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登鹿门山怀古》有感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思考,语文学科的功能难道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何区别呢?从教学实践中,我找到了答案: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学科,还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真切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探寻不同作者的人生之路。下面,笔者就以《登鹿门山怀古》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初读《登鹿门山怀古》,我深受感动,心中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即尝试进行情感教育,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我一直相信,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我尝试着以“追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孟浩然的“失意人生”,达到以情传情,让学生勇敢追梦的目的,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追梦的幸福。
  众所周知,孟浩然一辈子没做过官。是他不想做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古代读书人的最大梦想大概就是入仕为官吧!孟浩然自然也没有“脱俗”。于是,我开始着手搜集资料,了解孟浩然的人生经历。而他的“入仕之梦”也始于《登鹿门山怀古》这首古诗。
  在带领学生解读诗歌时,我引导他们找出诗中的人和景,让他们将人与景联系起来,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征。学生边读边思考人和景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找到的人物形象是“吾”和“庞德公”。学生在读到“沙禽”和“浦树”时,也知道“沙禽”与“浦树”是作者在探寻的途中见到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与诗人的心情有关。由第一句诗“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中的“兴”字,學生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对此也很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找到了“山明翠微”“岩潭屈曲”“金涧芝术”“石床苔藓”等景物。在寻找景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金涧芝术”“ 石床苔藓”与诗中的另一人物“庞德公”有关,描写的是庞德公生活的环境。随即便认为“山明翠微”“岩潭屈曲”与“吾”有关系。在这里,教师就要提醒他们注意一句诗“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岩潭屈曲”是哪里的景?是诗人“渐至鹿门山”后见到的,所以写的是鹿门山的景,即庞德公居住的环境。写景即写人,由清新典雅的居住环境,学生就能感受到庞德公的隐士之风。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有什么深远的含意?我便问道:“‘白云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道:“因‘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所以空留丹桂独自妖艳。”此时,我指导学生将这句诗与“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联系起来阅读。他们发现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白云”是追随“高风”而去了。
  课上到这里也许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学生既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又学会了寻找人与景之间的关系。可是,课真的结束了吗?
  我认为这是一次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好机会,怎能错失良机呢?我又以“孟浩然来此探寻庞德公的目的”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孟浩然来这里仅仅是因为仰慕庞德公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我一起参与了后续的活动。
  我展示了记录孟浩然一生重要经历的时间表。学生了解到孟浩然为了梦想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他醉心于做官,于是想学习庞德公以隐成名,只是他名声不够响,没有“伯乐”赏识他,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以隐而官”这条路便走不通了。无奈之下,他又选择“主动出击”。古人入仕,要么参加科举考试,要么请人举荐。这两条入仕之路,他走得太坎坷。年近四十的孟浩然参加了考试,却落榜了。内心无比煎熬的他发出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感叹,谁知这句诗竟然为他的梦碎埋下了祸根。
  后来,他想求人举荐自己,便写了一封自荐信。在信中,他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借此表达了强烈的入仕愿望。张九龄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想推荐他去朝廷做官,只是此时的张九龄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满足了孟浩然的愿望,便邀请到他自己的幕府做官。可惜孟浩然实在不是做官的料,不到一年便辞职回鹿门山,踏上了永久归隐的道路。
  听完孟浩然的故事,学生们都唏嘘不已。在他们感叹之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孟浩然能名流千古仅仅是因为文学上的造诣吗?”学生们纷纷摇头。其中一名学生说:“他勇敢追梦,在漫长的求仕生涯中刻苦读书,虽然官梦破碎了,可他学到的东西为他的人生道路铺上了鲜花,我爱读他的诗歌,更欣赏他坚毅的品质。”
  “路漫漫之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的路上,教师要多多探索,不断实践,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教育集团东南中学)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如何在满足学生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問。  一、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找到切入点,教师才能有效提问,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对学生进行点评其实也需要艺术,能够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多种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点评时充分展现自己的语文修养,启迪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实践,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笔者建议语文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观察和倾听,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评语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时过于随意,使用的评语
期刊
法国环境部长本周二(9月29日)表示,法国将逐步禁止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表演,并逐步取消虎鲸和海豚的表演,还将禁止养殖水貂获取貂皮。  环境部长芭芭拉·蓬皮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一转变将需要几年的时间,政府将为现有的动物表演转型至新模式提供支持。  她说:“今天,我宣布将逐步禁止巡回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禁止在不适应海洋哺乳动物需要的海豚馆中饲养虎鲸和海豚,并禁止养殖水貂获取貂皮。”  她说,这些措施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古诗词具有短小精练的特点,因此这类作品往往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枯燥的,这是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为了让学生从被
期刊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的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一、在导入环节联系现实生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导入新课,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其实,教师如果能
期刊
古诗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启迪教化,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道德完善,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开展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详细讲解字词义,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积累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学生学好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还能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学生不爱学习古诗词,其实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有关。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打造生动、有趣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文本就介绍三种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以课堂为主阵
期刊
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使语文课更加精彩。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画面,配以激荡人心的音乐,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积累和使用写作素材的几种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改变学生积累素材的方式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好材料。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抓住矛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言文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有差异的。这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对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
期刊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文本就结合教学案例介绍三种方法,希望能给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像欣赏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那样欣赏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或音乐,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