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教我做教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下来爷爷专门说我的错字。记得那时候爷爷看我的信,每次都会从他桌子的台历上撕下已经翻过去的那张,在背面把我信中写的错字挑出来写在上面,还要写明这个字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怎么写,在回信的时候把这张台历纸寄给我。我常常写错别字,被爷爷捉到是常有的事,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认真地想过一定要改正。爷爷可不然,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认为是有没有“群众观点”的大问题。还说,你是当教师的,教师教学生总不该教错字。事情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在我给爷爷的回信里,一句轻描淡写满不在乎的话把爷爷彻底激怒了,他非常生气地写道:
  1970年4月11日
  小沫:
  …………
  你这封信的末了,写了一句“错字还少不了吧”。我看了这句话很不满意,和你分析分析。
  (1)我上次信中说起写错字也不宜看作细事,当教师的更要注意。现在我从你这句话中体会到,你还是把它看作细事,所以只是带点儿风趣说“错字还少不了吧” 。为什么写错字也不是细事呢?第一,这也是作风问题,事无大小,总要按规矩做,写字老错,就是作风马虎。第二,“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中间的“有文化”三个字,方面很广,其中也包括写字照正确的写。(2)你写“目的”硬要写“目地”,可见你已经错成了习惯,经我指出了,仍旧没有自己提起警觉,注意改掉这个坏习惯。你写信写到末了,说一句“错字还少不了吧”,可见你没有这份耐性,把写好的信从头到底看一遍,看有没有说得不妥的话,有没有写错了的字。推广开来看,这就是事情做出就算,不再复核检查,不想把它搞得完美。这是多么要不得啊!(3)注意不要写错字,这也是“改”,虽然是不很有关(但是也并非绝对无关)思想、作风、工作的事,可也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真的能“改”。如果连这一点“改”也做不到,岂不要叫人怀疑,准备“改”这个“改”那个,乃至根本“改”世界观都只是空话吗?我这个话似乎太严重,再想想,实情的确如此。
  为了写错字,我写了上面一大段,我认为决非小题大做。你这句“错字还少不了吧”只有七个字,但是表现你的活思想很丰富,所以不厌烦跟你详细说说。我指出错字的小纸片,连这回的共三张,你要保存着。放在一起,有空看看,写什么的时候多留意。
  在这封信里,爷爷认真地分析了我经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强调为什么应该改掉写错别字的坏习惯。和上封信一样,也是三条,重点却落在了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上,爷爷说“我认为决非小题大做”。看起来这两封信写的是有关写错别字的事儿,说的可都是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是爷爷对待大事小事的一贯态度。惭愧的是,马马虎虎的习惯跟了我一辈子,爷爷这样地苦口婆心,也没能让我改过来。一个坏习惯养成了,真的是改也难啊。我在三十岁的时候做了编辑,一干就是三十年,天天和文字打交道,依然没能杜绝错别字。现在回想起那些写满了爷爷的字的台历纸,竟忍不住掉下眼泪。
  1970年4月23日
  小沫:
  我买了一张我国的地图,想寄给你,担心在邮程中弄得很皱,一直不曾寄。现在有同学回去,就托他带去。你那班上如果还没有地图,望你把它钉在教室的墙上。如果教室里已经有了,望你把它钉在宿舍的墙上。为什么要寄你一张全国地图呢?让我说一说。
  小本子的地图里,开头有一张全国地图,太小了。我买的一张大,看得清楚。我猜想,你和你的学生对于全国地理,只怕未必有个明确的概念。譬如,黑龙江和福建,中间隔着哪些省?黑龙江到贵州,该怎么走法?黄河和长江各经过哪些省?南北的纵贯铁路有几条?东西的横贯铁路有几条?各经过哪些地方?《农业发展纲要》定下的粮食生产的指标是四、五、八(百斤),那“四、五、八”是按什么分的?对于这些问题,谁都应该心中有数,确切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常看全国地图,使全国地图深印脑中,是个好办法。望你自己,并望你劝导你的学生,通过看地图而熟悉全国地理。于是看报,听广播,闻知各地情况,将会更感到亲切。
  你收到之后一定把它钉在墙上。一定要常看,有意识地看(也就是带着问题看)。还有同时出版的一张世界地图,卖完了。将来如果买到,也设法带给你。
  这一回专说地图。
  圣 四月廿三日下午五点写完
  爷爷买了一张全国地图,一直想寄给我,又怕在邮寄的过程中被弄皱,这次有同学回北大荒,就托他带给我,还特别说明他为什么要把地图带给我。他说:“我猜想,你和你的学生对于全国地理,只怕未必有个明确的概念……你收到之后一定把它钉在墙上。一定要常看,有意识地看(也就是带着问题看)。”看得出来,自从我当了教师,爷爷就把这所远在北大荒的小学挂在了心间,他常常会想起这些孩子,考虑他们需要些什么。爷爷托同学带来的这张地图,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惊喜。我照爷爷说的,把它钉在了教室前面那雪白的墙上。孩子们围着地图让我给他们指这儿指那儿,最想知道的就是北京在哪儿,还想知道我们依兰农场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他们,依兰县在地图上只是一个小黑点儿,我们所在的四队在地图上根本就看不到的时候,他们一脸惊讶和失望表情,至今还留在我的脑子里。我曾经遗憾地想,就是这样,他们还是无法想象我们的祖国有多么辽阔广大,他们中间的许多人,甚至没有到过县城。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读书的时候,地图只是一个关乎地名和位置的教具。现在爷爷给我们的这张地图却不只是教具了。“黑龙江和福建,中间隔着哪些省?黑龙江到贵州,该怎么走法?黄河和长江各经过哪些省?南北的纵贯铁路有几条?东西的横贯铁路有几条?各经过哪些地方?”……循着爷爷的“指引”,孩子们从黑龙江望到福建,边望边问,一路下来,不断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向外界的神奇的窗。同样是地图,在别的教室里,抑或只是死记硬背的辅助工具;在我们的教室里,当孩子们的眼睛和地图相遇的时候,在那些小小的心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爱丽丝梦游仙境”。
  1970年6月8日
  小沫:
  你与高年级同学五日下地,今天是八日,这时候想你正在劳动。你说参加劳动十天,想这封信送到的时候你劳动也干完了。你信里说,“到斗争中去改造,去锻炼吧”。十天的生产斗争,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来信可以说说。   你要语法书,我从书架上检一本《现代汉语》寄给你。你只要看其中的“第四章语法”的部分就可以了,共一百十多页。你说课本中有语法,我想一定比这本书说得简单得多。教师明白得透彻些,才能把简单的东西教好学生。我要特别提醒你,无论教师或学生,学习语法切不可脱离语言实际。什么叫语言实际?就是看书,看报,听话,谈话,这些都是要运用语言的,这些就是语言实际。文句为什么要那样写?话为什么要那样说?写法说法跟意思、情感的关系怎么样?一句话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怎么样?一段话的各句的关系怎么样?这些问题都是实际生活中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所以要学语法。假如不顾到这些问题,光是死啃语法书上的条条,那是毫无用处的。
  “文革”中我和弟弟下乡,爸爸去了干校,只有爷爷和妈妈留在了北京。我们三个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什么书,什么东西,就会写信向爷爷求助,爷爷也总是有求必应。他会帮我们找,帮我们买,然后打好包裹寄给我们。寄书寄杂志是经常的事情,还给弟弟寄过赤脚医生要用的简易的医疗器具,给我寄过半导体收音机……现在想想,那时候爷爷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让他去做这些事情未免有些勉为其难,可是爷爷从来都乐此不疲,总是做得又细致又周到。
  从爷爷给我的这封信里可以看得出来,我在教语文的时候碰到了一些语法上的问题。当时教书只有课本,教师没有任何可以参看的材料,碰到没法儿解决的疑难,我只好向爷爷求教。爷爷很快就给我寄来了《现代汉语》,还写信告诉我,要看书中的哪一章。他赞成我找书来读,以补充自己的不足,说教师要明白得透彻一些,才能把简单的东西教好。还特别提醒我,“学习语法切不可脱离语言实际”,认真地给我解释什么叫“语言实际”和具体该怎么去做。这些看上去简单的道理,是爷爷关于语文教学的一贯思想。
  我的教师生涯只有短短的一年。在1970年的6月下旬,冰封的松花江开江没多久,我们去场部开大会,场部就在松花江边上。中午太阳高照,看到一江清水我兴奋不已,一时兴起,和另一个女同学穿着衣服,跳进了看上去宽阔平缓的江水里,畅快淋漓地游到了江的对岸。记得学过的古文中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北大荒可是地道的北方,很少有人会游泳,江边来了好多看热闹的人。有个好心的船工把船划了过来,对我们俩说,这江水看上去平静,水下可有暗流,每年都有被江水吞没的人,还是跟他的船回对岸吧,我们俩听他的劝上了船。船在江上走,江风吹干了一身的衣服,湿气和寒气不知不觉侵入了我的身体。回到生产队的第三天,我发起了高烧,腿疼痛得没法上下床,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住院治疗。秋季开学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如期教课,就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对这次不顾及后果的勇敢冒险行为,我没敢写信告诉爷爷,生病住院的事情却不得不说。我和爷爷的通信还在继续,只是信中不再说起当教师的事了。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这些信把我带回了遥远的北大荒,带回了那所红砖红瓦的生产队小学,带回了孩子们中间……如今我把这些信摘出来发表,往大里说,是因为爷爷给我的每一封信,都包含着他一贯提倡的教育思想,可以让大家再一次感受到他的人格和风范;往小里说,爷爷信里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护和指导,可以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他是怎么教孙辈做人和做事的。对我而言,重温爷爷给我的这些信,引起的可不都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沉重和自省。爷爷信上指出的那些错误,我改正了几条?爷爷信上提出的那些要求,我做到了哪些?
  2014年4月25日 深圳
  作者简介:《中国少年报》原编辑部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志芳)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并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一、凭借插图,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画面不但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有时一幅精美的图画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可以超
期刊
在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让他们尽可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尝试。  一、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我们首先就要提高他们识字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投入其中,学得更认真,学得更有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激发兴趣的方法。比如,苏教版的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插图,
期刊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批改作文真难,真累!其实,对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可以这样说,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叶圣陶先生主张把作文修改的优先权归还给学生自己。然而现实中,不少老师还是“学生写,教师
期刊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汉语文所负载的文化和作为一种文化的汉语文本身发生了巨大变迁,中国教育逐步向现代化演进,这就使传统语文教育的革新一直具有十分关键而迫切的意义。进入新世纪,面对各种挑战,语文教育改革依然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纵观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纷争,可以说无不与对语文教育的根本认识即语文教育观密切相关。没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就会导致语文教育改革理论上和实
期刊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这也是高中诗歌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但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
期刊
阅读力即“阅读能力”“阅读素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国际上权威的学生评价项目也将“阅读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  一、小学生阅读力的研究: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  近年来,小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体现了从阅读评价走向经历体验导向的转变。  而以阅读力“信息的提取”“整体的感知”“推断和解释”“评价与鉴赏”的评价“标尺”强化提高阅读力,则体现了对核心要素的深入思考
期刊
青春是生命的自然,不朽是精神的永存。如果说青春是生命的朝霞,那么不朽则是生命的丰碑。人皆有青春,无论灿烂或暗淡,共同的生机蓬勃都是自然的恩赐。然而,它又必然地走向年迈老朽这自然生命的归宿。青春易逝,韶华难留,岁月匆匆是自然的脚步。青春如何常在,生命何以不朽。执着以求是人生永恒的渴望与梦想。生命因青春而瑰丽,精神因不朽而庄严。人按美的规律建造——从言语行动到人格心灵,这是从青春走向不朽的生命历程。 
期刊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指导点拨语言具有示范性  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给学生的示范,语文老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的实施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孩子们在课内大量阅读中走进了文字,徜徉于灵动的汉字间,正在感受读书带给自己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的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随着实验的逐渐深入,也带来了实践过程中的些许思考。根据年段的特点,我阅读《语文主题学习》杂志,每天浏览“语文主题学习”网站,积极获取相关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我认真拜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更感受到了“语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为主、学次之”的模式,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因而语文教学往往毫无生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落实“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创设生态语文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