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集体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715203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很早以前就有哲学家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理论,幼儿亦是如此,由于前期经验不同、兴趣需要不同,能力水平也不同,他们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这样的现象:集体教学中由于班容量较大,教师对个体差异关注得太少,往往在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同时却忽略了个别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在集体教学中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呢?通过大班健康活动“玩球”的一课三研实例,笔者将从目标制定、材料提供、组织形式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目标制定中体现个体差异
  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幼儿能达到的高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幼儿现有发展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不贴近孩子、不从本班孩子实际情况出发的目标必将成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绊脚石。
  一课三研之一研:
  活动主要目标:学习双腿夹球跳,尝试夹球跳过高15CM的障碍。
  活动主体部分:
  (一)自由练习
  1.出示材料:在场地边上有很多绑好的四层高的牛奶盒(高15CM),试试看你能用腿夹着球跳过这个高度吗?
  2.幼儿集体尝试。
  (二)游戏活动
  1.幼儿观察路线图,了解游戏玩法。
  2.幼儿自由练习闯关:夹球跳绕过瓶子,然后分别跳过两个高15CM的绑好的牛奶盒。
  3.竞赛游戏:请小朋友分成四队,每队六人,以接力赛的形式夹球闯关,成功的队可获得宝盒中的神秘礼物。
  活动中笔者发现,针对教师创设的“尝试夹球跳过高15CM的障碍”这一目标,70%的孩子能在练习下尝试夹球跳过15CM高的障碍;16%的能力较强的孩子在跳过这一高度时轻而易举,表示太容易了,一跳就过了,还可以再高些;14%的能力弱的孩子还无法跳过此高度,表示有点高,一跳球就掉了,几次不成功后,就放弃尝试了。
  上述一研案例中活动主要目标为学习双腿夹球跳,尝试夹球跳过高15CM的障碍。教师具有一定的目标意识,环节中的自由活动、游戏活动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但显然,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在目标制定上还未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其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未合理地制定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不合理的目标制约了孩子的发展,无法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求。因此,必须从孩子的现有发展状况出发,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能力水平,以为其创设最近发展区为目的,制定出符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差异性目标。
  二、在材料提供中体现个体差异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材料是否有意义、具有操作性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活动有很大影响。而丰富、适宜、有层次的材料提供,能满足不同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条件。
  一课三研之二研:
  活动主要目标:学习双腿夹球跳,尝试夹球跳过高12CM—18CM高的障碍。
  活动主体部分:
  (一)自由练习
  1.出示材料:在场地边上有很多牛奶盒,你可以从一层开始尝试着把它垒高,试试你最高能跳过几层高的牛奶盒?
  2.幼儿集体尝试。
  (二)游戏活动
  1.幼儿观察路线图,了解游戏玩法。
  2.幼儿自由练习闯关:夹球跳绕过瓶子,然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夹球跳过3层高或4层高的牛奶盒。(三层高约12CM,四层高约15CM)
  3.竞赛游戏:请小朋友分成四队,每队六人,以接力赛的形式夹球闯关,成功的队可获得宝盒中的神秘礼物。
  活动中笔者发现,将目标调整为:学习双腿夹球跳,尝试夹球跳过高12CM—18CM的障碍后,幼儿的达成度为100%,在活动中72%的孩子能将牛奶盒垒至四层高(高约15CM),在练习下能尝试夹球跳过15CM的障碍;17%能力强的孩子能将牛奶盒垒五层高(高约18CM),夹球跳过后,幼儿表示很兴奋,大声说着“我能跳过五层啦”;13%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将牛奶盒垒三层高(高约12CM),在自己的努力下也能挑战成功,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研案例较一研案例来说在环节设置上并无改动,但是目标改动随之带来的是材料的变化,二研中牛奶盒的提供、路线图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为满足个体发展而服务。牛奶盒提供:将一研中事先捆绑好四层高的牛奶盒进行拆除,还原成一层高的,此目的在于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可尝试自由垒高,并能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累加牛奶盒,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幼儿自我尝试、自我学习、自我挑战、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尊重幼儿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满足了每个孩子的需求。路线图设置:游戏“闯关夺宝”的路线安排中为每一队都提供了两种不同层高的牛奶盒(三层高约12CM,四层高约15CM),幼儿闯关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可夹球跳过的高度,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三、在组织形式中体现个体差异
  教育目标的落实是通过层层分解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实现的,所有的教学环节、组织形式都应该为更好地为达成目标、完成目标任务而服务。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一课三研之三研:
  活动主要目标:学习双腿夹球跳,尝试夹球跳过高12CM—18CM高的障碍。
  活动主体部分:
  (一)自由练习
  1.出示材料:在场地边上有很多牛奶盒,你可以从一层开始尝试着把它垒高,试试你最高能跳过几层高的牛奶盒?
  2.幼儿集体尝试。
  3.个体挑战赛:从垒三层高的牛奶盒开始挑战,以个人为单位,看看谁能夹球跳挑战最高层高。
  (二)游戏活动
  1.幼儿观察路线图,了解游戏玩法:
  2.第一关:夹球跳绕过瓶子,然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夹球跳过3层高或4层高的牛奶盒。(三层高约12CM,四层高约15CM)   3.第二关:提供三、四、五、六层高的路线,幼儿自由练习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组队,成功通过障碍的队可获得宝盒中的神秘礼物。
  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挑战赛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从垒三层高开始挑战,最高的有六层高;自由组队中孩子们积极地进行尝试,并能勇于选择高一些的牛奶盒的路线进行尝试和挑战,在此基础上选择好自己要闯关的队伍。
  在一、二研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尊重个体差异,增强不同能力的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组织形式上也进行相应的变化:1.更多地增加个体自由展示的机会,如:增加个人环节“挑战赛”,挑战赛的形式给每个幼儿都建立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个幼儿都有得到认同和肯定的机会。2.增加小组活动“勇闯第二关”,幼儿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可以跳过的高度,选择相应的队伍参加游戏,给了个体更多自由尝试、自主发展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幼儿两两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结合,丰富的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增加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增加了参与活动的信心。
  四、三次教学活动的比较区别
  同一教学活动,一课三研,在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从表中不难看出,一研、二研、三研的研讨过程是一个活动趋于完善的过程,从目标制定——材料提供——组织形式,使关注个体差异从理念到行为,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关注个体差异的一些启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就从目标制定、材料提供、组织形式三方面来说,可以进行如下地把握:
  1.目标制定——弹性、可操作。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不同孩子的前期经验不同、兴趣需要不同,能力水平也不同。在活动中应更好地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领域目标,评估、了解、掌握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使之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的阶段性的、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并能适时地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弹性调整,使每一级目标要求都尽可能地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保教学与各层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促进每一个幼儿最有效的发展。
  2.材料提供——适宜、有层次。
  材料是教学目标在活动中的物化,幼儿是在和材料的交互中成长起来的。考虑到幼儿个体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应特别重视投放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并能充分和材料互动起来,既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又能保证了每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从而实现活动材料的投放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化。
  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自我的探索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完成的。因此需要特别强调活动的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使组织形式与预期的教育目标、内容、幼儿发展需要一致。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的途径上,打破以集体为主的组织形式,个别活动、两两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相互运用,并灵活转换,寻求让幼儿在多种形式中找到其适宜发展的途径,满足其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速度的需要,促使其不同程度地获得发展。
  怎样更好地在集体活动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值得探索的问题。尊重幼儿差异,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幼儿个体,选择合适策略,让活动真正成为彰显幼儿个性的舞台。这也正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倡的: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富有个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一、符合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小中大班侧重点不同  小班注重童趣拟人化,制作可以复杂、但玩法不宜复杂。
期刊
小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人生转折点,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上属于他律时期,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弱,对于集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大多难以一下子做到。那么,怎样使小班幼儿了解和适应集体生活,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遵守常规呢?实践证明游戏化的做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班级幼儿情况简析  小班一个班级三十多人
期刊
一、主题由来  水是生命之源,世上万物都离不开水。水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宝贵财富。然而,人类要发展、要生存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水源被污染危害是严重的。过去在自然常识教育中,虽然也有对“水”的认知要求,但那只是单一的传授,而对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缺乏认识。  幼儿天生喜欢水,愿意亲近水。水对幼儿来说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他们在
期刊
一、主题的由来  《幼儿园里真快乐》主题活动,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它带领着幼儿逐渐认识集体,走入集体生活,并渐渐地喜欢集体生活,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使我们的活动能顺利地开展。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信任我们老师,感受到幼儿园的温暖,感受到各种游戏活动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幼儿园里的人、事、物,感受幼儿园的集体气
期刊
教材简解  1.幼儿基础。  孩子们尝试过利用自然物,一根接一根地进行测量,并作简单的记录;能够在操作中发现如何提高测量精度注意点,如:测量物需要首尾紧密相连、自然物需要与起点、终点对齐;幼儿对于操作类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而测量就是在操作基础上的。这个活动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所以对于大班的幼儿,本节活动仅让幼儿利用一个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既能激发其兴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教材分析。  《幼儿
期刊
小朋友喜欢吃生日蛋糕吗?当你吃完了蛋糕后,别忙着把蛋糕盒扔掉哦。把它清洗干净,晾干了;再动动脑筋,动动小手,我们会把它变成一个既漂亮又好玩的动物玩偶。现在以小兔为例介绍一下制作步骤,快跟我来试一下吧。  一、制作材料  彩色卡纸、即时贴、剪刀、双面胶、废旧彩笔管等。(图一)  二、制作步骤  1.视蛋糕盒大小,剪出大小相称的兔子耳朵(可用卡纸)、眼睛、鼻子、嘴巴(用即时贴)等。(图二)  2.将盒
期刊
区域活动是参照儿童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安排的一种渐进式的学习途径,它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让幼儿有机会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发现新知识,巩固已有经验,并主动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种种活动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
期刊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幼关系正在形成之中,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题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材料,让幼儿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自由结伴、自选内容、自主活动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它能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开心尽兴地运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下面,本人就以大班区域性体育活动《学做解放军》为例,对于如何有效地投放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材料做一些分析思考。  二、案例描述  场景一:材料的适量性  【案例
期刊
【案例背景】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幼儿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幼儿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孩子们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备很多的操作材料供幼儿使用,体现数学的趣味性。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教师准备适宜幼儿的操作材料能使抽象的数的概念具体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