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与切·格瓦拉的“艺术”古巴
古巴是拉美国家中与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古巴,一直保持着其特有的民族特征与神秘感,首都哈瓦那建城将近500年,是古巴政治文化的中心,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在哈瓦那居住了22年,旷世名作《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都是在此地完成。
“浮光掠影地去观望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拥有深邃的感受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有朝一日带着我的‘流动美术馆’去与古巴发生对接时,真正的交流即刻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随之而来。”中国当代艺术国际推手程昕东曾这样描绘哈瓦那。
对一代中国人来说,古巴是一个圣地,而哈瓦那则永远是谜。“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这首《美丽的哈瓦那》的旋律,至今仍在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回荡。
这个国家有两个理想主义战士: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他们背着冲锋枪,抽着雪茄,骑着马在灌木丛林中打游击。让人惊讶的是,艺术在这个国家受到了相当的尊重,并没有因为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人为武断地践踏历史的真实。
卡斯特罗在革命成功后,收缴来众多艺术品,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作品,到十四世纪荷兰、西班牙的经典艺术作品。而十七、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非常专业地陈列在古巴国家美术馆中。
如今,著名的哈瓦那双年展已经成为众多中国艺术家的圣地。正如切·格瓦拉的一句名言:“开着聚会搞革命”,古巴本身就以组织国际会议,论坛以及各种会议而闻名世界,1984年第一届哈瓦那双年展规模巨大,但仅限于拉美地区的艺术,1986年的第二届双年展涵盖了所有第三世界范围。这是一场举办过的最大的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展览:规模宏大,形式多样,举办了50多场展览和活动,共展示了来自57个国家690名艺术家的2400件作品。而在2009 第十届哈瓦那双年展,中国艺术家刘小东在莫罗城堡举行了他的个人展览。
走进哈瓦那旧城的艺术品市场,也会让人大为惊叹,想不到古巴艺术家如此大胆、前卫,远不是我们想象的封闭和教条。以格瓦拉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更多的作品以情欲为题材。尺度大胆的欲望和性,也是古巴绘画中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哈瓦那到底有多少画家呢?去一下岁月广场附近的艺术跳蚤市场,或许更加能够清楚一些,数百米的艺术长街,从最普通的刻有格瓦拉头像的木制雪茄烟盒到夸张搞怪的泥塑古巴前凸后翘的胖女人,从抽象风格的木雕到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首饰,所有哈瓦那的纪念品都能找到,一个摊位挤着一个摊位,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来去去,直至满载而归。
在中央哈瓦那,有一条小小的街,叫阿梅尔小巷,巷子里几乎所有的东西,墙壁、房子、栅栏、窗户、电线杆、大铁皮罐子、桌椅、垃圾桶……统统都被画上了图案,就像一个露天的美术馆,其中一整面墙是萨尔瓦多·贡萨雷斯的灵感之作,抽象的线条,大红大绿的,浓郁的非洲文化因子,据说是关于宗教故事的。
这里的免费活动极多,每个周日早上11点开始,就会有很多的音乐家来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等,也有些音乐家会带着自己录制的CD等待伯乐赏识;每个月的第三个周六是儿童时间,有一些为儿童演出的戏剧或音乐表演;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则会播放露天电影。这些时候都会变得很热闹,吸引了很多古巴人前来,毕竟古巴人的血液里还是充满了对艺术的向往。
有了这些专心专注做事、坚持自己的艺术家,才锻造出了隐藏在哈瓦那大街小巷里那些无数锲而不舍追随艺术脚步的人,才会有了维夫莱多·拉姆、 阿米利亚·佩雷兹、木匠画社、奥利瓦等等生命力活跃的真正艺术家。
哈瓦那“798”诞生记
由于卡斯特罗是坚定的反美帝国主义者,近50年来,由于受到美国的经济封锁,古巴这个“美国后花园”物质十分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甚至不及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国家每年的外汇收入仅靠出口咖啡、朗姆酒、雪茄及白糖获得。
很长时间以来,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艺术家们没有自己的地盘,只能在市中心广场上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作品,直到政府将保拉大教堂对面的圣何塞大仓库改建一番,为他们打造了一个艺术区,就像北京的“798”。
古巴2008年起开始推行经济改革,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这一政策为社会注入了活力。现如今,哈瓦那街头多了很多私人经营的餐厅、咖啡馆和理发店。“798”也扩张兴盛起来,除了油画和雕刻等艺术品,这里还增加了很多出售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摊位,蜕变成当地著名的手工艺品市场。
哈瓦那的“798”坐落在一个米黄色的长方形建筑中,有着拱门和半圆形的窗户,看上去像是一座老式火车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进去,便能看到一排排摊位,据说有几百家,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每个摊位都是用象牙白色的铝合金搭建而成,并且编有号码,规整而简洁。
尽管古巴的个体经营范围被大大地放宽了,但由于多年的贸易封锁,物资十分匮乏。各摊位出售的工艺品无非是油画、木雕、贝壳首饰、夸张搞怪的面具以及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衫,等等。
到过拉美的人都知道,这些国家的匠人手工艺水平比较有限,市场上的工艺品粗糙并且大多数为“机雕”。不过,在哈瓦那的“798”,似乎每一件商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古巴全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盛产贵重的硬木,游客在“798”内可看到不少精巧绝伦的木头雕件。
在位于市场角落的一个木雕摊位,醒目位置放着一座男女舞者的木雕,大约有半米高,展现的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一个场景:女演员左脚点起,右腿向后高高抬起,男伴轻抚她的手臂,两人的面部被刻画得十分俊秀灵动,和机器成批刻出的生硬呆板完全不同。
摊主是一位看上去60多岁的老先生,花白头发,戴着一副老花镜,也不多插话,笑眯眯地看着我欣赏他的“作品”。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我摆这个摊子是想和顾客交流,至于买不买,并不重要。”
在众多木雕作品中,有3个别致的小件,每个只有七八厘米高,是3个人蹲在地上,一个捂着眼睛,一个捂着耳朵,还有一个捂着嘴。老先生说,这是他们传统文化中的3个智者,名字分别叫“看不得”“听不得”和“说不得”。
古巴有“三智者”,而中国有“三不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和“非礼勿言”。古巴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传统文化,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远离邪恶,实在让人心生感慨。
古巴是拉美国家中与中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古巴,一直保持着其特有的民族特征与神秘感,首都哈瓦那建城将近500年,是古巴政治文化的中心,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在哈瓦那居住了22年,旷世名作《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都是在此地完成。
“浮光掠影地去观望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拥有深邃的感受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有朝一日带着我的‘流动美术馆’去与古巴发生对接时,真正的交流即刻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受随之而来。”中国当代艺术国际推手程昕东曾这样描绘哈瓦那。
对一代中国人来说,古巴是一个圣地,而哈瓦那则永远是谜。“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这首《美丽的哈瓦那》的旋律,至今仍在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回荡。
这个国家有两个理想主义战士: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他们背着冲锋枪,抽着雪茄,骑着马在灌木丛林中打游击。让人惊讶的是,艺术在这个国家受到了相当的尊重,并没有因为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人为武断地践踏历史的真实。
卡斯特罗在革命成功后,收缴来众多艺术品,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作品,到十四世纪荷兰、西班牙的经典艺术作品。而十七、十八世纪欧美各国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非常专业地陈列在古巴国家美术馆中。
如今,著名的哈瓦那双年展已经成为众多中国艺术家的圣地。正如切·格瓦拉的一句名言:“开着聚会搞革命”,古巴本身就以组织国际会议,论坛以及各种会议而闻名世界,1984年第一届哈瓦那双年展规模巨大,但仅限于拉美地区的艺术,1986年的第二届双年展涵盖了所有第三世界范围。这是一场举办过的最大的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展览:规模宏大,形式多样,举办了50多场展览和活动,共展示了来自57个国家690名艺术家的2400件作品。而在2009 第十届哈瓦那双年展,中国艺术家刘小东在莫罗城堡举行了他的个人展览。
走进哈瓦那旧城的艺术品市场,也会让人大为惊叹,想不到古巴艺术家如此大胆、前卫,远不是我们想象的封闭和教条。以格瓦拉为题材的作品很多,更多的作品以情欲为题材。尺度大胆的欲望和性,也是古巴绘画中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哈瓦那到底有多少画家呢?去一下岁月广场附近的艺术跳蚤市场,或许更加能够清楚一些,数百米的艺术长街,从最普通的刻有格瓦拉头像的木制雪茄烟盒到夸张搞怪的泥塑古巴前凸后翘的胖女人,从抽象风格的木雕到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首饰,所有哈瓦那的纪念品都能找到,一个摊位挤着一个摊位,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来去去,直至满载而归。
在中央哈瓦那,有一条小小的街,叫阿梅尔小巷,巷子里几乎所有的东西,墙壁、房子、栅栏、窗户、电线杆、大铁皮罐子、桌椅、垃圾桶……统统都被画上了图案,就像一个露天的美术馆,其中一整面墙是萨尔瓦多·贡萨雷斯的灵感之作,抽象的线条,大红大绿的,浓郁的非洲文化因子,据说是关于宗教故事的。
这里的免费活动极多,每个周日早上11点开始,就会有很多的音乐家来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等,也有些音乐家会带着自己录制的CD等待伯乐赏识;每个月的第三个周六是儿童时间,有一些为儿童演出的戏剧或音乐表演;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则会播放露天电影。这些时候都会变得很热闹,吸引了很多古巴人前来,毕竟古巴人的血液里还是充满了对艺术的向往。
有了这些专心专注做事、坚持自己的艺术家,才锻造出了隐藏在哈瓦那大街小巷里那些无数锲而不舍追随艺术脚步的人,才会有了维夫莱多·拉姆、 阿米利亚·佩雷兹、木匠画社、奥利瓦等等生命力活跃的真正艺术家。
哈瓦那“798”诞生记
由于卡斯特罗是坚定的反美帝国主义者,近50年来,由于受到美国的经济封锁,古巴这个“美国后花园”物质十分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甚至不及中国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国家每年的外汇收入仅靠出口咖啡、朗姆酒、雪茄及白糖获得。
很长时间以来,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艺术家们没有自己的地盘,只能在市中心广场上展示和出售自己的作品,直到政府将保拉大教堂对面的圣何塞大仓库改建一番,为他们打造了一个艺术区,就像北京的“798”。
古巴2008年起开始推行经济改革,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发展。这一政策为社会注入了活力。现如今,哈瓦那街头多了很多私人经营的餐厅、咖啡馆和理发店。“798”也扩张兴盛起来,除了油画和雕刻等艺术品,这里还增加了很多出售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摊位,蜕变成当地著名的手工艺品市场。
哈瓦那的“798”坐落在一个米黄色的长方形建筑中,有着拱门和半圆形的窗户,看上去像是一座老式火车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进去,便能看到一排排摊位,据说有几百家,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每个摊位都是用象牙白色的铝合金搭建而成,并且编有号码,规整而简洁。
尽管古巴的个体经营范围被大大地放宽了,但由于多年的贸易封锁,物资十分匮乏。各摊位出售的工艺品无非是油画、木雕、贝壳首饰、夸张搞怪的面具以及印着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衫,等等。
到过拉美的人都知道,这些国家的匠人手工艺水平比较有限,市场上的工艺品粗糙并且大多数为“机雕”。不过,在哈瓦那的“798”,似乎每一件商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古巴全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盛产贵重的硬木,游客在“798”内可看到不少精巧绝伦的木头雕件。
在位于市场角落的一个木雕摊位,醒目位置放着一座男女舞者的木雕,大约有半米高,展现的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一个场景:女演员左脚点起,右腿向后高高抬起,男伴轻抚她的手臂,两人的面部被刻画得十分俊秀灵动,和机器成批刻出的生硬呆板完全不同。
摊主是一位看上去60多岁的老先生,花白头发,戴着一副老花镜,也不多插话,笑眯眯地看着我欣赏他的“作品”。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我摆这个摊子是想和顾客交流,至于买不买,并不重要。”
在众多木雕作品中,有3个别致的小件,每个只有七八厘米高,是3个人蹲在地上,一个捂着眼睛,一个捂着耳朵,还有一个捂着嘴。老先生说,这是他们传统文化中的3个智者,名字分别叫“看不得”“听不得”和“说不得”。
古巴有“三智者”,而中国有“三不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和“非礼勿言”。古巴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传统文化,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远离邪恶,实在让人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