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非常紧缺,但国内外尚未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探讨产学研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通过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应用技术;产学研;企业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9-02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煤炭和石油占比高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凸显。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目前,国内已设立了100多个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都非常庞大。然而,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新能源产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急缺,制约着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1]。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重申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优先保证新一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2]。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新能源产业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个任务将由高职院校承担。目前,高职院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是承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力量,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基于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涉及领域广、技术更新快、产业调整快等特点[1],目前高职院校的新能源类专业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2.新能源类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以及不同专业特色的体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是目前开设新能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目前类似专业大多是依托机电、电力、化工、核能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飞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让专业发展面临教师人才短缺、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学生就业的尴尬与人才需求的巨大两者并存。建立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调整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目前国内从事新能源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从事相关电力及自控行业转行而来的,其新能源专业背景不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也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新能源类专业是新兴专业,是随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而产生。全国现有4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可见,基于对该行业背景的判断,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高等职业类院校承担着向新能源产业输送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但现有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远落后于行业要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应立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新能源应用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3]。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度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面向行业群和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3]。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生产性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开发研究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教师在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3.创造有机结合的、综合一体化的实训环境。通过打破专业壁垒,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从单项技能到整条流水线操作训练的完整实训体系,营造综合科技环境,最终建立集合实训教学、生产、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3-4]。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发挥学校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实施专业知识、设施资源、科技成果共享的“无界化”管理,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5]。
三、企业工作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将企业产品融入实训课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为“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平台。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1.模块化,按照深度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理念,构建满足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教育模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2.标准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模块。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职业要求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综合素质优秀又掌握企业一线正在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3.技能化,以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调查新能源企业中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教、学、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5]。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培养。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企业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模式,高职院校以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改革的成果如下:
1.在企业工作站,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学生在企业工作站实现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学生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真正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均受益[6]。
2.通过企业工作站,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新能源专业教师既是普通老师又是企业的工程师,双重身份,教师在企业工作站,与企业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熟悉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等方面知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6-7]。学生在企业工作站是员工,要符合企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工作,工作要有报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迅速提高,对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通过企业工作站模式,进行专项课题教学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订单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另外,因为现有新能源人才非常紧缺,企业工作站可以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6,8]。
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依据,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建设,培养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能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际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5):17-19.
[3]丁宏林,等.“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41-142.
[4]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75-78.
[5]许彩欣,赵然,张洪芬.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9-221.
[6]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4):74-76.
[7]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16-217.
[8]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48-49.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应用技术;产学研;企业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9-02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煤炭和石油占比高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凸显。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目前,国内已设立了100多个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都非常庞大。然而,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新能源产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急缺,制约着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1]。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重申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优先保证新一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2]。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新能源产业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个任务将由高职院校承担。目前,高职院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是承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力量,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基于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涉及领域广、技术更新快、产业调整快等特点[1],目前高职院校的新能源类专业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2.新能源类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以及不同专业特色的体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是目前开设新能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目前类似专业大多是依托机电、电力、化工、核能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飞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让专业发展面临教师人才短缺、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学生就业的尴尬与人才需求的巨大两者并存。建立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调整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目前国内从事新能源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从事相关电力及自控行业转行而来的,其新能源专业背景不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也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新能源类专业是新兴专业,是随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而产生。全国现有4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可见,基于对该行业背景的判断,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高等职业类院校承担着向新能源产业输送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但现有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远落后于行业要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应立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新能源应用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3]。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度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面向行业群和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3]。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生产性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开发研究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教师在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3.创造有机结合的、综合一体化的实训环境。通过打破专业壁垒,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从单项技能到整条流水线操作训练的完整实训体系,营造综合科技环境,最终建立集合实训教学、生产、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3-4]。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发挥学校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实施专业知识、设施资源、科技成果共享的“无界化”管理,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5]。
三、企业工作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将企业产品融入实训课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为“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平台。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1.模块化,按照深度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理念,构建满足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教育模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2.标准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模块。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职业要求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综合素质优秀又掌握企业一线正在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3.技能化,以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调查新能源企业中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教、学、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5]。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培养。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企业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模式,高职院校以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改革的成果如下:
1.在企业工作站,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学生在企业工作站实现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学生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真正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均受益[6]。
2.通过企业工作站,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新能源专业教师既是普通老师又是企业的工程师,双重身份,教师在企业工作站,与企业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熟悉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等方面知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6-7]。学生在企业工作站是员工,要符合企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工作,工作要有报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迅速提高,对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通过企业工作站模式,进行专项课题教学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订单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另外,因为现有新能源人才非常紧缺,企业工作站可以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6,8]。
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依据,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建设,培养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能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际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5):17-19.
[3]丁宏林,等.“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41-142.
[4]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75-78.
[5]许彩欣,赵然,张洪芬.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9-221.
[6]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4):74-76.
[7]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16-217.
[8]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