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其实,阅读与写作时密不可分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开展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材料,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笔者现以《琵琶行》为例,谈一谈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布置任务,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高一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以古诗文为主。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四言诗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广纳贤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用五言诗表达了归隐田园的自得与安然,李白以古体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梦境,杜甫借七言律诗沉吟现实的苦难与悲凉。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高中生对如何赏鉴诗歌,怎样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他们在学习《琵琶行》的过程中也不会感到无措。经过调查,教师也可以发现他们对诗人白居易比较熟悉,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许多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观刈麦》等经典篇目。了解了这些情况,教师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参考下面的设计:
  课前,请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理解《琵琶行》的小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后,直接进入解读与赏鉴环节。诗歌的第三节写的是琵琶女自诉身世,第四节写的是诗人的遭遇,内容并不复杂。但是《琵琶行》属于背诵篇目,篇幅较长,需要学生静心研读。且细读第三节和第四节,对解读琵琶女的遭遇与诗人的境遇大有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细读这两节诗。
  笔者要求他们完成下面的任务:
  请大家研读诗歌的第三四两节,尝试以“曾经的他/她”或“而今的他/她”为题,改写或续写诗歌,体裁不限,字数200-400字。要求内容符合人物的生活实际,人物形象符合原诗。
  学生写完后,可以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自己的写作成果。我发现学生作业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只是简单地翻译了诗歌的第三节和第四节,文体不明,毫无美感可言。但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认真,在活动中表现出十足的热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刻画出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学生甲的习作《曾经的她》节选:呱呱坠地蛤蟆陵,一夏一秋愈精灵。偶闻琵琶玲珑音,寤寐难忘终日吟。
  学生乙的习作《曾经的她》节选:娇美可人百媚生,寄意繁华动京城。不识人间柴米贵,一心只系五音弦。
  学生丙的习作《曾经的他》节选:朝堂之上,舌战斗法,铁骨铮铮,无所畏惧。仕途经济,直言上书,奉公守法,至廉至洁。才子文章,风流倜傥,春风得意,居易居易。
  学生丁的习作《曾经的他》节选:那年花开月正好,你有欢颜我有梦。才子多情春光妙,相依相伴齐欢笑。意气风发有作为,满腹经纶扬四海。
  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并不理想,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能力还有待提升,文字比较稚嫩。但是,笔者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练笔与分享,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
  二、适时点拨,达到“以写带读”的目的
  《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句子,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给他一点提示,如果他不能由此举一反三,就不必再教他了。
  学生完成了写作任务,教师还要带领他们鉴赏《琵琶行》,达到“以写带读”的目的。诗歌的第二节详细描写了琵琶乐曲。学生有了之前的写作经历,便能更好地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有的学生发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始”字不仅描摹出了琵琶女羞涩的情态,还展现出琵琶女满腹辛酸又不便明说、想要倾吐又无人可诉的犹豫与矛盾。有的学生发现,“轻拢慢捻抹复挑”中的动词“拢”“捻”“抹”“挑”,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抓住了诗歌中的比喻句、双声词、象声词、叠音词等,感受到了以形绘声、以喻摹声的妙处。有的学生认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说明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样的景象该有多美啊!
  通过解读和欣赏诗歌,学生对琵琶女和诗人“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境遇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适时点拨,引导他们从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轨迹出发,感受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体会曲中隐藏的情感。
  其实,诗人在文章的详略安排上也独具匠心。在写琵琶女的身世时,详写“昔”而略写“今”;在写自己的遭遇时,则不提被贬之前的境遇,只谈当下的处境,详略得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难想象出诗人之前的遭遇和琵琶女如今的状况。
  《琵琶行》将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与被权贵排挤的朝廷大臣放在一起,叙写了两个人的不幸遭遇,故事曲折感人,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联想琵琶女当下的境况与诗人意气风发的过去,又能通过鉴赏活动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在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好材料。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抓住矛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言文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有差异的。这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对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
期刊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文本就结合教学案例介绍三种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像欣赏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那样欣赏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音乐,引
期刊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思考,语文学科的功能难道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何区别呢?从教学实践中,我找到了答案: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学科,还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真切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探寻不同作者的人生之路。下面,笔者就以《登鹿门山怀古》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初读《登鹿
期刊
费孝通先生撰写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典型的“大家小书”,全书14章,六七万字,从篇幅上来说,非常适合高一学生作为阅读学术类作品的入门书籍。但因为这本书成书于70年前,7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现在的学生大都为“00后”,他们很难想象出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再加上一些学生从未读过学术类的作品,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各种困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迎难而上,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朱赫来一边思考,一边从嘴里取下烟斗,小心地用指头按了按隆起的烟灰。  屋子里,十几个人在吸烟,灰色的烟雾宛如浮云,在天花板上的毛
期刊
人们常说“题好文一半”,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拟题的重要性。如果把写作的过程比作画龙,那么拟一个好的题目就是给这条龙点上了眼睛。所以,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给文章拟一个好题目,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那么,该如何拟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分享一下拟题的技巧。  一、适时地引用、化用诗文名句  在写作时,同学们要善于引用名言名句、古典诗文等来设计文章的标题。这样不仅可以为文章添彩,还能让阅卷老师感受到
期刊
學习语文离不开阅读,细读文本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式。高中生应该如何细读文本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希望能给其他教师带来帮助。  一、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词语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作品中的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以《父亲的菜园》为例。《父亲的菜园》讲述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的故事,赞扬了“父亲”
期刊
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重视阅读教学,却忽略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只会“输入”,不会“输出”,难以满足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建议大家组织学生开展仿写、改写、续写等活动,帮助他们提升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仿写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仿寫是高中生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课文中选取一个内容完整、句式多变、写法独特的句子或段落,组织学生仿写语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
期刊
例谈解答数列求和问題的三种常用方法
期刊
语文是一门非常有魅力的学科,它可用一段故事描绘人生百态,表现多彩人生。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着力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文本就谈谈开展阅读教学的三种方法。  一、展示创作背景,巧妙切入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巧妙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就可以展示词作的创作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