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c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段子:当你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的美景时,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仅仅冒出一句:“哇,好多鸟!真好看!太好看了!”是的,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体现在生活点滴之中,而文化素养的形成与一个人的阅读息息相关。
   人民日报评论“蓝瘦香菇”这一网络流行语时说,中國当代很多年轻人患上了语言贫乏症。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不一定学《诗经》才能说话,但至少说出来的话不能丢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对于个人来说,阅读能提升语言能力,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对于民族来说,阅读则是文明与文化的传承。
   说到语言表达能力,我想到,每次考完试,总有学生焦急地跑来问我,怎样提高作文水平?面对如此大的问题,我常常不知从何说起,但有一个答案却是永远都不变的,那就是阅读。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譬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气,便是靠读书养出来的才气。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便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了。书读得多了,气便足了,若又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那手笔,也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这也便是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想,阅读的好处是怎么也说不完的,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是的,书让我们看到更广阔而美好的世界,能让我们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艰,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
   既然如此,让我们读书吧!乘着“读书节”的春风,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需求。“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捧一本书,煮一杯茶,茶香缭绕处,书香浅浅飘,美哉!乐哉!
其他文献
曾见这样的情景“学生违反纪律,班中无人劝阻;教室卫生一团糟,学生视若无睹;班级各项活动无人主动参加……”班主任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不停地忙碌穿梭,像“全职保姆”一样忙,像“法官”一样有处理不完的案子。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才能从他律走向自律,才能真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班主任如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一、确立目标,激发自我管理的动
期刊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子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样指出。我认为我们新时代的老师要做到修身养德,使自己有牢固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我们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
期刊
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首选方式就是朗读。所以,才有课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和明确要求,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因此,在诗歌朗读教学实践中,为着提高学生的朗读意愿和优化朗读效果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并强化朗读与理解能力,让诗歌朗读教学入情入境。  一、以“景”造“境”,激趣生情  
期刊
携一缕清风,踩着古韵悠悠的诗词路,笙歌墨咏,袖手千年,伫立在楼兰的烟雨中,拂看五千年的历史长廊……   若不是在被流放、被驱逐的路上,又何来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若不是在纵歌竹林的路上,“凌扶摇兮憩灜,要列子兮为好仇”的放达何处可寻?若那李周不曾奔波在“十二年银甲未卸”的路上,《升天行》的皇皇之音何时得显?   人的一生有无数种路可以走,或喜或悲,或哭或笑,看似平常,却对自己来说无上珍
期刊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跳出“学课文”的局限,达到“学语文”的目的。实践的方式有很多,笔者尝试用“改写”这一简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对比、迁移、表达等体验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对比改写,发现语言之美  《难忘的泼水节》课文结尾这样写道:“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笔者请学生对比改写的句子,说
期刊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育者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成功地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语文“好课堂”,首先要保证语文课都要有语文味。要让学生在圈点批注中体现语文味;在品词析句中诠释语文味;在想象表演中感受语文昧;在诵读揣摩中体悟语文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融入課堂的每一个环节,让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田。  一、抓字词,感受语文味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会把过多的精
期刊
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那些被缝补的时光,重新变得美好。而那些不愿被提及的记忆,在某个深处被不经意触碰了,让我溃不成军。   我又想起了她的好,曾经,我将她埋葬,以为这样就可以遗忘。可谁都不知道,她一直是我这个骄傲的女孩心里的一抹疤痕,疤痕太深太深,无法遗忘。如果说忘就能忘,那又有什么意义?   我真的好想她,與她发生的一切都像梦一般,从原点出发,却找不到回去的方向,因为方向盘丢了。   心情
期刊
我出生在一家自行车厂里,我身上只有一点粉色,我的车轮是这里最小的,我的重量也是这里最轻的,但是价格可是这里最贵的!眼看着有的自行车已经有了主人,而我还没有,因为当时有自行车的人可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人,而我的价钱本就比别的自行车贵,谁会买呢?我满心期待有人把我带走。   一天天过去,我终于有了主人。她是一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骑自行车,刚买上我就骑着我回家了。因为我太小巧漂亮了,主人的好多小伙伴纷
期刊
在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释古文“丄”为“二”,认为“二”是古文的“上”字。   近代古文学家皆认为段说正确无疑,更引甲骨文中“上”作“二”加以论证。但更新的研究指出“丄”和“上”都是战国文字,“二”乃殷周文字,“丄”乃“二”与“上”之间的过渡形体,“二”不可与《说文》古文“丄”混为一谈。由此可见,辨明《说文》“古文”的时代十分重要,否则免不了犯类似的错误。   古文指的是什么呢?广义的古文,
期刊
曾看见过一句话:“既然都没有人去批评,那么溢美之词还会有存在的必要吗?”感慨万千。   一直想不透,人们似乎有个很奇怪的思维逻辑,但凡你做了件恶事,那么只要再做三件好事,便可将那恶业给抵消了。殊不知,正像特立独行的恶意无法掩盖平凡的善行,再多么愧疚的善良也挽不回锋芒造成的伤害。历史教育我们,要盖棺定论,要一分为二看得失,就是为了拥有理性的思维去评判,正如上帝造不出他搬不動的石头,世界上不存在十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