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腻:我只有“希望作品常在”的情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腻,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当他近几年进入网络文学财富榜前十的时候,在网络写作环境里,他身上有两个标签显得尤为特别,一是“70后”,一是“情怀”。
  最初猫腻从芸芸网络作家跃入读者视野里时,他被贴上的标签便是“情怀”。在当下,这是个被用到泛滥的词汇,却很能够用来形容网络文学作家中的“另类”。2003年,猫腻从川大肄业,初入网络文学世界,开始连载《映秀十年事》,他一开始便主打东方玄幻这个拥有庞大作者群和读者群的大类型,此后至今,他的创作进一步细化为仙侠和武侠。然而这部首作最后未写完便无疾而终,这让猫腻停笔想了好一阵子。2007年,当他开始写作《朱雀记》时,他说,这部作品让他确立了做一个作家的自信。
  《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这些作品一次次打开了读者对猫腻的新认知。在几百万部网络文学作品里能够被读者发现并追捧,这里面有几分运气,更多的则是依靠作者身上的“不同”。猫腻的作品不仅受网络读者喜爱,也引起许多圈外人、专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注意到他和其他网络作家写作的不同,注意到他比别人自觉多一些的东西——这可能源自他的阅读和阅历,也可能是他希望在模式化的网络写作里增加一点“理想”,也可能是他有心把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哲学问题、个体意识、启蒙意志加入到了角色的人生桥段当中。
  有许多因素让猫腻变得有“情怀”,变得“另类”,但他却表现得颇为谨慎,他信赖网络写作与读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会反思自己这种“不同”给今后的写作带来的是优势还是背离。他同样清楚,当下的网文IP开发热潮会让他获得更多跨界的读者,但他也偶或怀疑,目下的写作方式是否能满足越来越期待他的读者。
  在猫腻之前对读者的调侃式自白以及记者对他的访谈里,能够感受到他像任何一个热爱阅读的文学青年,曾捧读港台武侠小说,幻想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与偶像比肩。多年后,这个可能性在逐渐放大,他会珍惜,会适应,也会去调整。
  在通俗文学这一文学史的大脉络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懂网络文学中的各种类型书写,也更能理解作者的初衷、读者的收获。重要的是,猫腻的写作也在表明,网络文学像任何文学形式一样,正在筛选出自己的代表作家、作品,并试图在商业模式之外,努力把作品留下来。
  网络写作是一门手艺活
  记者:从2003年以来,你创作了《映秀十年事》《朱雀记》《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共六部小说。回顾这些作品,你认为哪部作品是确立了自己成为作家的自信?
  猫腻:应该是《朱雀记》。因为准确来说,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才正式走上商业小说的写作道路,并且凭借写作这个曾经的自我娱乐方式,获得了足够维持相对轻松的生活的报酬,能够靠写作养家,才能往“作家”这两个字靠吧。
  记者:在这个写作过程里,你觉得从事网络写作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猫腻:网络小说无论被称为类型小说还是商业小说,本质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那么想要从事网络写作,首先你必须清楚地知道,大多數的读者,他们真正想要看的是什么,想要获得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对这种娱乐方式有怎样的要求?知道这些并且认真践行之,便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基础。清晰明确的表达方式、尽可能稳定的更新节奏,都是其中一部分。
  记者:这些之外,现在的网络作家都比较认同类型小说很依赖技术训练。
  猫腻:写作肯定与天赋有关,但我确实支持说商业小说或者说类型小说,更重要的还是技术方面的训练。唯手熟尔,从古至今的类型小说写作,归根结底都是个手艺活儿。就我个人而言,不外乎是多读多写多思考多总结,这里的对象不仅限于网络小说本身,也涉及到我能够接触的大众流行文化领域里的所有审美对象。
  记者:当你想明白这些基础问题后,是否会想起第一部作品 《映秀十年事》当初未写完而放弃的经历?
  猫腻:《映秀十年事》 只是因为本来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小说,商业性方面先天不足,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过太多商业方面的考量,没有利益回报,单纯凭爱好,当然没有办法一直持续下去。应该说,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写作本来就分为两个方面,自娱和娱人,自娱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自乐。
  记者:你的写作应该说很顺利,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获得很大反响,不仅仅是名利上的,创世中文网曾给你写的推荐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文风细腻、辞藻华丽,铺排考究于当代网友无出其右者。”你的作品还受到很多传统文学评论者的好评,说在你身上能看到“思想性与娱乐性”、“文学性和故事性”的兼并,你自己如何看待这些评论?
  猫腻:我一直认为我的文笔有问题,尤其是对于商业小说来说,至少在某些时候是不恰当的,所以每每听到赞扬文笔的时候,总会觉得不妥。至于思想性和娱乐性、故事性与文学性这方面,我以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面,而应该是天然统一的纸的两面。我也没有刻意地想去做些什么,只是觉得小说就应该这样写,如果因此而得到了一些好评,只能说是意外之喜。
  记者:在欧美高校教类型写作时,都会告诉学生秘诀是坚持阅读、坚持写,你会给新人些什么建议?
  猫腻:还是坚持阅读、坚持写、坚持思考与总结,不要忘记在本子上记下你想到的每个桥段。
  情怀是我的意外收获。
  记者:回到写作这件事上来说,无论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写作对自己都存在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也导致许多人把你的写作放在大环境下,看作是有情怀的。这个词现在有些泛滥,但的确你比别的作家加入了更多个人思考的东西,比如《朱雀记》通过佛宗来揭示“苦中有乐,人应该好好活着”的命题;《庆余年》借范闲重生向人们解答“人为什么而活着”;《间客》以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展现强权主义对个体生命的践踏,回应了“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
  猫腻:我总以为一个故事写上两三百万字,我要为之付出两三年时间,总是希望在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之后,能够留下来一些什么,无论是一个特别瑰丽壮观的画面,一个人物阳光灿烂地离去,还是一个哪怕最简单的道理,就像小时候学语文时的中心思想,我总觉得那是一个故事能够有自己独特容貌的最简单实现手段。而且有时候也是我自己没想明白的事,想与读者聊聊,找些共通的感觉。如果这就是情怀,每个人都有,并不需要太过在意。   记者:的确,你和读者互动的过程里,也在呈现共同成长的样貌。《间客》出来时,有读者说机甲题材不是你擅长的,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武侠小说,之后《将夜》好评如潮,却也有许多“包袱”最终没有解决的遗憾。在粉丝反馈和自己写作方向把握上,你如何考虑?
  猫腻:《间客》的确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武侠小说。对读者的这种意见,我没有任何意见,因为这就是我写这个故事的目标。读者反馈的意见,如果是直指要害的,那我当然要认真接受,但如果是读者的口味偏好,那我就没有办法了,终究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读者,某些时候还是需要坚持一下自己。
  记者:这让我想起最新的《择天记》,开篇气势恢宏,到打斗场面节奏慢了下来,绵延好几章节去渲染气氛,有点赶着写赶着更新的感觉,叙事节奏和以往不一样。
  猫腻:是的,《擇天记》可能是我写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世界架构相对较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延续从《将夜》开始的一种尝试,即把长期连载的网络小说与日日剧这种娱乐方式对应起来,有更多的平缓叙事、家长里短、真切一些。而且《择天记》是一个关于青春热血的故事,我对这四个字并不是太熟悉,一直在寻找怎么能够青春热血又不自以为是的方法,现在看起来,虽然还不是很完满,但有所获得,相信会越来越好。
  记者:《择天记》连载到现在来看好像剧情发展还不到一半,你预计这个小说完成的体量和时间跨度会多大?
  猫腻:就像上面说的那样,这会是我写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时间跨度会比大家想象中要短,但体量会非常大。
  记者:《择天记》之后,下一部新作有设想过吗?
  猫腻:下一部作品现在有三个故事备选,题材也是完全不同的三种,至于最后选择哪一个,时间还早,我自己比较倾向没有写过的。
  记者:但凡涉及武侠题材的,一般都会视金庸、古龙、黄易等香港武侠小说宗师为偶像,这也隐含了一种写作上的仿造和延续。你有没有期待自己能与前辈们并肩而立?这也需要自己对写作有更多的思考和沉淀。
  猫腻: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花心思和沉淀当然是必须要做的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经常被很多人忽视的一方面就是修改,不停地修改,就像金庸一样,这个需要以后拿充裕时间来仔细做。
  尊重网文IP是集体创作
  记者:现在网文IP开发热火朝天,你的作品也是很受改编欢迎的,像《择天记》有动漫和游戏版,近日也发布了动画,你会对改编版有所参与吗?为了作品质量的统一性。
  猫腻:在游戏计划之初便有参与,动画也是如此,只是限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参与程度没有办法太深。如果说为了作品的质量考虑,我始终有种看法,无论电影、电视、动画还是游戏,这些和小说不同,小说更多的是私人创造,这些项目则是商业项目,涉及的人与事太多,我不愿意因为我的意见让一个集体项目做出太多的调整,因为那确实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尽可能地保持尊重与安静。
  记者:如今看网文发展方向,大约会像日本ACG产业那样,成熟的团队进行周边打造,对作家的索取会很“饥渴”。IP 用户与读者之间,有时候重合,有时则对你的作品需求不同。
  猫腻:哪怕把眼光投向日本,卖得最好的那些作品——我指的是所有周边——当然就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所以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抵触。事实上,好的IP,当然就是读者最喜欢的,也当然是读者优先。
  记者:每一代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梦,有理想也有很实际,到今天你回望会明白自己的梦具体是什么吗?你曾借《间客》里的许乐说自己是道德虚无论者。
  猫腻:道德虚无论是当时辩论着急了,不准确的一个用词。当然,任何事情想太明白了往往就会无趣、无意义,从正确与否来说,这当然是对的。我的梦想,其实一直都很具体,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想写一本很好的小说、想拍一部很强大的电影,还有一些更遥远的。我对读者也隐讳地提过,我就是想不停地写,以此确保读者会一直记得我,然后会回头去看我以前写的故事,直到很多年后,还有读者在看那些故事,更多年后,我这个人已经不在了,那些故事还存在,还有读者在看,并且通过那些故事,知道我这个人,记得我这个人,就是这样。
  摘自《文学报》
其他文献
摘 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其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资料。本文以《说文·金部》字为主,对部分字进行分析,来重现我国古代冶金工艺的过程,并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说文解字》;冶金;文化  作者简介:杨璐(1991-),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作者简介:张丽园(1990.5-),女,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吴佳昕(1985.3-),男,96823部队观测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3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的是一个少数民族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不仅是一段民族的历史,还是一段由“爱”编织而成的历史。然而现代学者大多把研究焦点集
摘 要:方方的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其文通过农村青年涂自强的个人奋斗悲剧直击当今时代症候:农村孩子的上升渠道日益收窄,社会阶层固化日趋严重。然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否已经深刻到成为社会的悲伤?此类文学介入现实的方式又是否至善至美?对此,笔者认为这篇新作的确有其新颖性夺人眼球之处,但因为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影响小说走向深刻。而若大众对这种个人悲伤和社会悲伤的书写和共鸣的感觉结构不置可否,那么毫不
行走  在红尘时光里  慢慢懂得  再明媚的春天  也会落进夏的花蕊  再盛放的夏  也终将挂上秋的枝头  时光匆匆  聚散别离  恍如  潮起潮落花开花谢  无力阻挡  在生命这趟列车上  体验着  相聚欢笑和感動  别离思念和泪水  也许  一切自有天意  也许最美的人生  总有些许缺憾  忘不了的  却是点滴的心灵悸动  还有那  默默走过的情  挥之不去的爱
摘 要:围绕天津这座北方海运与工业城市,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影视作品,它们或取材于市民日常生活,或取景于诸多知名地标,对天津城市形象的宣传、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重返20岁》(2015)为例,认为影片所展示的重要城市建筑、文化场所既促进了剧情发展,又呈现了崭新的天津形象。文章期望能由此推动对其他影视作品中天津形象的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重返20岁》;天津形象;城市建筑;文
摘 要:从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审视《红字》,阐明历史事实和文学文本是如何巧妙的交融,探讨文本中作者对于中心话语的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本;历史;颠覆;抑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红字》是霍桑写于19世纪的美国但取材于200多年前即17世纪新英格兰地区的故事,他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
摘 要:“贬谪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文人们经受身体与心灵的煎熬与磨难。心灵的落差,让这一群人在人生转折点上或是失落、郁闷,或是豁达、向上,个人的性格不同选择的精神路径也就不同。文中就商洛这个贬所,举王禹偁一例来说明贬谪不仅带给他们影响,由于他们的作为,从而影响到贬所的历史的发展。“贬谪文化”于是就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关键词:贬谪文化;商洛;王禹偁  
摘 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象征,反讽等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巧妙无比。本文选取小说中的黑白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其对主题升华的作用。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黑白意象;象征  作者简介:刘立爽,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
摘 要:本文从报界宗师张季鸾的三篇代表性社评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重点阐述了张季鸾在立论、立意和论证方面的写作特色,希望能对今天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新闻评论工作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张季鸾;社评;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  张季鸾(1888-1941),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新记《大公报》
摘 要:“垮掉派”文学(Beat Generation)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也是由一群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青年诗人和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垮掉派”文学不仅描写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生活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作家的笔锋深入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这场激进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便是——艾伦·金斯伯格《嚎叫》、威廉·巴勒斯《裸体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