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四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詞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本期我们先来讲解名词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
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1)但微頷之。(《卖油翁》)
(2)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2)句中“目”前面有副词“数”(意为“屡次”),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眼色”。
4.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这句话中“罾”(原意为“渔网”)与其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网捕”。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它前面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名词的语法特点,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
1.名词后面带宾语,一般活用为动词。名词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宾语,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1)但微頷之。(《卖油翁》)
(2)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以上两例中,“颔”(原意为“下巴”)“蹄”(原意为“蹄子”)均为名词,后面均带宾语“之”,因此可以判定它们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点头”“用蹄子踢”。
2.名词后面带补语,活用为动词。按照常理,名词后面是不能带补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补语,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中“舍”(原意为“房子”)后带有介词短语“于其址”作其补语,可见,“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筑舍定居”。
3.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欲、可、当)或副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动词“欲”(意为“想要”),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称王”。(2)句中“目”前面有副词“数”(意为“屡次”),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眼色”。
4.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这句话中“罾”(原意为“渔网”)与其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网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