的活性,对一些致病菌的敏感性由于甲硝唑,通过快速进入细胞,抑制病原体DNA合成发挥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互相促进和弥补,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万德煌,廖培良.儿童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治疗的对比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1(7):797-799
[2]张增娟.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的进展[J].辽宁医药,2009,21(2):34-36
[3]张彩娟.四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