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惊地怪,真思卓然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_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2000年,我写了一组印学研究的文章,贸然寄到《书法导报》社,蒙杜大伟先生抬爱,竟在他负责的版面专辟了一栏连载我的文字,还写了编者按语。那时我知道,先生不仅是书法家,还是画家,但我没有见过他的作品。
  有一年夏天我到郑州,偶然进仰韶画馆,在门口看到几幅花鸟画,那种特立独行的风格、酣畅直率的笔墨、大朴不雕的气度,把我一下吸引住了。最后看落款,竟是“大伟”两字,于是很急切地打了他的电话。这一次在他的画室,大至盈丈通屏,小到尺幅扇头,我一路欣赏,一路赞叹,整整盘桓了半日。
  乍看先生的花鸟画,真可谓“天惊地怪”。但见张扬的线条横亘于画面,构图随意,东倒西歪,丛杂扭结的枝干交织于画面,分枝布叶完全漠视传统规范。画中的禽鸟,若非喙细身肥,便是脯圆目愣,傻傻地停在枝头,很不顺眼。他的人物画,是兽体蛙肢,妖形鬼面,脏腑毕露,喜怒纷呈,即便不视之为怪胎,也要怀疑是《山海经》中“大荒西经”的插图了。对看惯了雅逸恬淡、雍容华丽的审美眼光来说,大伟先生的画是一种严重的离经叛道,即使斥之为异类、魔道,我觉得也不必去争辩。
  然而我所为之震动的,正是由于他作品中充沛的情感流露和丝毫没有做作的坦率作风。大伟先生的画之所以容易理解而且十分传统,正是他作品的基本出发点牢牢抓住了中国画的灵魂——笔墨,以至于决绝专注,忘乎所以,义无反顾。中国绘画从独立成熟发展到至今,有它的基本外延和独特内涵。现在的画家,往往想到的是创造和新异,却忘却了某些基本的定义和要素,因此有些探索的价值是要打折扣的。就中国画来说,离开了相对的规则和界限,就将没有“中国画”的存在,那样的创新其实不是创新,而是重启炉灶的全盘倒退。而中国画发展的这根命脉,就是情感借笔墨而发,气韵由笔墨而生,物象为笔墨而立。抓住了“笔墨”这一出发点来看大伟先生的画,他所坚守的底线是十分明显的。他的画行不离笔,动不离墨,在这一点上,是传统到不能再传统了。
  大伟先生是书法家,尤其擅长隶书,这与他画中的笔墨个性是相通的。他笔下的线条,汲取了碑学的营养,因此钝而拙、迟而涩;他兼有北人之质和南人之文,因此墨法凝而润、清而厚、纯而浓;他的用笔大胆而勇于变通,因此气度宽畅、执正能化。他作品中严谨的探索态度、纯正的笔墨技巧、明确的审美取向,一目了然。他的笔墨没有完全脱离了形象而走向抽象的极端,因此虽然略显怪异,却仍然是具象的。他作画时一如作字,每将画纸铺于案头,坐在案前,发自一角,随笔而出,且画且动,顺势而下,而不是东补西添,前描后染,与其说是作画,不如说是作字。本于此,读他的画当如读字读文,看他的画不必全盘看,却要顺着他的笔慢慢走,才能品出其中的深意,赏到内在的韵致,被他所营造的那种醇厚、清甘的笔墨意境所感动。
  正是由于过分专注于笔墨,使得造型屈于次位,因此大伟先生的作品才呈现了某些形象怪异、扭曲、夸张的现象。中国书法中有笔法生结构之说,他的画则是笔墨生章法。形象的构成往往不是造型的需要,而是笔墨的必然之势。当其笔墨酣畅时,枝叶纠结;当其意态消闲时,花石舒朗。线忌于平,笔忌于板,线条的游走带动了造型的扭曲,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非刻意于夸张,乃不得不变形。他的每一幅作品,就像一部严谨的记录电影,一篇忠实的报告文学,笔墨清晰地记录他作画时的情感律动。
  虽然大伟先生没有告诉我,但我从他的画中看,他应该是有所师法的,其中比较多的是黄宾虹的影子,是师其心而不师其迹。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伟先生的花鸟画,改变了传统观察花鸟方法中的折枝断写、捕捉动态、删繁就简、雕琢形象的方式,采用了一种整体观照、印象表现的全新角度,因此他的作品气格强劲,活力旺盛,极富胆略和现代性。他对自然的师法,更多的是体味,而不是观看。他所要表达的形象,启于自然,出于心灵,归于自然。那种摘花摘叶式的“师造化”“得粉本”,是等而下之的。大伟先生对物象的观察就是这种得“意”而忘“形”式的。他的观察很模糊,一掠而过,不刻意于细节,又疏忽于瞬间的情态、四时的变幻,他是透过大气看树木,透过生长看枝干,透过枝干看筋叶,透过筋叶看花果,忽前忽后,时内时外,深入其中,跳出其外。大自然的随意生发传达于画面,就是笔墨的自由交织,这种凌乱就是一种规范,是大自然不循于人所立的程式的规范,他所把握的,是自然整体的蓬勃生命力。他用笔墨的自然阐述了造化的自然,当一笔一墨生发流动臻于自然了,则一花一叶的穿插无不自然,这便是自然之“理”的自然,颇合乎老庄“道”的理论,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求。
  大伟先生的画有不息不屈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创造性。他从笔墨出发,正好应了《圣经》的话,走入窄门,引向永生。他的作品,展现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像有的所谓名家很早就“结壳”了。这种发展,也许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尝试。
  第一,笔墨的不断深造。先生的画出于笔墨,仍归于笔墨的理想。现在一些作品中,有时长线过于藏头护尾而略失于滞,短线则过于快利而略失于锐,转折过多停顿过久,也使一些作品减了几分清刚之气。笔墨的深造应该是艺术家终身追求、至死方休的事。
  第二,个性的适度内敛和含蓄。纵观近现代大师们一生的探索历程,将程式的传承和约束为“收”,将个性的彰显和创造为“放”。我觉得大伟先生所走的似乎是由放到收的道路。他的作品中并不缺乏卓越的追求和特立的风骨,但可以适度地收蓄。
  第三,题材的选择。就先生的笔墨个性而言,似乎宜于表现全景式、茂密型的花鸟画。他笔下的枇杷、石榴等作品气旺神强,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淋漓精湛的笔墨表现,令人观之陡增精神;而松鼠、蒲鸡等形体稍大、毛羽蓬松的动物也十分适合他的丛沓纷披、乱中求理的笔致。吴昌硕曾说,画的题材不必多,集中几种反复锤炼好就行。这句话,尤其对有书家根底的画家来说,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我自己也从事书画创作,对个中的甘苦得失、艰难困顿有所体会,因此对先生的成果倾心赞叹,对先生的精神由衷感佩。大伟先生将明确的心迹和探索过程毫不掩饰地倾于笔下,踏实地践行“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的艺术准则,本着“欲正其心,先诚其意”信条投身于艺术的求索,在当今的时风中,尤其令人敬重。
  艺术简历
  杜大伟:男,1959年生于开封,祖籍安徽萧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中原印社副社长,江苏国画院、河南画院特聘画家,现供职于《书法导报》社。
  2000年、2002年,分别在山东菏泽、广东东莞举办杜大伟书画作品展览。2003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水墨画名家丛书》。2004年,出版《杜大伟扇面集》。2005年,《荣宝斋》杂志、2006年《十方艺术》杂志连载其绘画作品。2007年—2009年,多地举办其画展,多家报刊刊登其专题报道,出版其作品集。2013年,人民日报出版《杜大伟国画集》。2014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杜大伟国画作品集》《杜大伟篆刻集》等。
其他文献
我在狱中待了五年,走出监狱大门时,不知道要去哪里。身无分文没吃没喝,又不愿回那个让我生厌的破烂家。我就在一座城市里闲游逛,很快就和当地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了,我们同吃同住同玩乐,满足我的欲望和要求,我感到了温暖和幸福,却丝毫没有想到这是陷阱。就这样混了近一个月,我才见到了帮头。  那是夏末秋初的一天,虽然太阳残酷得滚烫,但白云开恩降了温,使太阳若隐若现,失去了威力,给大地送些凉意。我们带着野餐,游
期刊
二○一○年的初夏,我有机会到广饶,特地去了一趟邻近的湿地东营。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东营湿地是亚洲最大的湿地,也是离河南最近的湿地。湿地不是人定胜天人工建造的,而是上天对人类的馈赠,是生态环境自然形成的。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黄河,在丰水的年份,每年能携带近十亿吨的泥沙汇入大海,淤积成近三万亩新生陆地,随着日积月累,在黄河最后汇入渤海的入海口东营,在河、海、陆相互作用下,这里形成了独特地貌。一
期刊
越千山万水跨寒冬酷夏  从四面八方排过重重屏障  蜂拥而至  在深藏不露的大地神秘处  智取黑色的诱惑  展开黑色的翅膀  穿插在幽深的岩层中  灵巧的触角 探寻火热的根源  紧啄不放弃的承诺  敞开智慧的大门  破译深奥的密码  黑色瀑布倾泻 激情流淌  在坚韧中进取  在阵痛中分娩  永无止境深入地心无悔抗争  乌云过后必见晴空  沉寂背后深藏喧响  继续融化 直入内脏  久而久之 蝶化成钢 
期刊
乌 金  一  一块煤也有花朵  从它乌黑而坚固的身体掏出来  它纹丝不动,任由火焰舞蹈  我无法触及这种完美  我徒有羡慕,并想象自己是另外的一块煤  这个冬日,在令人难以忍受的雪中  我在一条街上徘徊着  撞见了夜色和寒冷  我退缩着  躲避寒冷的袭击,这时  我就想到一块煤美丽的自然的花朵  它接近离死亡如此从容  像接受一次能够得到的爱  除了美丽的自然的花朵  以及露珠,它体内  黑暗的
期刊
一块煤,安放着桃花的芳香  安放着苍穹和大地,安放着  袅袅的晚钟和晨曲  此刻,春风挽着手臂  把我送往温暖的源头  在这里,我用我的前世与今生  做一块纯种的煤,让自己  绽放成桃花的模样  请相信,煤的内心是一朵桃花  我抚摸着它,就像抚摸着  时光里的音乐和歌唱  打开的矿井是桃花的家园  是我血脉里生长的风光  成吨的煤层里,排列着  匍匐在地的光亮和火把,走动着  矿工的语言和智慧  
期刊
一朵花,从春天醒过来  一朵花,在三月的最后一天  才从绿树枝头醒过来  从神秘的事物中走出来  走进我诗歌的第一行  刻下神圣的印记  仿佛抒情年代  那一段美好的爱情  在春天安静的山坡上  美丽的花朵头顶蓝天  献出了所有的星星  二月书  二月之后  我就不再反应迟钝  假装冬眠  深夜的桃花  一遍又一遍  敲打窗棂  叫醒春天  叫醒蝶  亲爱的  你不必俯身向我  再向我  也不必点
期刊
杀 猪  老家有句俗谚:“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事就是杀猪了。农村杀猪热闹、好玩,更重要的是解馋,杀猪菜的香气是时常缭绕在梦境里的。  杀猪的仪式很隆重。抓猪就很热闹,猪要被杀了,先从圈里放出来蹓蹓,几个帮忙抓猪脚的跟在后面,虚张声势,赶着猪满院子跑。待猪折腾得累乏了,便有那身手敏捷的抢上几步,扯住猪的一条后腿,顺势一扯一扭,一二百斤的猪一下子就被掀倒在地上,众人一
期刊
孙如打来电话说:“姨,和你说个悄悄话。”我当时正忙,不耐烦地说:“快说吧。”她大概听出了我的不耐烦情绪,说:“我有了。”“有了,有啥了?”“当然是有孩子了,你一定要悄悄的,别让别人知道,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孙如的喜悦是从电话那头传来的。  我还是弄不清楚她为何要给我打个电话,我们至少有三年没联系了,她是我姑父的孙女,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四十岁的人不识字的没有几个,孙如算一个。几年前她从乡下来找我
期刊
书法,或“书道”,是指文字书写的一种艺术形式。“法”和“道”是指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艺”是达到目的的高技手段。所以“法”与“道”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艺道者,本源于心,因此“心”又是“无心”,“无心”才是心的本性。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所谓“书法”“书道”乃是借助于书而显示法与道,借助于点画而显示生机。这样看来,“书”是
期刊
1月31日,是农历小年的前一天,一个由16人组成的中国煤矿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团,在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的带领下,从北京乘车七个多小时赶到山西朔州,给中煤平朔集团的矿工、家属拜早年、送温暖。  当晚,朔州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6摄氏度,而平朔书馆内却是一片红火,春意盎然。文艺志愿者与平朔文艺爱好者会聚于此,以笔抒情,开始了一场热情洋溢的交流笔会。  “最近一个时期,煤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