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v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阅读训练列为“重头戏”,作为重点的关注和突破,提出了15个具体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体验,继而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中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加强诵读,认真体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意。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和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举个例子,经过朗读训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念到一定句式的句子时,他们会自然而然按句式的要求一气呵成,念出声调,读出语句的感情色彩。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朗诵可以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令听者与读者都能领略到文章的语感。
  
  二、精心揣摩,深入理解
  
  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和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和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要学会理解文字表达深层的含义。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如叶圣陶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这两句诗中的关键词是“直”和“圆”。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旷远、荒凉、寂静”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三、加强实践,能动参与
  
  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如宗璞笔下的“西湖的绿”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绿的盼望和回味,无疑是学习《西湖的绿》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所以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惟一条件。语文教育要建立一个开发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四、听说读写,养成习惯
  
  良好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叶圣陶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五、发挥联想,被领意会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和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艺术创作往往是藏锋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阅读文章,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如教《白杨礼赞》,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课文语境,仔细体味“力争上游”、“笔直”、“紧紧靠拢”、“淡青色”、“倔强挺立”、“对抗”等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挖掘这些表象的隐含意义及相互作用。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也有必要引导它流向既定目标。阅读中的语感教学要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下,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以语感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只要重视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阅读效果。
  
  单位:浙江宁海县跃龙中学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系统,承担着培养和塑造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
《八十一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而成的一部杰作。作品虽然表面上讲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影射真人真事,对当时重庆政府的腐败给予了有力的鞭笞。作品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冲破了旧小说的樊篱,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标志着作者的小说创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散点透视的结构方法    《八十一梦》写了十四个梦,每个梦都有特定场景和人物。这些表面看起来不相关
空白,如同数学上的“零”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一样,它也可以参与艺术美的创造,并有着独特的作用。因而各种艺术都十分注意妙用空白,如音乐中的“歇拍”、绘画中的“空笔”、书法中的“飞白”、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空镜头”都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空白”艺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早就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清人华琳说:“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为二维码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将手机二维码应用于期刊,不但可以丰富期刊的表现形式和信息内容,增强读者与编辑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推进期刊的数字化进程,而且还可以为期刊提供广阔的宣传平台,从而有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扩大读者群,吸引广告客户,促进期刊健康快速发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的迅速普及,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但它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国家信誉和其他金融服务,已经充当了企业“走出去”的“幕后推手”.针对进出
本文深入浅出,介绍吉林电视台高清频道的消息服务器是如何工作,又如何去解决消息服务的相关问题。消息服务可以让播出系统各个软件之间实现互相联系,合作,从而保证各软件相互
“性格描述类”形容词是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当中的一类重点的形容词.同时,“性格描述类”形容词也可以广泛运用到英语口语表达和英语书面表达当中,是学生们英语学习过程当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特别是新课改的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这就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学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邀游。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的小学阅读教学。    一、注重明确目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课文之前
英语谚语是西方文化的一块重要瑰宝,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英语谚语不仅寓意深远,内容丰富,而且还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深刻地反映西方的文化.因此,本文作者认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变得更加频繁,英语在促进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报刊杂志,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