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特别是新课改的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章,这就需要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学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邀游。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的小学阅读教学。
一、注重明确目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课文之前,学习目标要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在上课之前兴奋地说:“小朋友,外面在下雪,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出去尽情地去玩一玩雪,好不好?”教师带领学生去雪地里做游戏,并有意识地和学生比脚印,观察各种鞋子不同的花纹。在玩雪之后,教师又充分引导学生说自己许多感受,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同学们争着举手,教师再引申到小动物们对冬天下雪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进一步去研究小动物们各种不同的脚印。显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培养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着急的语气读出了小男孩急于救助小鱼的心态,从学生读这一句话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关爱生命的情感。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生命的重要,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
四、阅读教学要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做好学生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单位:浙江绍兴县夏履镇中心小学
一、注重明确目标,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在阅读课文之前,学习目标要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在上课之前兴奋地说:“小朋友,外面在下雪,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们出去尽情地去玩一玩雪,好不好?”教师带领学生去雪地里做游戏,并有意识地和学生比脚印,观察各种鞋子不同的花纹。在玩雪之后,教师又充分引导学生说自己许多感受,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同学们争着举手,教师再引申到小动物们对冬天下雪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进一步去研究小动物们各种不同的脚印。显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培养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品味语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着急的语气读出了小男孩急于救助小鱼的心态,从学生读这一句话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关爱生命的情感。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生命的重要,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尊重其理解水平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有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创造成功的先导。
四、阅读教学要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做好学生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单位:浙江绍兴县夏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