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王阿里去世整整一整年了。出生于1942年1月17日,去世于2016年6月4日,阿里走过了74年的人生。
对于常年从事职业拳击比赛者,特别是重量级拳击选手来说,74岁,并不是一个特别短的寿命。现实残酷!事实上,1981年,他在39岁的年龄,就离开了职业拳坛。之后,他甚至在后半生与帕金森症相伴。
1979年,穆罕默德·阿里访问北京,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而其又一次来到中国,则是1985年暮春。那一次,他亦曾在上海游览五天。这五天,他曾经到圆明园路《新民晚报》社参观,亦曾与上海体育学院师生交流,更曾到精武体育馆指导小拳击手。
有评论认为,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主流媒体和教育体系一起推崇的正面榜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偶像完全合乎情理。这也是阿里的上海行如此令人难忘的原因。
记者做导游带他来报社
我不知道拳王阿里当年来上海,是否在行前有过计划,更不知道那计划里是否有过访问《新民晚报》社的项目。
虽然自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后的一段日子里,报纸一纸难求,每天都脱销。可这大热,毕竟是城中大热,是上海人的大热。并不曾在中文文化圈中浸淫过,更不可能了解当时的上海市民文化,拳王阿里在来华前,估计并不知道上海还有一份《新民晚报》。
将拳王阿里引入《新民晚报》的,是当时晚报的记者葛爱平。当时,听说阿里來到中国,并又一次受到邓小平接见,葛爱平单枪匹马从上海飞到西安,在陕西体育宾馆觅到阿里行踪,不仅采访了阿里,还当起了导游,将阿里引入《新民晚报》社。
回顾那次采访,当时葛爱平问阿里:“在中国访问五天,你有什么感受?”
阿里回答:“中国很干净,非常热爱和平,社会秩序非常安宁,有纪律。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伟大的传统,普遍尊敬老人,社会道德很好。在美国,所有人都认识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早把我访华的消息报出去了,因此人人都等待我回去告诉他们我看见了什么。我将大声地说:我看见一个美丽、幸福、和平和充满希望的中国!”
由此,这篇报道最终见报的标题为——《拳王阿里专访:我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在采访中,阿里还特为提及了他对中国拳击的一些感受。他当时感到,中国拳击运动水平比他想象的要高。因为在北京,他看过一些表演,感到中国拳手速度快,身体灵巧,水平很高。而这,也给他到上海后与中国拳手直接过招,埋下了伏笔。
回顾这篇采访稿,葛爱平之后并未与阿里深聊拳击技术,而是话起了家常。
那时候,阿里的夫人,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贝罗尼卡·波石。从采访稿中看,阿里是这么向葛爱平介绍波石的:“ 她拍电影,做广告,当模特儿,因为她长得很漂亮。”
葛爱平还问了阿里孩子的情况。阿里介绍称,自己有八个孩子。还说:“我只有一个男孩,剩下七个‘错误’。所以我要让一个男孩去看住七个女孩。这对小阿里来说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尽管这篇专访篇幅不长,也没有特别深度的内容,却仍有独特的价值。当时的葛爱平还只是《新民晚报》的一个年轻记者,而刚刚复刊的《新民晚报》尽管有许多“文革”前就在此工作的老报人,但总体上看是一份年轻的报纸。
1985年初,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进入城市不久,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阿里访华无疑是一次“大事件”。作为一家复刊不久的地方媒体,新民晚报专门派一位年轻记者,出差进行贴身采访,算是开了一条先河。
而葛爱平算是一专多能了——不仅完成了这篇采访,还将阿里引入自己的工作单位——《新民晚报》社。“直到那一天,总编辑束纫秋与阿里热情握手之际,我才长长地松了口气。”葛爱平如是说。
原来,当时报社以束纫秋为首的领导班子,给了葛爱平一个任务——请阿里到《新民晚报》社做客。
葛爱平当时通过多方打探,才知道阿里在西安。至于他住什么地方,行程怎么安排,一概不知。“我只能前往西安当时的8家涉外宾馆一家家登门去查,终于在第八家体育宾馆得到了确认的消息。”葛爱平说。
凭借几天下来和组织者以及阿里本人有了良好的关系,加上阿里也略知了新民晚报的影响力,葛爱平终于将事情搞定。1985年5月19日,拳王阿里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了《新民晚报》位于九江路的报社内,报社门口,闻讯赶来的市民早已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回顾这件往事,葛爱平向媒体表述:“永生难忘。”
当时的《新民晚报》社,可没有四十几层的办公大楼。那时候,晚报刚刚复刊,九江路的办公楼,是一幢老楼。据后来进入《新民晚报》工作的朱大建先生回忆,当时,束纫秋和赵超构、张林岚,这三位报社领导,竟然是挤在一间屋子里办公的。阿里能够造访《新民晚报》,成为了这家老牌媒体的一段佳话。
与中国南北拳王切磋
在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拳王阿里算是找到了专业对口的朋友。这也让他的上海游更添一些情趣。他来到上海体育学院,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夹道欢迎。
尽管已经宣布退出职业拳坛,但从流传至今的上海电视台的一段视频来看,阿里的一招一式,还是非常强劲——与中国拳手过招,他只是比划了几下子,并没有真打。
譬如与阿里最先过招的周士彬教授,有着“南拳王”之称。但毕竟阿里是重量级拳手,而周士彬这位祖籍江苏宜兴的中国人,身形并不高大,按照拳击量级来看,最多算是中轻量级选手。周士彬教授与阿里对练了若干个回合,总体看,只是拳术的切磋,谈不上对抗。 当然,和出生于1923年的周士彬一样,张立德也是一个“20后”——他出生于1925年,按照年龄算,两位都可以做阿里的叔叔了。
作为霍元甲的老乡,张立德在1953年于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体育运动大会上,战胜了周士彬,尽管只是以点数获胜,但冠军毕竟属于张立德。这是这二位中国南北拳王唯一一次正式交手。
比起周士彬来,张立德的身形与阿里颇有点儿接近。电视解说如此评价:“那时候的张立德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身手不凡。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全场师生的一致掌声。阿里甚至幽默地倒在了地上。”
比起现在的中国运动员来,周士彬与张立德都是兼修多项的学者型选手。张立德不仅主攻拳击,还攻篮球、足球、击剑、体操。而周士彬于1966年在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担任运动会技术顾问和国际式摔跤比赛教练员、裁判员。 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分别赴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和意大利米兰讲授“中国式摔跤”。所谓教授,名副其实——他1960年成为副教授,1980年评为教授。
与阿里在上海体院过招的,除了两位专业拳击手出身的拳击老师、南北拳王以外,还有侯晓非。作为中国男排的前主攻手,帅哥一枚。后来,他娶了女排国手周晓兰。而那一次,在上海体院,他也跃跃欲试地与阿里过招并表示:“能够和世界拳王对打几下而感到荣幸备至。”
总体来看,阿里在上海体院与三位中国朋友的过招,确实是朋友式的。
原本,阿里从事拳击运动的初衷,和许多小孩一样——打坏人。在1960年获得罗马奥运会轻量级拳击冠军后,阿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想打倒偷走我自行车的小偷,我就和身为拳击手的堂哥学习拳击,没想到最后堂哥不练了,我却成了奥运会冠军。”
在从事拳击之后,无论是在业余拳坛包括奥运赛场,还是在职业赛场,阿里的出拳都是稳准狠的。可见,他同情弱者。
与中国的交往,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同情弱者的一种体现。
穆罕默德·阿里原名是凯瑟斯·马塞勒斯·克莱。作为一名非洲裔美国人,他从小受到种族歧视。这也使得他后来改名穆罕默德。
在他获得奥运冠军的年份,在他的出生地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种族隔离形势仍旧严峻,奥运冠军身份加身的阿里到餐馆就餐仍被歧视,招待他的白人服务员对他亮出的奥运冠军身份不屑一顾:“那又怎么样?”气得这名耿直男孩把金牌丢到了俄亥俄河里:“我为什么还要为这样的国家效力。”
阿里与中国结缘,有许多缘故。1970年代末,阿里应国际管理集团亚洲分部的邀请来到香港,他计划中的行程中,有借道广州飞往北京的行程,但由于突遇大雪航班被取消,阿里便考虑放弃北京之行。
第二天,国际管理集团的一位官员突然接到了国家体委一位老友的‘神秘’电话:“我们诚恳地建议你们能够来北京,有一位重要人物想见你们。”这位“重要人物”就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当时牵线的后来回忆说:“事后多年,我才明白了中国领导人的高明用意。原來邓小平先生是通过拳王阿里向美国政府传达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希望同美国建立良好关系,中美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有色人种、自强不息、反战、和平主义精神……阿里身上的这些标签,加上机缘巧合,让他成为打开中美关系瓶颈一名绝佳的人选。
在精武体育会指导小拳手
1985年的中国体育界,正在精心准备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尽管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新中国一炮打响,但后来的1988年奥运会,中国兵团并不成功,史称“兵败汉城”。但拳王阿里对奥运精神的领会,可能确实有独到之处。
看起来憨厚亲民的阿里,在位于虹口的精武体育会参观。这家当时又名虹口体育馆的所在,当年是津门大侠霍元甲在上海的拳馆——精武体育会。
1980年代中期,正值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热劲还没过。在霍元甲奋斗过的地方,中国小拳手们刻苦练拳。而拳王阿里在看完运动员的训练以后,脱下西装,逐个对运动员的姿势和步伐做了具体的指点。他说:“中国的拳击运动员有很好的基础,只要训练得当,取得世界冠军是没有问题的。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中国的运动员朋友们提高技巧,争取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夺得拳击世界冠军。”
尽管1988年的奥运会,中国拳击手并没有特别好的发挥,但回看阿里的中国行,这位拳王并未食言。实则,今日里活跃在拳坛的中国拳手,许多都曾经得到过阿里的帮助。阿里在中国办过很多拳击培训班、裁判培训班,给中国拳击事业的发展提供过很多援助。按照如今著名拳手邹市明的话说:“我们这批中国拳手能成长起来,多少借了阿里的光。”
目前中国职业拳手代表人物之一杨连慧则说,自己能走到这一步,与阿里对中国拳击的贡献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大部分中国拳手都对阿里有特殊的感情,因为能与阿里达成某种若有似无的关系,也成为中国拳手们的信念。一位湖南的民间拳王为自己90后的女儿骄傲,因为他女儿不仅是位女拳手,而且名字叫蝴蝶,与拳王阿里的女儿莱拉的外号恰好相似——莱拉秉承父亲拳王阿里的比赛风格,“躲闪如蝴蝶,攻击如蜜蜂”,坚强自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蝴蝶夫人”。
当听说阿里去世时,邹市明在微博哀悼——“我的心愿是能拿到金腰带后能竭尽全力拜访到我的偶像向他致敬,这一刻,在此我只能向上天祈祷,愿天堂美好。没有纷争,没有病痛! ”
很多中国人,确实也都没有亲眼见证过阿里的职业生涯,但他却曾来到过上海,留下足迹。
对于常年从事职业拳击比赛者,特别是重量级拳击选手来说,74岁,并不是一个特别短的寿命。现实残酷!事实上,1981年,他在39岁的年龄,就离开了职业拳坛。之后,他甚至在后半生与帕金森症相伴。
1979年,穆罕默德·阿里访问北京,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而其又一次来到中国,则是1985年暮春。那一次,他亦曾在上海游览五天。这五天,他曾经到圆明园路《新民晚报》社参观,亦曾与上海体育学院师生交流,更曾到精武体育馆指导小拳击手。
有评论认为,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主流媒体和教育体系一起推崇的正面榜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偶像完全合乎情理。这也是阿里的上海行如此令人难忘的原因。
记者做导游带他来报社
我不知道拳王阿里当年来上海,是否在行前有过计划,更不知道那计划里是否有过访问《新民晚报》社的项目。
虽然自1982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后的一段日子里,报纸一纸难求,每天都脱销。可这大热,毕竟是城中大热,是上海人的大热。并不曾在中文文化圈中浸淫过,更不可能了解当时的上海市民文化,拳王阿里在来华前,估计并不知道上海还有一份《新民晚报》。
将拳王阿里引入《新民晚报》的,是当时晚报的记者葛爱平。当时,听说阿里來到中国,并又一次受到邓小平接见,葛爱平单枪匹马从上海飞到西安,在陕西体育宾馆觅到阿里行踪,不仅采访了阿里,还当起了导游,将阿里引入《新民晚报》社。
回顾那次采访,当时葛爱平问阿里:“在中国访问五天,你有什么感受?”
阿里回答:“中国很干净,非常热爱和平,社会秩序非常安宁,有纪律。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伟大的传统,普遍尊敬老人,社会道德很好。在美国,所有人都认识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早把我访华的消息报出去了,因此人人都等待我回去告诉他们我看见了什么。我将大声地说:我看见一个美丽、幸福、和平和充满希望的中国!”
由此,这篇报道最终见报的标题为——《拳王阿里专访:我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在采访中,阿里还特为提及了他对中国拳击的一些感受。他当时感到,中国拳击运动水平比他想象的要高。因为在北京,他看过一些表演,感到中国拳手速度快,身体灵巧,水平很高。而这,也给他到上海后与中国拳手直接过招,埋下了伏笔。
回顾这篇采访稿,葛爱平之后并未与阿里深聊拳击技术,而是话起了家常。
那时候,阿里的夫人,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贝罗尼卡·波石。从采访稿中看,阿里是这么向葛爱平介绍波石的:“ 她拍电影,做广告,当模特儿,因为她长得很漂亮。”
葛爱平还问了阿里孩子的情况。阿里介绍称,自己有八个孩子。还说:“我只有一个男孩,剩下七个‘错误’。所以我要让一个男孩去看住七个女孩。这对小阿里来说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尽管这篇专访篇幅不长,也没有特别深度的内容,却仍有独特的价值。当时的葛爱平还只是《新民晚报》的一个年轻记者,而刚刚复刊的《新民晚报》尽管有许多“文革”前就在此工作的老报人,但总体上看是一份年轻的报纸。
1985年初,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进入城市不久,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并不丰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阿里访华无疑是一次“大事件”。作为一家复刊不久的地方媒体,新民晚报专门派一位年轻记者,出差进行贴身采访,算是开了一条先河。
而葛爱平算是一专多能了——不仅完成了这篇采访,还将阿里引入自己的工作单位——《新民晚报》社。“直到那一天,总编辑束纫秋与阿里热情握手之际,我才长长地松了口气。”葛爱平如是说。
原来,当时报社以束纫秋为首的领导班子,给了葛爱平一个任务——请阿里到《新民晚报》社做客。
葛爱平当时通过多方打探,才知道阿里在西安。至于他住什么地方,行程怎么安排,一概不知。“我只能前往西安当时的8家涉外宾馆一家家登门去查,终于在第八家体育宾馆得到了确认的消息。”葛爱平说。
凭借几天下来和组织者以及阿里本人有了良好的关系,加上阿里也略知了新民晚报的影响力,葛爱平终于将事情搞定。1985年5月19日,拳王阿里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了《新民晚报》位于九江路的报社内,报社门口,闻讯赶来的市民早已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回顾这件往事,葛爱平向媒体表述:“永生难忘。”
当时的《新民晚报》社,可没有四十几层的办公大楼。那时候,晚报刚刚复刊,九江路的办公楼,是一幢老楼。据后来进入《新民晚报》工作的朱大建先生回忆,当时,束纫秋和赵超构、张林岚,这三位报社领导,竟然是挤在一间屋子里办公的。阿里能够造访《新民晚报》,成为了这家老牌媒体的一段佳话。
与中国南北拳王切磋
在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拳王阿里算是找到了专业对口的朋友。这也让他的上海游更添一些情趣。他来到上海体育学院,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夹道欢迎。
尽管已经宣布退出职业拳坛,但从流传至今的上海电视台的一段视频来看,阿里的一招一式,还是非常强劲——与中国拳手过招,他只是比划了几下子,并没有真打。
譬如与阿里最先过招的周士彬教授,有着“南拳王”之称。但毕竟阿里是重量级拳手,而周士彬这位祖籍江苏宜兴的中国人,身形并不高大,按照拳击量级来看,最多算是中轻量级选手。周士彬教授与阿里对练了若干个回合,总体看,只是拳术的切磋,谈不上对抗。 当然,和出生于1923年的周士彬一样,张立德也是一个“20后”——他出生于1925年,按照年龄算,两位都可以做阿里的叔叔了。
作为霍元甲的老乡,张立德在1953年于天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族体育运动大会上,战胜了周士彬,尽管只是以点数获胜,但冠军毕竟属于张立德。这是这二位中国南北拳王唯一一次正式交手。
比起周士彬来,张立德的身形与阿里颇有点儿接近。电视解说如此评价:“那时候的张立德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身手不凡。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全场师生的一致掌声。阿里甚至幽默地倒在了地上。”
比起现在的中国运动员来,周士彬与张立德都是兼修多项的学者型选手。张立德不仅主攻拳击,还攻篮球、足球、击剑、体操。而周士彬于1966年在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担任运动会技术顾问和国际式摔跤比赛教练员、裁判员。 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分别赴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和意大利米兰讲授“中国式摔跤”。所谓教授,名副其实——他1960年成为副教授,1980年评为教授。
与阿里在上海体院过招的,除了两位专业拳击手出身的拳击老师、南北拳王以外,还有侯晓非。作为中国男排的前主攻手,帅哥一枚。后来,他娶了女排国手周晓兰。而那一次,在上海体院,他也跃跃欲试地与阿里过招并表示:“能够和世界拳王对打几下而感到荣幸备至。”
总体来看,阿里在上海体院与三位中国朋友的过招,确实是朋友式的。
原本,阿里从事拳击运动的初衷,和许多小孩一样——打坏人。在1960年获得罗马奥运会轻量级拳击冠军后,阿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因为想打倒偷走我自行车的小偷,我就和身为拳击手的堂哥学习拳击,没想到最后堂哥不练了,我却成了奥运会冠军。”
在从事拳击之后,无论是在业余拳坛包括奥运赛场,还是在职业赛场,阿里的出拳都是稳准狠的。可见,他同情弱者。
与中国的交往,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同情弱者的一种体现。
穆罕默德·阿里原名是凯瑟斯·马塞勒斯·克莱。作为一名非洲裔美国人,他从小受到种族歧视。这也使得他后来改名穆罕默德。
在他获得奥运冠军的年份,在他的出生地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种族隔离形势仍旧严峻,奥运冠军身份加身的阿里到餐馆就餐仍被歧视,招待他的白人服务员对他亮出的奥运冠军身份不屑一顾:“那又怎么样?”气得这名耿直男孩把金牌丢到了俄亥俄河里:“我为什么还要为这样的国家效力。”
阿里与中国结缘,有许多缘故。1970年代末,阿里应国际管理集团亚洲分部的邀请来到香港,他计划中的行程中,有借道广州飞往北京的行程,但由于突遇大雪航班被取消,阿里便考虑放弃北京之行。
第二天,国际管理集团的一位官员突然接到了国家体委一位老友的‘神秘’电话:“我们诚恳地建议你们能够来北京,有一位重要人物想见你们。”这位“重要人物”就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当时牵线的后来回忆说:“事后多年,我才明白了中国领导人的高明用意。原來邓小平先生是通过拳王阿里向美国政府传达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希望同美国建立良好关系,中美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有色人种、自强不息、反战、和平主义精神……阿里身上的这些标签,加上机缘巧合,让他成为打开中美关系瓶颈一名绝佳的人选。
在精武体育会指导小拳手
1985年的中国体育界,正在精心准备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尽管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新中国一炮打响,但后来的1988年奥运会,中国兵团并不成功,史称“兵败汉城”。但拳王阿里对奥运精神的领会,可能确实有独到之处。
看起来憨厚亲民的阿里,在位于虹口的精武体育会参观。这家当时又名虹口体育馆的所在,当年是津门大侠霍元甲在上海的拳馆——精武体育会。
1980年代中期,正值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热劲还没过。在霍元甲奋斗过的地方,中国小拳手们刻苦练拳。而拳王阿里在看完运动员的训练以后,脱下西装,逐个对运动员的姿势和步伐做了具体的指点。他说:“中国的拳击运动员有很好的基础,只要训练得当,取得世界冠军是没有问题的。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中国的运动员朋友们提高技巧,争取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夺得拳击世界冠军。”
尽管1988年的奥运会,中国拳击手并没有特别好的发挥,但回看阿里的中国行,这位拳王并未食言。实则,今日里活跃在拳坛的中国拳手,许多都曾经得到过阿里的帮助。阿里在中国办过很多拳击培训班、裁判培训班,给中国拳击事业的发展提供过很多援助。按照如今著名拳手邹市明的话说:“我们这批中国拳手能成长起来,多少借了阿里的光。”
目前中国职业拳手代表人物之一杨连慧则说,自己能走到这一步,与阿里对中国拳击的贡献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大部分中国拳手都对阿里有特殊的感情,因为能与阿里达成某种若有似无的关系,也成为中国拳手们的信念。一位湖南的民间拳王为自己90后的女儿骄傲,因为他女儿不仅是位女拳手,而且名字叫蝴蝶,与拳王阿里的女儿莱拉的外号恰好相似——莱拉秉承父亲拳王阿里的比赛风格,“躲闪如蝴蝶,攻击如蜜蜂”,坚强自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蝴蝶夫人”。
当听说阿里去世时,邹市明在微博哀悼——“我的心愿是能拿到金腰带后能竭尽全力拜访到我的偶像向他致敬,这一刻,在此我只能向上天祈祷,愿天堂美好。没有纷争,没有病痛! ”
很多中国人,确实也都没有亲眼见证过阿里的职业生涯,但他却曾来到过上海,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