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国际声乐舞台上的“中国好声音”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年4月参加的一场活动中,我们见到了黄英。采访那天,她比约定的时间稍微晚到了一会儿。作为一个享誉国际的女高音歌唱家,我原本以为她自然会带着一些骄傲和不可亲近的感觉,却没想到一落座,她就温柔诚恳地和我们说抱歉,并直言希望采访可以像聊天一般,不用太过严肃。如此爽朗直率的个性一下子就打破了原本气氛中凝固的拘謹,也让我们瞬间对她倍增亲切感。
  她近期正在忙碌地筹备着即将在上海公演的两部歌剧:莫扎特的《唐璜》和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即便已经有了足够丰富的演出经验,黄英对待排练依旧十分认真,背歌词,练发音,与演员配合试音,以期在演出当天发挥出最佳水准。而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她对于歌剧的热爱,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情绪不言而喻。
  不断遇见伯乐的天生歌唱家
  出生在上海的黄英,骨子里有一种特有的洒脱和纯真。尽管并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但她从小就爱唱爱跳,小小年纪就已经是弄堂里远近闻名的小明星。小学二年级时,黄英试着报考了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一直热爱唱歌舞蹈的她却在此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声音变得不好听了,唱起歌时嗓子也很紧张,不再那么放得开。这种状态自然导致了失败的考试结果,对彼时年幼的她来说也算是不小的打击,但这却并没有磨灭她对歌唱的热爱。五年级时,黄英重拾信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次踏上“战场”,这一次她那完美的音色成功地征服了评委老师,他们纷纷认为这个孩子的声音具备意大利美声唱法中“通”的潜质。


  于是,黄英顺利考入了艺术团,并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声乐启蒙老师——原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吴国钧,吴老师不仅给她“开小灶”系统地学习歌唱,还让她担任了艺术团的领唱,演唱《茉莉花》,用慧眼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挖掘出了黄英的潜质,鼓励她说:“你以后要当歌唱家呀!”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小小年纪的黄英兴奋了好多年,并将此作为未来的目标,更加努力地学习歌唱。
  高三的某一天,少年宫的老师通知黄英参加在音乐学院附小的合唱课,称当天会有音乐学院的教授来听课。课间休息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卞敬祖老师听到黄英在教室外面练声,惊讶于这个女孩的嗓音和乐感,便走过来和她进行交谈。一直因为自己个子不高、声音不大而不敢报考音乐学院的黄英鼓起勇气问卞老师:“您觉得我可以报考音乐学院吗?”卞老师高兴地说道:“可以啊,你的乐感很好!”于是她便大胆地提出想要跟着卞老师上课的请求,在学习了两个月之后,黄英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进了梦想的学府——上海音乐学院。


  在大学期间,黄英跟随葛朝祉老师继续学习,葛老师在艺术歌曲方面的造诣给予了黄英很大的影响,并帮助她打好基础。从1990年开始,黄英在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美国“太平洋之声”国际声乐选拔赛中均名列前茅,优秀的歌唱潜质逐渐引起中国音乐界的注意……回头看这些往事,黄英十分感谢人生中遇到的这些伯乐们。“当年的老师们真的是非常无私,他们会倾尽所有来培养有潜质的学生,我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老师们的教诲也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参演《蝴蝶夫人》 拿到国际声乐舞台“入场券”
  1992 年,黄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扎实的基础和超乎常人的天赋让她刚毕业就被文化部选送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并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也开启了她对于国际舞台更多的渴望和追求。
  1993年,法国导演密特朗决定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改编成电影,剧组向全球公开招募女主角“巧巧桑”的扮演者,却在先后面试了200多位候选人之后,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此时,恰巧看过那年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录像的导演想起了黄英,并通过北京文化部一路寻找到当时在上海工作的她,希望她能够参加《蝴蝶夫人》的面试。“我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回忆起当年的经历,黄英感慨地说道,作为最后一个参加面试的歌唱家,她被顺利选中参演歌剧电影《蝴蝶夫人》。
  1994年1月,黄英踏上了前往法国巴黎的旅途。因为要与导演沟通,加上和男主角平克尔顿配合试音,她在那里被“扣留”了三个月。第一次独自在异乡生活让年轻的黄英感受到了寂寞——没有朋友,语言不通,她坦言自己也曾为此哭过很多次。“每天5点起床,化妆3小时,8点正式开工,由于女主角的戏份很重,所以每天都是在紧张的拍摄状态中,我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害怕导演第二天和我说‘对不起,我们决定换人。’”黄英这样说道。那段时间,她的身心始终承载着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在拍摄过程刚过半时她的身体就出现了状况,有了低血压……


  不过虽然历经艰辛,但这段经历和机会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歌剧演员不一定会有参演电影的机会,在国内的时候我并没有完整演唱过一部歌剧,连表演也没学过。”黄英这样说道,“但通过这部歌剧电影我学到了很多,也挖掘出了自己的表演潜质。”
  15岁的少女手举小花伞,穿着和服,踩着小碎步缓缓走来——这就是《蝴蝶夫人》中巧巧桑首次出场时的情景,黄英将那种少女所特有的神情和姿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网上看到在某个访谈中提到这一段时,她俏皮地说道:“我那时也还是个少女呀,哈哈。”接着,她认真地说道:“日本和中国文化其实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这个角色让西方女性来演绎的话可能会有些困难,但作为传统的亚洲女性,我觉得那种气质就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1995年11月,电影《蝴蝶夫人》在法国巴黎举行了首映式,黄英坦言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对自己的表演还是挺满意的,而富有张力的表现也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很多人都忍不住泪目了。随后,她参加了剧组为进军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在欧洲各国举办的宣传活动,黄英的精彩出演为《蝴蝶夫人》赢得了声誉,英国 BBC、美国 PBS、法国艺术电视台争相播映,电影和 CD 在全世界发行放映。一时间,西方的主流报纸和杂志上都出现了黄英的照片以及“来自中国的蝴蝶”的标题。自那之后,黄英开始被世界所认识。
  明明很努力但始终觉得自己是幸运
  在采访中,黄英一直称自己很幸运,为自己能够在从业初期就有机会参演那么高水准的电影感激不尽。“因为这让我有机会和那么多著名的优秀艺术家合作,无论是当时的导演,还是音乐指挥在拍摄结束后都成为了我很好的导师,并在后来很多年中对我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黄英感慨地说道,“我想,这对于当初年轻的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
  电影在上映之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也让黄英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那之后,美国最大最资深的古典音乐经纪人公司——哥伦比亚艺术家经纪公司,以及索尼音乐古典部纽约总部纷纷找到黄英,表达了与她签约的意愿。在索尼唱片公司的帮助下,黄英与名指挥家詹姆斯·克隆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录制了她的第一张独唱唱片。在后来的几年中,索尼公司又陆续为黄英录制了美国作曲家理查德·丹尼普的《奥菲欧十四行诗》《哀歌集》,中国作曲家谭盾的《牡丹亭》当中的杜丽娘的唱段《苦爱》等十余张唱片。此外,黄英还是美国哥伦比亚经纪公司的签约演员,至今仍由该公司代理其全球的演出事务。


  1996年,黄英受邀参加了维也纳圣诞音乐会。据悉,这场音乐会每年都会邀请三位歌唱家献唱,彼时已经举办了若干年,但在此之前从未邀请过亚洲艺术家。凭借着《蝴蝶夫人》的出色表演,主办方破例邀请了黄英登台,并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流行歌星迈克尔·波顿合作演出。“当时我们一共要演唱二十几首圣诞歌曲,需要用到六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丹麦语、瑞典语,我当时比较空闲,所以在前期就已经找了纽约的Coach(声乐教练),把所有曲目都准备充分。而多明戈因为非常繁忙,所以在排练的前一天才抵达,因此他还会就某些语言的发音来请教我。”这给了她很大的感触,“我没想到像他这样的大师居然还会如此谦逊,而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让我敬佩不已。”与多明戈的融洽合作令黄英受益匪浅,也逐渐奠定了她在国际上的地位。
  1998-1999年,谭盾为黄英量身定制了汤显祖名著《牡丹亭》的英文版,她首创演出杜丽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东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结合之美震撼了维也纳音乐节,也震撼了巡演的所到之处:伦敦、巴黎、加利福尼亚——从此,世界记住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也为黄英带来了更多的喜爱和关注。
  有数据指出,黄英几乎已经成为了在国际上发行古典音乐唱片最多的中国女高音。国际音乐权威人士称黄英的演唱极富内涵,音色柔和甜美,花腔技巧灵活,演唱充满激情,堪称中国音乐界最杰出歌唱家之一;《纽约时报》则认为:黄英柔和优美的音色是最适合演唱莫扎特音乐风格的歌唱家;《华尔街日报》评论说:黄英丝绸般的音色对杜丽娘角色的诠释是歌剧《牡丹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类似的这些评价无疑都彰显了黄英在国际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2006年,黄英登上了世界最大的歌剧圣坛——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有幸参演英文版莫扎特“高清歌剧”《魔笛》。所谓“高清歌剧”则是指,用最先进的视觉和声音技术,最大程度上保留在剧场观看歌剧的原汁原味的效果,让全球更多的人能观看到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剧演出。黄英坦言她在演出之前的压力很大,因为不仅要面对现场4000名观众,还要面临另外的数以万计的不在场观众的评判。
  但多年的演出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令黄英扮演的女主角“帕米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后来回忆道,演出结束的时候,剧院总监盖尔伯对她说:“10年前看《蝴蝶夫人》的时候,我就希望你有机会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今天的演出是我看到的你最好的一次。”这句话给了黄英很大的认可。而为了站在这个舞台上,黄英也的确等待了10年。
  任何行业里“专业”都是最重要的
  黄英之所以能获得如今的成功,除了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源于她的勤奋。在凭借《蝴蝶夫人》获得巨大成功之后,黄英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明白在竞争激烈的西方,作为亚洲人要想在歌剧舞台上获得别人的尊重,就需要比别人唱得更好,并具备自己的特色,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
  刚到美國发展时,寻找一位合适的老师成为了黄英的心头大事。在摸索了一段时间后,她才顺利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凯瑟琳·巴特尔的老师丹尼尔·费罗。“找到合适的老师很重要却也很难,很费时,因为一般都要跟着学习三个月,半年之后才会发现适不适合自己。”黄英告诉我们,所以她觉得能够很快就在美国找对老师无疑是一件幸事。她跟随当时已经九十多岁的老先生学习了一年就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学就是十年。据悉,费罗老师秉承的是意大利old school的教学方法,耐心精准地给学生讲解每部作品。很多时候,费罗老师会亲切地称呼她为“Kathy”(凯瑟琳的昵称)。黄英说,老先生之所以会这样叫她,是因为觉得她的声线与她最得意、最有名的学生凯瑟琳·巴特尔相似,而且是能够体现他的声乐教学理念的学生。


  费罗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指导给黄英开启了另一扇歌剧艺术的大门:了解自己的音色和特色,寻找更契合自己的歌唱风格和音乐之路。“在女高音领域内,我属于比较小号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我的‘号’并不大,声音也不大,要唱好高音,并不能只有‘PUSH’这一种方法,而是在唱到高音的高位置时‘拎’起来,高音要优雅,要不声音会掉到喉咙里。”外行人听起来可能觉得有些模糊,但费罗老师传递给她的这种传统唱法中坚持的理念让她豁然开朗。每次唱之前,老师都会建议她先念几遍,体会“娓娓道来”如同说话一般的感觉,然后再“娓娓唱来”。而这也是为什么她在演完《蝴蝶夫人》之后,再也没有唱过这部歌剧的原因。“巧巧桑的角色其实并不适合我,当然因为她,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很感激,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在自己适合的范围内精益求精,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一辈子也不能唱。”黄英这样坚定地说道。   这么多年在国外,黄英始终坚持着一边演出一边学习的生活,每接一部歌剧,她都会提前半年甚至是一年把自己投入到准备工作中。由于歌剧总是以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等为主,为了过语言关,黄英会根据剧本一字一句地翻译了解。比如意大利语,她首先会翻译成英语,如果还理解不了就再翻译成中文,如此将每个字都吃透;随后再通过看书、查阅资料等了解每部歌剧的历史背景,作曲家,剧作家的生活环境等,以此更好地了解整部歌剧的内涵,从而塑造出更为饱满的人物形象。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暑假,黄英都抽出时间到意大利的一所语言学校学习,每天上午语言课,下午参观博物馆,住宿就在意大利当地人家中,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2009年,为了出演亨德尔的歌剧《塞魅丽》,她还特意飞到伦敦,找到这部歌剧相关的专业coach(声乐教练)上课,从发音到每个和弦所表达的韵味,一遍遍地“磨”,熟悉作品,等进入排练场之前,再与演出当地的coach进行调整和磨合。每个小时将近100美元的花费,令黄英笑称自己的演出收入中的一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学习中,但这种付出所收获的成效却是可喜的,确保了在走进排练场的自己是专业的。黄英认为,这对于任何一个歌剧演員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就是凭借着这股韧劲和坚持,黄英在国际舞台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的名字和照片如今还被挂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走廊的墙上,与历代大家在一起——在该剧院迄今125年灿如星河的历史中精选出来的800位展示的音乐家中,中国人仅有两名(另一位是为该剧院创作歌剧《秦始皇》并亲自指挥的谭盾)。
  属于黄英的标签和荣誉不胜枚举。也有人曾问她是否觉得自己是成功女性?她坦言自己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无疑相信自己是幸运的,当然这种幸运在我看来,和她的努力上进不无关系。而即便蜚声中外,在她的身上依旧保持着一种平淡如水的性格,不骄傲不张扬。
  她将“歌剧”称为挚爱,并打趣说自己“嫁”给了歌剧艺术。“艺术家是人,却又不是常人。”黄英这样说道,“我们需要很多的独处时间来创作艺术作品。作为表演者,在舞台上就是一种当众的孤独,你知道观众的存在,却又要忘记他们,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曲终人散时,尽管难免会感到些许孤独,但对于歌剧的喜爱却始终支撑着她不断前行。因为在她看来,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满足,更是与世界,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灵魂上的真实共鸣。
其他文献
社交媒体的虚拟现实(VR)和图像文化大大歪曲了真实,使人们倾向于自我吹捧,并走向一种对美的抽象痴迷。在朱丽亚佩蓉妮的摄影中,她着眼于此,进而发掘年轻人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在其系列作品中,佩蓉妮聚焦那些在寻求自我和性的过程中感到羞耻、脆弱的年轻女性。通过选角过程中的跟拍,她捕捉到这些年轻女性在被强行加上特定理想化特性后所遭受的挫败。这些肖像照不同寻常,因为她关注到在这样的选角中极端的需求,并让观者不禁
期刊
一本电影评论杂志和新闻杂志相比,于题材选择、内容编撰和角度侧重等方面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更多可操控余地,而不会轻易受到歪曲事实的指控。这恰恰是让编辑部害怕的地方。这对一本定义清晰的数码产品杂志来说,操作起来要容易得多。《电影手册》游离在学术与商业之间,在其摇摆不定的经济情况下,很容易沦为商业的牺牲品。  《电影手册》并不是一小撮信徒的圣龛,或像个偏执的老叟一样的一本过时的历史书。它是电影领域一个不可忽
期刊
举办开年后的首档展览、有选择性地参展艺博会、对外推广艺术家、出售作品——每年三月,画廊从业者总异常忙碌。对他们而言,春季是检验艺术市场的重要时段,上述工作的成果直接关联上半年甚至全年的收入走势。  然而,受近期新型冠状病毒(下简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艺术界正面临严峻挑战:继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全面闭馆后,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乌菲兹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国际一流艺术机构亦暂时关停;香港巴
期刊
彼得·莱兹伯斯,2米高的荷兰人,他写书、画画、一直画画。走过儿时的认知障碍症,多才多艺的他成为了用满腔热情作画的艺术家,他胸怀对艺术的抱负,跨越半个地球,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利用三年时间的创作,举办了属于他自己的个人作品展,而他的“存在主义线条”也将被更多人熟知。  2017年5月4日,名为“彼得在中国(Chinese Artifacts)”的个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艺术传播机构艺高
期刊
尽管有关我接任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的消息最近才正式发布,但要不要做这个馆长?如何做这个馆长?却已经花了我半年的时间,在这个半年中,我首先和女儿王若瀛商量要不要做这个馆长,如果我做馆长了,意味着这个未成年人要开始独立学习和行走世界。果然在我开始介入美术馆与正式做馆长之间,王若瀛已经给出了结论:这是我与她之间的“一个时代的终结”。  她不是一个常规的未成年人在纽约读书,而是一个在纽约学钢琴的未成年人
期刊
2017年6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艺术邀请展”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展览的主题之一是“叙事中国”,将由三个展览单元构成。我们希望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在叙事方式上呈现出的特点,以及作品表征的艺术与文化精神——既强调历史的积淀,也有源于现实的关照;既有传统的滋养,又不断追求创新。当然,谈叙事方式,必然会涉及中国当代艺术意义生成的内在逻辑。事实上,对当代艺术的讨论,角度也应是多元的
期刊
特朗普在纽约建了许多豪宅大楼,在他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楼顶有他名字的那些金碧辉煌的大厦,也成为了国内有些开发商去纽约参观的胜地。  而我要告诉开发商朋友的是,去纽约看特朗普那堆房子,还真不如花半天时间去好好体验一下纽约的"高线公园"。  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是一个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的线型空中花园。俯瞰它,高线公园就像一条舞动的绿色丝带,蜿蜒延伸在这座城市老工业区的栋栋建筑
期刊
很久之前,我们就开始关注杨明洁了。从去年6月在昆山由施养德先生策划的“大地之手,世界丰采”展,到今年3月的“设计上海”的不同大型展位中,他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眼前一亮并超有内涵的感觉。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如此简洁精致的外观之下,隐藏的却是真正实用的功能,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用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当今鱼龙混杂的市场上仿佛是一股清流,让人们抛开浮夸虚幻的表面,将关注点重新回归到了设计的本质上
期刊
闵行区景联路幽静的花园小径里,隐藏着一个玻璃艺术工作室——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今上海大部分精美的彩绘镶嵌玻璃艺术作品,就诞生在这里。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探访了工作室的主人、旅法华裔艺术家陈伟德先生,听这位“玻璃魔法师”讲述了彩绘玻璃的幻丽与神秘。  从神殿飞入民居  说到“彩绘玻璃”,许多人可能会将之与“教堂玻璃”画上等号。12世纪初,彩绘玻璃被欧洲各国大量运用于教堂玻璃——当日光透过彩绘玻璃窗映入教
期刊
上周看了一部纪录片《蜘蛛情妇与橘子》,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女艺术家布尔乔亚Louis Bourgeois的内心世界。  而上个月我在伦敦泰特美术新馆刚刚看完她的一个展览,她的作品让我浑身发麻。她是一个有魔力的老巫婆。最出名的就是那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大蜘蛛,有一种蜘蛛叫做黑寡妇,每次见她的作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黑寡妇。这个可怕的名字来源于雌蜘蛛在交配之后往往会吃掉雄蜘蛛,具有强烈的毒性。  但Loui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