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的上海,一家夜店。胡梦参加朋友组织的酒局,30多人。一位还算帅气的男士自我介绍,“你好,我叫×××,在阿里。”说得云淡风轻,末尾不经意又补了一句,“P9”。
她形容这个补充,“好像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重要,但又一定要传达的那种感觉。”
“有效率啊。”一名猎头说。与罗列年薪、资产、职位相比,一句“P9”,简洁且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P是Professional的首字母,相对M(Manager),指的是专业人员的升级通道。9则是级别的刻度。组合起来,P9是阿里职级中离高管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年薪上对应着300万到500万元,资产积累至今,也几乎都在千万级别。
一个典型阿里P9的画像是35岁到42岁的男性,已婚,形象不太差。他们通常管着50人到100人的团队,职称名为“资深专家”或者“总监”。他们一天工作12小时或以上,但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开会。
对这个群体,不同距离的人掺杂着不同的想象。
一位刚刚进入阿里的实习生,会偷偷搜索“P9年薪多少”;一位入职半年的P6说,印象最深的,是团队聚会时对方的豪迈大方;一位在阿里待了三年多的P7,总结起P9的特点,带着敬佩和仰视:“识人断事非常精准,思维逻辑框架上,大图感比较强。”
很多人都走了
6月的一天,完成了工作最后的收尾后,余彬正式办理了离职手续。今年是他在阿里的第21年。他讲述近些年的状态,“每天就是各种晃,也没人会说你,也没人管你,好与坏也没人管你。”
他提到自己的职级,“很差啊,M4”。更早之前,我们在线上沟通,他的说法则是“P9”。
在阿里,M对应管理序列。“P”与“M”到了一定级别,通常互相混用,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做管理的事情。
其中,P1-P3是低端职能以及外包的岗位,P4、P5是专员,从P6开始,管理序列开始与专业序列打通,等价于M1。换句话说,M4等于P9,在《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的介绍中,P9/M4已经属于中层管理者。
显然,余彬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意。他的升迁路径非常简单,在市场部的头些年,战功卓著,很快就到了P8,随后转岗过运营和产品,然后升到P9,那是2010年。至此职级就一直没有变化。
在上市前的招股书里,阿里表达了担忧,“我们可能很难保留或再激励这部分员工,这些新财富将影响他们作出是否继续留在公司的决定。”结果不出意料,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称,5年以上的老员工离职率高达20%-30%,且多为中层。
这不难理解,高层与公司的关系更为紧密,基层没有太多股权激励,只有中层既有突然而至的财富,又面临在内部升迁的天花板,离开成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
职级通胀
阿里今年精简了晋升程序,常规的面试晋升外,P9及以下所有级别增加了免试任命的通道——升级到P8及以下,事业部总经理通过即可;升级到P9的人选,则由事业部总经理提名,事业群总裁点头就行。所有晋升队伍中,免试人群超过一半。
据说这打破了过去10年的制度。阿里员工介绍,以前九成以上的晋升是通过面试,尤其P8升级到P9,需要主管加上五个副总裁组成评委会。极少数——通常只有一两个——免试晋升人选,也需要事业群总裁以及所有事业部总经理讨论过后才能通过。
姚锋是一位年轻的P9,一位85后。他担心职级通胀愈演愈烈。
他的感受是,P9已经太多了。
进入组织部的P10,人数有册可查,预计在600人到700人之间。而P9的人数则有多种算法,有说用阿里总人数除以100,可得一个约数;有人根据部门业务线统计,有一个大致范围。几位了解这个层级的人都推测,算上支付宝,整个集团目前P9的人数在1500人左右。
姚锋充分理解这个现状,甚至有一套自己的解释。他把阿里比作一个城市,城市建设初期,需要很多人;城市落成之际,里面的人需要上升通道,公司亦需平衡人才发展,“时间一长,很多人凭借资历都会慢慢熬到这个层级”。
P9是群什么样的人?
阿里有一句土话,“今天最好的结果,是明天最低的要求。”年轻一代把这句话打入PUA阵营,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P9们更相信这是一句自我激励。
姚锋说,绩效考核的时候,主管经常说这句话,他会自动将这句话解读为鼓励。
涂晓,四年前以一个新P9的身份来到阿里,他觉得这句话毫不过时,“其实是你放到小学生(守则)里也是可以的。”
他们都信奉要创造价值,“你如果只是让自己舒服,那你很快就会堕落。你只有让整个社会觉得舒服,你才会越来越好。”
这种因为价值观认同而选择阿里的人越来越少。年初阿里离职员工的一封《致阿里》引爆了内外网的讨论。归结而言,90后们已经不太相信梦想改变现实的故事,按时上下班、有自己的生活时间才是大多数工薪族新的追求。
这和P9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接受的熏陶截然不同。今年的阿里日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张勇谈起年轻员工时提到,90后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2%。
在P8级别已经开始年轻化的当下,40岁左右的P9们或许已经是最后一波深刻贯彻执行阿里价值观的人。
多数时候,P9已经类似一个创业者的角色。市场曾经流传着一个说法,阿里P8出来创业,融资级别是百万元;到了P9,融资金额可以高达千万元。一位阿里员工认为,P9无论是想法,还是能够调动的资源都很充分。
用阿里员工的话来说,P5、P6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P7要求前瞻性,能把不同点的事情串在一起,变成一条线;P8则需要有结构化的思维,能把不同的事、交错的线,变成一张网。到了P9,则需要“无中生有”,自己从头拉起一个业务摊子。P9需要承上启下,既要跟着战略方向,又要在方向中做实际的事情。
比如淘系的“逛逛”改版中,高層确定了电商内容化的方向,他们定规划、拉资源。分解到P9这里,就是具体的战术:内容是什么样的形式?从内容做还是从产品类型做?内容怎么来?来了以后给它什么样的机制?
除了做事,P9们更需要处理与人的关系。对上要取得信任,对下要让人信服。《哈佛商业评论》在《赞美中层管理者》中总结,这是一个沟通者、理疗师、结绳艺术家的角色。
她形容这个补充,“好像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重要,但又一定要传达的那种感觉。”
“有效率啊。”一名猎头说。与罗列年薪、资产、职位相比,一句“P9”,简洁且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P是Professional的首字母,相对M(Manager),指的是专业人员的升级通道。9则是级别的刻度。组合起来,P9是阿里职级中离高管只有一步之遥的位置,年薪上对应着300万到500万元,资产积累至今,也几乎都在千万级别。
一个典型阿里P9的画像是35岁到42岁的男性,已婚,形象不太差。他们通常管着50人到100人的团队,职称名为“资深专家”或者“总监”。他们一天工作12小时或以上,但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开会。
对这个群体,不同距离的人掺杂着不同的想象。
一位刚刚进入阿里的实习生,会偷偷搜索“P9年薪多少”;一位入职半年的P6说,印象最深的,是团队聚会时对方的豪迈大方;一位在阿里待了三年多的P7,总结起P9的特点,带着敬佩和仰视:“识人断事非常精准,思维逻辑框架上,大图感比较强。”
很多人都走了
6月的一天,完成了工作最后的收尾后,余彬正式办理了离职手续。今年是他在阿里的第21年。他讲述近些年的状态,“每天就是各种晃,也没人会说你,也没人管你,好与坏也没人管你。”
他提到自己的职级,“很差啊,M4”。更早之前,我们在线上沟通,他的说法则是“P9”。
在阿里,M对应管理序列。“P”与“M”到了一定级别,通常互相混用,专业的人才也需要做管理的事情。
其中,P1-P3是低端职能以及外包的岗位,P4、P5是专员,从P6开始,管理序列开始与专业序列打通,等价于M1。换句话说,M4等于P9,在《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的介绍中,P9/M4已经属于中层管理者。
显然,余彬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意。他的升迁路径非常简单,在市场部的头些年,战功卓著,很快就到了P8,随后转岗过运营和产品,然后升到P9,那是2010年。至此职级就一直没有变化。
在上市前的招股书里,阿里表达了担忧,“我们可能很难保留或再激励这部分员工,这些新财富将影响他们作出是否继续留在公司的决定。”结果不出意料,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称,5年以上的老员工离职率高达20%-30%,且多为中层。
这不难理解,高层与公司的关系更为紧密,基层没有太多股权激励,只有中层既有突然而至的财富,又面临在内部升迁的天花板,离开成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
职级通胀
阿里今年精简了晋升程序,常规的面试晋升外,P9及以下所有级别增加了免试任命的通道——升级到P8及以下,事业部总经理通过即可;升级到P9的人选,则由事业部总经理提名,事业群总裁点头就行。所有晋升队伍中,免试人群超过一半。
据说这打破了过去10年的制度。阿里员工介绍,以前九成以上的晋升是通过面试,尤其P8升级到P9,需要主管加上五个副总裁组成评委会。极少数——通常只有一两个——免试晋升人选,也需要事业群总裁以及所有事业部总经理讨论过后才能通过。
姚锋是一位年轻的P9,一位85后。他担心职级通胀愈演愈烈。
他的感受是,P9已经太多了。
进入组织部的P10,人数有册可查,预计在600人到700人之间。而P9的人数则有多种算法,有说用阿里总人数除以100,可得一个约数;有人根据部门业务线统计,有一个大致范围。几位了解这个层级的人都推测,算上支付宝,整个集团目前P9的人数在1500人左右。
姚锋充分理解这个现状,甚至有一套自己的解释。他把阿里比作一个城市,城市建设初期,需要很多人;城市落成之际,里面的人需要上升通道,公司亦需平衡人才发展,“时间一长,很多人凭借资历都会慢慢熬到这个层级”。
P9是群什么样的人?
阿里有一句土话,“今天最好的结果,是明天最低的要求。”年轻一代把这句话打入PUA阵营,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P9们更相信这是一句自我激励。
姚锋说,绩效考核的时候,主管经常说这句话,他会自动将这句话解读为鼓励。
涂晓,四年前以一个新P9的身份来到阿里,他觉得这句话毫不过时,“其实是你放到小学生(守则)里也是可以的。”
他们都信奉要创造价值,“你如果只是让自己舒服,那你很快就会堕落。你只有让整个社会觉得舒服,你才会越来越好。”
这种因为价值观认同而选择阿里的人越来越少。年初阿里离职员工的一封《致阿里》引爆了内外网的讨论。归结而言,90后们已经不太相信梦想改变现实的故事,按时上下班、有自己的生活时间才是大多数工薪族新的追求。
这和P9们成长起来的环境、接受的熏陶截然不同。今年的阿里日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张勇谈起年轻员工时提到,90后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2%。
在P8级别已经开始年轻化的当下,40岁左右的P9们或许已经是最后一波深刻贯彻执行阿里价值观的人。
多数时候,P9已经类似一个创业者的角色。市场曾经流传着一个说法,阿里P8出来创业,融资级别是百万元;到了P9,融资金额可以高达千万元。一位阿里员工认为,P9无论是想法,还是能够调动的资源都很充分。
用阿里员工的话来说,P5、P6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P7要求前瞻性,能把不同点的事情串在一起,变成一条线;P8则需要有结构化的思维,能把不同的事、交错的线,变成一张网。到了P9,则需要“无中生有”,自己从头拉起一个业务摊子。P9需要承上启下,既要跟着战略方向,又要在方向中做实际的事情。
比如淘系的“逛逛”改版中,高層确定了电商内容化的方向,他们定规划、拉资源。分解到P9这里,就是具体的战术:内容是什么样的形式?从内容做还是从产品类型做?内容怎么来?来了以后给它什么样的机制?
除了做事,P9们更需要处理与人的关系。对上要取得信任,对下要让人信服。《哈佛商业评论》在《赞美中层管理者》中总结,这是一个沟通者、理疗师、结绳艺术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