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非常紧缺,但国内外尚未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探讨产学研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通过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能源;新能源应用技术;产学研;企业工作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59-02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能源消费的增加,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同时,煤炭和石油占比高的能源消费结构引起的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凸显。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发布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目前,国内已设立了100多个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都非常庞大。然而,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新能源产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急缺,制约着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1]。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次重申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优先保证新一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2]。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新能源产业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个任务将由高职院校承担。目前,高职院校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一、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是承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经济力量,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基于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涉及领域广、技术更新快、产业调整快等特点[1],目前高职院校的新能源类专业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
  2.新能源类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以及不同专业特色的体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是目前开设新能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目前类似专业大多是依托机电、电力、化工、核能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飞快的技术更新速度,让专业发展面临教师人才短缺、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学生就业的尴尬与人才需求的巨大两者并存。建立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调整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目前国内从事新能源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都是从事相关电力及自控行业转行而来的,其新能源专业背景不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也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高职新能源类专业是新兴专业,是随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应用而产生。全国现有4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还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
  可见,基于对该行业背景的判断,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选择。高等职业类院校承担着向新能源产业输送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但现有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远落后于行业要求,导致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很快转变角色,满足不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应立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要求,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为抓手,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实用性新能源应用技术高级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3]。
  1.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深度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同体为平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面向行业群和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3]。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生产性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实际、产品开发研究等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教师在做中教,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以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条件。
  3.创造有机结合的、综合一体化的实训环境。通过打破专业壁垒,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从单项技能到整条流水线操作训练的完整实训体系,营造综合科技环境,最终建立集合实训教学、生产、专业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3-4]。
  4.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发挥学校多专业的人才优势,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学校与企业实施专业知识、设施资源、科技成果共享的“无界化”管理,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5]。
  三、企业工作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过程
  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将企业产品融入实训课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为“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平台。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为载体,建立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抓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1.模块化,按照深度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理念,构建满足产业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教育模块,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力求构建“以产定学”的教学体系。   2.标准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模块。以工学结合为目标,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职业要求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综合素质优秀又掌握企业一线正在使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3.技能化,以新能源应用技术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调查新能源企业中新能源应用技术岗位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教、学、练”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5]。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培养。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通过企业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模式,高职院校以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改革的成果如下:
  1.在企业工作站,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学生在企业工作站实现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有助于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促进学生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真正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均受益[6]。
  2.通过企业工作站,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新能源专业教师既是普通老师又是企业的工程师,双重身份,教师在企业工作站,与企业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熟悉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等方面知识,提升了教师的技能,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6-7]。学生在企业工作站是员工,要符合企业要求和岗位要求工作,工作要有报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迅速提高,对企业标准、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3.通过企业工作站模式,进行专项课题教学和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订单共培、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人才共育一套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另外,因为现有新能源人才非常紧缺,企业工作站可以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服务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6,8]。
  以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为依据,结合新能源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与校外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期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并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化建设,培养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能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与新能源企业工作岗位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先进的理念与实际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
  [2]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J].江南论坛,2010,(5):17-19.
  [3]丁宏林,等.“亦工亦学,产学合一”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41-142.
  [4]张馨月.产教融合:高校教改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4,3(7):75-78.
  [5]许彩欣,赵然,张洪芬.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实践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9-221.
  [6]陈元高.以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4):74-76.
  [7]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16-217.
  [8]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5):48-49.
其他文献
由林贤治先生编辑、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奇异独特的书,传到我的手中是2010年2月。在美国,第一时间读到一本国内出版的好书,近乎奢侈,我的幸运在于作者黄河是我朋友的朋友。  第一次听朋友说到“黄河”时,我一脸茫然。朋友说,黄河几年前去世,她的朋友们帮她出了一本书,她手头有一本,等F看完了给我,我以后是C。  我不知道黄河何许人也,也没有被朋友排队读一本书的阵势镇住,心里只是不停地念叨着,“黄河、长江
摘要:童话是一道提高儿童学习知识能力的鸡汤,童话让儿童在游戏中启迪智慧,童话是儿童学习创作的源泉,童话让儿童学会了审美,在通话世界里懂得引入科学知识,那比枯燥的灌输好上一千倍。  关键词:通话;情感;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46-03  在成人的记忆中,童年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也许它早已埋藏在一张旧照片中沉沉地睡着了。就算当
摘要:在分析《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18-02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以身(body)作为“乐”之蕴体,来讨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观,基于笔者研究工作的三个背景:  1.仪式音乐研究的背景  笔者在近年对民间仪式音乐的考察中,深深感到仪式呈现的诸多表象,都有其历史成因。作为特定社会建立秩序和促成稳定性维护的实践,仪式体现了当事人在特定语境中对自身存在和历史的特殊理解。作为人类最初的叙事话语手段,“仪式不仅追忆过去,而且还借助名副其实的戏剧表现
摘要:园本培训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和总结经验,培训活动的有效才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原本培训;策略;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13-02  教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科学、合理的培训与引领,以下便是我们在园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论述构建高校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思路及措施建议,建立有效的高校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正确处理好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从系统全局的角度推动和完善党员发展工作。  关键词:发展党员细则;重点;难点;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5
波伏瓦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是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但是,从女性主义的历史来看,波伏瓦的哲学所代表和推动的女性主义运动实际上已经属于女性主义的第二波,也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女性主义。然而,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很多女性主义的观点、宣言或论证已经跟波伏瓦那一代相差甚远,甚至针锋相对。这就要追溯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启的女性主义第三波了——也就是“唇膏女性主义”或者说“高跟鞋女性主义”。  这三
摘要:文章通过对旧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要求和依据,结合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规范了教学管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98-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地、高质量地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近几年,平湖幼儿园创造性地开展户外活动,将规范的操节活动、游戏融为一体,开发了面向全园幼儿的班级化活动课程——“迷你绳操”。  着眼问题,课程设计想法初现  2013年,当时园所正处于起步阶段,幼儿人数少,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班级每日户外活动的组织缺乏计划性,教师每天按作息时间带着孩子出来逛一逛、玩玩大型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随着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日益凸显,原有的法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本文探讨了科研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双向导师制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优秀的法医学研究生。  关键词:法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双向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