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3月3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婚姻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与往届婚博会不同的是,耀眼的名车和楼盘模型首次进入展馆。相偎而来的年轻人,面对琳琅满目的婚礼消费品,乍舌不已。
民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每年因此产生的婚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
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预测:2006年北京登记结婚的新人将接近13万对,比去年多出四成,除买房买车之外,婚庆消费至少在30亿元。
这个狗年恰巧正应了“双春闰月,结婚好时年”的老话,但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一代人已进入适婚年龄。
可以想像,2006年即将被重重叠叠的大红喜字所包围,宣告着中国人一个婚礼高峰的来临。这次的浪潮,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超级喜气和热闹外,是否也可以让我们窥见,这个持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礼俗,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所呈现出的种种奇特面目。
幸福冲昏了头脑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史康宁说,被幸福冲昏了头脑,绝大多数新人平均愿意把自己积蓄的30%以上的比例用作婚礼消费。婚博会秘书长刘慧慧称,在婚庆领域里,低端消费基本没有,因为很多新人都认为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结一次婚怎么着也得花8万到12万元,光靠新人自己的收入还真不容易。
“婚庆仪式,场地布置加婚车加化妆加摄影摄像,6000元,婚纱照,6800元;钻戒,8500元;对戒,3200元,喜糖,1250元,新郎装,2800元,新娘装,2100元,酒宴,12桌,每桌1680元……”24岁、刚工作不久便做了新娘的陈璇列出了一份结婚花费的清单。这里面还没有包括新房的花销:88万元的房子,以及14万元的装修费。
“我们已经是比较省的了,但还是几乎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陈璇与新郎李凯是中学同学,谈了四年恋爱,终于在2006年春节期间举行了婚礼。
婚礼那天本应是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婚纱、红毯、鲜花、钻戒,该有的都有了,父母逢人便笑,脸上也特别有光彩,但对于陈璇来说,心里却是空荡荡的,甚至觉得自己像个道具,被搬到东拉到西。
令陈璇尴尬不已欲言又止的是闹洞房的“惨痛”遭遇。“一开始就是些‘传统’的起哄,让我们说说恋爱经过,后来长辈们退场后,他们就开始像传说中那样胡闹开了。”
在婚礼前,李凯夫妇听说了如今闹洞房的一些“规矩”,他们特意在网上搜罗了一下,结果便看到了诸如“闹洞房新招18式”之类的帖子,其中的招数令大多数新郎新娘十分难堪却又碍于讨吉利的传统不好生气发作。
陈璇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假期时能去国外好好度个蜜月,“经过了这个‘可怕’的婚礼,我越发向往蜜月了,这才是两个人真正可以享受到在一起幸福快乐的感觉,而不是这么辛苦地为了其他人。”
婚礼还是老的好
在《瞭望东方周刊》采访过程中,受访新人们似乎都是基于父母压力迫于无奈才接受这场隆重风光的“传统”婚礼,不少人表示,这只是个仪式过场,对自己没什么重大的意义,没有庄重感也罢了,甚至还有觉得挺可笑的。而徐御飞不经意的一句话,倒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父母那时候结婚虽然物质条件没现在好,但对他们好像特别有意义,常常会很幸福地说起来。我们这些人,将来对婚礼的记忆,说句实话,真是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感觉。想到这个,心里觉得挺失落的。”
据零点公司的一项调查,单从结婚的平均费用支出来看,2000年后的花费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46倍,而未婚者对支出的预期比2000年后的平均水平又高出2.4倍,是70年代前的100多倍。而另一份来自网上的不完全调查则显示,现代人对于婚礼所带来的幸福感却与日递减。
李凯说,外婆曾向他仔仔细细问起婚礼的花销,他一一作答,但每项都要打个六折或八折。“不然老人要吓坏的,”他笑道,“不过就算这样,她还是要讲:乖乖,这么多,你们年轻人真是一点也不心痛钞票。”
按上海的结婚风俗,男方出婚房,女方负责添置家用电器和部分家具。陈璇的父母为女儿办嫁妆时,彩电要挑液晶的,洗衣机要挑滚筒带烘干的,微波炉要挑烤箱式的,总之,一切都尽量往高档的买。想起自己结婚时连14寸的黑白电视机都买不起,陈璇的父母不禁唏嘘感叹。
对儿时的陈璇来说,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结婚档次的提升,在小小的喜糖里就能体现。父母结婚时的那种喜糖她
见过,每次打开小袋,都先挑最好的大白兔奶糖吃。1988年舅舅结婚时她拿到了好几块当时最流行的金币巧克力,开心得不得了。等到1995年表姐结婚,喜糖就包装得很精致了,有一个印着喜字的红色小纸盒,上面用绸带打了漂亮的蝴蝶结,叫人不忍心拆开。
但当经过了自己的婚礼,什么都有了,可以说是家族中有史以来最豪华最风光的婚礼了,陈璇却说自己心里空荡荡的,而且还心生后怕。
断裂开的幸福感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态中,婚姻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传统色彩表现最强烈的。所有的习俗都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这几十年来中国人婚姻习俗的变迁,也折射出各个时代政治、经济乃至社会价值观发展的风貌。”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仲富兰认为,举办婚礼,在传统中,意味着一种社会宣告,这个核心价值从古到今都几乎没有改变。
“在以前,举行婚礼就表明女人到你家里来,不是自己跑来的,而是明媒正娶。在女子地位不高的时代,这是一种身份意识的体现,所以现在还保留着用轿车接新娘的习惯。在上海,即使新郎和新娘住在同一条弄堂里面,也一定要派一部车子载着新娘兜一圈。另外,举行婚礼也表明这两个人在一起不是苟合,不是私定终身,而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尽管法律上两个人已经是夫妻,但是也必须走一下民俗的形式,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光是法律认可就够了。”
这样的观念在如今这批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年轻人心目中已经逐渐消解,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生活的重点应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态度。他们中的大多数相对还比较尊重保有传统思想父母们的意愿,认同了这个仪式。
“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的很多传统习俗都受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当然传统本身是会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由于某些原因,比如有一方变化得太快,另一方还来不及跟上,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和断裂。现在很多中国的年轻夫妇无法在被视为重要传统的婚礼中获得应有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澳门从事中国 传统风俗研究的何美仪博士告诉本刊记者。
“其实他们非常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婚礼,但传统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飞速变化,虽然与以前相比,很多物质上的东西被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但传统中,一个仪式应有的灵魂却还没有真正走到这个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来,或者也可以说,也许这个经济发展得那么快的社会目前还没准备好真正接纳下这些来自古老传统精神中的一些东西,所以,有的年轻人也许会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何美仪博士有些玩笑地说着。
另外,何美仪还特意提到了一点,目前“闹洞房”的偏俗让她很感兴趣。“闹洞房其实在传统中有很多习俗,但现代人却偏偏挑选了跟性有些关系的部分放大和强化了。”何美仪笑说,“现在,性也不再是什么稀奇的话题,但不光是闹洞房,我认为很多方面还是可以让人感到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自我禁锢是存在的。而这次,传统只是成了借口。因为他们清楚在婚礼上放肆一下,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而且,不光是性,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的确是现代化进程所没能顾及的。这可能也是现代人物质丰富起来了,却开始大量缺失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吧。”
未来,我们怎样结婚
但何美仪还是心存乐观的,她说她发现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还是会很勇敢地去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背弃传统,而是积极地寻找中间地带,并努力地改造它。
个人摄影师“wangqi”和“摄手无忌”原先都是在IT公司工作,出于兴趣爱好开始替人拍照,没想到当他们把作品传到网上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喜欢他们这种非“传统”出身的风格。他们的订单开始多起来,“wangqi”更是全职开始了他婚纱摄影的职业生涯,并带着那些心怀憧憬的年轻人去遥远的海边或森林寻找自己可以一辈子珍藏的幸福记忆。
“很大程度上,传统在如今便意味着流水作业,这是不可能满足这个时代讲究个性和独特的年轻人的心意的。但他们也会很听话地顺从父母的心意,让他们也获得一种满足。”
在《申江服务导报》婚庆版面编辑阿黛尔眼里,一种积极去尝试改变的气象在现实的生活中的确已渐渐可以感受,“比如两个人都喜欢打游戏机,就在游戏机房办婚礼。”
阿黛尔已经见过许多奇奇怪怪的婚礼样式。比如到太平洋的小岛上结婚,可以把直升机婚礼、潜水婚礼、漂流瓶婚礼、烧烤婚礼、玫瑰婚礼等等新鲜样式统统玩个遍,并且兼做蜜月旅行。还可以在各种“车”上举行婚礼,从公交车到地铁到火车到过山车,都有人大胆尝试。或者干脆来个彻底复古的婚礼,配上花轿、红袍、凤冠霞帔,把主持人打扮成丫环,在媒婆脸上点一颗痣……
“‘海龟’们才会比较喜欢复古的中式婚礼。”“花嫁喜铺”婚礼策划韩露说。近年兴起的“上天入地”的结婚方式,如海底婚礼、游艇婚礼、热气球婚礼、跳伞婚礼等,因为花费太高,太麻烦,还是很少受到普通人的青睐。“一般来说80%以上的人会选择传统的婚礼样式,但是会在细节上做得比较有个性。”也有一部分年轻人表示,自己今后不会举行婚礼。在他们看来,两个人在一起只要有法律的认可就已足够。
“没有什么传统是不可改变的。”在采访的最后,仲富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将来婚礼的趋势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简化,所有的繁文缛节都会消失。现在的社会和家庭就有很多新的迹象,比如中性化趋势的出现,单亲妈妈、丁克家庭,在有些国家包括同性恋也渐渐地被容忍。而试管婴儿、宫外受孕等技术,都会使家庭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将来的婚俗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今天根本没有办法想像。”
民政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每年因此产生的婚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
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预测:2006年北京登记结婚的新人将接近13万对,比去年多出四成,除买房买车之外,婚庆消费至少在30亿元。
这个狗年恰巧正应了“双春闰月,结婚好时年”的老话,但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一代人已进入适婚年龄。
可以想像,2006年即将被重重叠叠的大红喜字所包围,宣告着中国人一个婚礼高峰的来临。这次的浪潮,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超级喜气和热闹外,是否也可以让我们窥见,这个持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礼俗,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所呈现出的种种奇特面目。
幸福冲昏了头脑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史康宁说,被幸福冲昏了头脑,绝大多数新人平均愿意把自己积蓄的30%以上的比例用作婚礼消费。婚博会秘书长刘慧慧称,在婚庆领域里,低端消费基本没有,因为很多新人都认为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结一次婚怎么着也得花8万到12万元,光靠新人自己的收入还真不容易。
“婚庆仪式,场地布置加婚车加化妆加摄影摄像,6000元,婚纱照,6800元;钻戒,8500元;对戒,3200元,喜糖,1250元,新郎装,2800元,新娘装,2100元,酒宴,12桌,每桌1680元……”24岁、刚工作不久便做了新娘的陈璇列出了一份结婚花费的清单。这里面还没有包括新房的花销:88万元的房子,以及14万元的装修费。
“我们已经是比较省的了,但还是几乎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陈璇与新郎李凯是中学同学,谈了四年恋爱,终于在2006年春节期间举行了婚礼。
婚礼那天本应是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婚纱、红毯、鲜花、钻戒,该有的都有了,父母逢人便笑,脸上也特别有光彩,但对于陈璇来说,心里却是空荡荡的,甚至觉得自己像个道具,被搬到东拉到西。
令陈璇尴尬不已欲言又止的是闹洞房的“惨痛”遭遇。“一开始就是些‘传统’的起哄,让我们说说恋爱经过,后来长辈们退场后,他们就开始像传说中那样胡闹开了。”
在婚礼前,李凯夫妇听说了如今闹洞房的一些“规矩”,他们特意在网上搜罗了一下,结果便看到了诸如“闹洞房新招18式”之类的帖子,其中的招数令大多数新郎新娘十分难堪却又碍于讨吉利的传统不好生气发作。
陈璇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有假期时能去国外好好度个蜜月,“经过了这个‘可怕’的婚礼,我越发向往蜜月了,这才是两个人真正可以享受到在一起幸福快乐的感觉,而不是这么辛苦地为了其他人。”
婚礼还是老的好
在《瞭望东方周刊》采访过程中,受访新人们似乎都是基于父母压力迫于无奈才接受这场隆重风光的“传统”婚礼,不少人表示,这只是个仪式过场,对自己没什么重大的意义,没有庄重感也罢了,甚至还有觉得挺可笑的。而徐御飞不经意的一句话,倒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父母那时候结婚虽然物质条件没现在好,但对他们好像特别有意义,常常会很幸福地说起来。我们这些人,将来对婚礼的记忆,说句实话,真是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感觉。想到这个,心里觉得挺失落的。”
据零点公司的一项调查,单从结婚的平均费用支出来看,2000年后的花费是20世纪70年代前的46倍,而未婚者对支出的预期比2000年后的平均水平又高出2.4倍,是70年代前的100多倍。而另一份来自网上的不完全调查则显示,现代人对于婚礼所带来的幸福感却与日递减。
李凯说,外婆曾向他仔仔细细问起婚礼的花销,他一一作答,但每项都要打个六折或八折。“不然老人要吓坏的,”他笑道,“不过就算这样,她还是要讲:乖乖,这么多,你们年轻人真是一点也不心痛钞票。”
按上海的结婚风俗,男方出婚房,女方负责添置家用电器和部分家具。陈璇的父母为女儿办嫁妆时,彩电要挑液晶的,洗衣机要挑滚筒带烘干的,微波炉要挑烤箱式的,总之,一切都尽量往高档的买。想起自己结婚时连14寸的黑白电视机都买不起,陈璇的父母不禁唏嘘感叹。
对儿时的陈璇来说,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结婚档次的提升,在小小的喜糖里就能体现。父母结婚时的那种喜糖她
见过,每次打开小袋,都先挑最好的大白兔奶糖吃。1988年舅舅结婚时她拿到了好几块当时最流行的金币巧克力,开心得不得了。等到1995年表姐结婚,喜糖就包装得很精致了,有一个印着喜字的红色小纸盒,上面用绸带打了漂亮的蝴蝶结,叫人不忍心拆开。
但当经过了自己的婚礼,什么都有了,可以说是家族中有史以来最豪华最风光的婚礼了,陈璇却说自己心里空荡荡的,而且还心生后怕。
断裂开的幸福感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态中,婚姻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传统色彩表现最强烈的。所有的习俗都由社会的发展所决定,这几十年来中国人婚姻习俗的变迁,也折射出各个时代政治、经济乃至社会价值观发展的风貌。”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仲富兰认为,举办婚礼,在传统中,意味着一种社会宣告,这个核心价值从古到今都几乎没有改变。
“在以前,举行婚礼就表明女人到你家里来,不是自己跑来的,而是明媒正娶。在女子地位不高的时代,这是一种身份意识的体现,所以现在还保留着用轿车接新娘的习惯。在上海,即使新郎和新娘住在同一条弄堂里面,也一定要派一部车子载着新娘兜一圈。另外,举行婚礼也表明这两个人在一起不是苟合,不是私定终身,而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尽管法律上两个人已经是夫妻,但是也必须走一下民俗的形式,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光是法律认可就够了。”
这样的观念在如今这批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的年轻人心目中已经逐渐消解,在他们的价值观中,生活的重点应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态度。他们中的大多数相对还比较尊重保有传统思想父母们的意愿,认同了这个仪式。
“不得不承认,目前中国的很多传统习俗都受到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当然传统本身是会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由于某些原因,比如有一方变化得太快,另一方还来不及跟上,就会出现一种矛盾和断裂。现在很多中国的年轻夫妇无法在被视为重要传统的婚礼中获得应有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澳门从事中国 传统风俗研究的何美仪博士告诉本刊记者。
“其实他们非常明白自己想要怎样的婚礼,但传统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飞速变化,虽然与以前相比,很多物质上的东西被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但传统中,一个仪式应有的灵魂却还没有真正走到这个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来,或者也可以说,也许这个经济发展得那么快的社会目前还没准备好真正接纳下这些来自古老传统精神中的一些东西,所以,有的年轻人也许会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何美仪博士有些玩笑地说着。
另外,何美仪还特意提到了一点,目前“闹洞房”的偏俗让她很感兴趣。“闹洞房其实在传统中有很多习俗,但现代人却偏偏挑选了跟性有些关系的部分放大和强化了。”何美仪笑说,“现在,性也不再是什么稀奇的话题,但不光是闹洞房,我认为很多方面还是可以让人感到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自我禁锢是存在的。而这次,传统只是成了借口。因为他们清楚在婚礼上放肆一下,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而且,不光是性,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的确是现代化进程所没能顾及的。这可能也是现代人物质丰富起来了,却开始大量缺失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吧。”
未来,我们怎样结婚
但何美仪还是心存乐观的,她说她发现很多中国的年轻人还是会很勇敢地去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背弃传统,而是积极地寻找中间地带,并努力地改造它。
个人摄影师“wangqi”和“摄手无忌”原先都是在IT公司工作,出于兴趣爱好开始替人拍照,没想到当他们把作品传到网上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喜欢他们这种非“传统”出身的风格。他们的订单开始多起来,“wangqi”更是全职开始了他婚纱摄影的职业生涯,并带着那些心怀憧憬的年轻人去遥远的海边或森林寻找自己可以一辈子珍藏的幸福记忆。
“很大程度上,传统在如今便意味着流水作业,这是不可能满足这个时代讲究个性和独特的年轻人的心意的。但他们也会很听话地顺从父母的心意,让他们也获得一种满足。”
在《申江服务导报》婚庆版面编辑阿黛尔眼里,一种积极去尝试改变的气象在现实的生活中的确已渐渐可以感受,“比如两个人都喜欢打游戏机,就在游戏机房办婚礼。”
阿黛尔已经见过许多奇奇怪怪的婚礼样式。比如到太平洋的小岛上结婚,可以把直升机婚礼、潜水婚礼、漂流瓶婚礼、烧烤婚礼、玫瑰婚礼等等新鲜样式统统玩个遍,并且兼做蜜月旅行。还可以在各种“车”上举行婚礼,从公交车到地铁到火车到过山车,都有人大胆尝试。或者干脆来个彻底复古的婚礼,配上花轿、红袍、凤冠霞帔,把主持人打扮成丫环,在媒婆脸上点一颗痣……
“‘海龟’们才会比较喜欢复古的中式婚礼。”“花嫁喜铺”婚礼策划韩露说。近年兴起的“上天入地”的结婚方式,如海底婚礼、游艇婚礼、热气球婚礼、跳伞婚礼等,因为花费太高,太麻烦,还是很少受到普通人的青睐。“一般来说80%以上的人会选择传统的婚礼样式,但是会在细节上做得比较有个性。”也有一部分年轻人表示,自己今后不会举行婚礼。在他们看来,两个人在一起只要有法律的认可就已足够。
“没有什么传统是不可改变的。”在采访的最后,仲富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将来婚礼的趋势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简化,所有的繁文缛节都会消失。现在的社会和家庭就有很多新的迹象,比如中性化趋势的出现,单亲妈妈、丁克家庭,在有些国家包括同性恋也渐渐地被容忍。而试管婴儿、宫外受孕等技术,都会使家庭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将来的婚俗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今天根本没有办法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