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课改精神,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问题教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激活 问题 实验 多媒体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文化的复制”,教师扮演着“知识传递者”;“文化复制员”的角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而学生仅仅是这种“文化复制”的接受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科学化、严谨化。在新课程理念中就强调指出:“在教学上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因而,如何激活学生,激活教学课堂,成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
一、利用问题教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即在学习中最珍贵的是能提出问题,而我认为同样应有“教贵有疑”,即在教学中最珍贵的是能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步步引导。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顺藤摸瓜地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思路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高一第二章第一节“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我补充了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在学习这一性质之前我提出:“大家都知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排在铜的前边,那如果我们将一小粒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请同学们预测可能有什么现象?”大多数学生马上根据已有的置换反应知识想到: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而想当然地认为2Na+CuSO4=Na2SO4+Cu,所以很肯定地回答:有红色固体生成。但也有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表示怀疑:钠这么活泼,就没有点特殊性?于是,我立刻抓住机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并加以证明:在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再投入一小粒金属钠。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大家很容易观察到:钠在液面上反应非常激烈,快速地转动,同时产生蓝色沉淀和大量气泡,并没有学生所期待的红色固体。这时,很多学生感到奇怪和不解,于是我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了钠的特殊性。由此可见,课堂上问题的出现与巧妙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实现了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目的。
二、利用实验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演示实验,更要注重学生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体会实验,做到理論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除了教学大纲在课本上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我还适时地将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高二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其中两者与碱的反应比较,操作简单、安全。于是,教学中我就把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选两名学生上台操作,这样很多学生就抱着挑毛病的心理,学得更认真,看得更仔细,记得也更牢固,或者也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与学生一起操作完成。这样,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印象。
2、充分利用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铁的化合物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取Fe(OH)2白色沉淀”,并让其分组讨论,最后初步拿出了两个实验方案,方案一: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方案二:用胶头滴管取适量NaOH溶液,将滴管伸入FeCl2溶液底部,再慢慢挤出NaOH溶液。确定方案后由两组同学先来操作,分别得到以下现象:方案一是立即出现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方案二还是立即出现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此时一、二组学生大为不解,于是激烈讨论,有的大胆猜测是不是FeCl2溶液和NaOH溶液要新制,也有的说是不是要密闭。于是,大家综合出第三个方案:将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入一定的植物油,然后用胶头滴管取适量煮沸的NaOH溶液,将滴管伸入FeCl2溶液底部,再慢慢挤出,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且能保持较长时间。这样,通过三组实验的比较,学生很快就找到原因且印象非常深刻。通过以上改革创新,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实在在做到了变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它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它能够把微观的、无法观察的事物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也可以把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尤其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有机物的空间构型很难想象,因而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一人讲,学生被动接受,并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情况。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就能对空洞的事物具体化,对抽象的事物有所体会,克服了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局面,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例如:在高二有机物甲烷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物,加上长期以来对平面事物印象的根深蒂固,造成很多学生对有机物的空间构型无法想象。鉴于这种情况,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甲烷抽象的正四面体结构在荧屏上展示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方面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直观,学生极易接受和理解。另外,在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激活课堂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只有学生“活”了,课堂才不会沉闷乏味,教学才会具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袁来德: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关键词】激活 问题 实验 多媒体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文化的复制”,教师扮演着“知识传递者”;“文化复制员”的角色,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而学生仅仅是这种“文化复制”的接受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科学化、严谨化。在新课程理念中就强调指出:“在教学上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因而,如何激活学生,激活教学课堂,成为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
一、利用问题教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即在学习中最珍贵的是能提出问题,而我认为同样应有“教贵有疑”,即在教学中最珍贵的是能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步步引导。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顺藤摸瓜地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思路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高一第二章第一节“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我补充了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在学习这一性质之前我提出:“大家都知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排在铜的前边,那如果我们将一小粒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请同学们预测可能有什么现象?”大多数学生马上根据已有的置换反应知识想到: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而想当然地认为2Na+CuSO4=Na2SO4+Cu,所以很肯定地回答:有红色固体生成。但也有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表示怀疑:钠这么活泼,就没有点特殊性?于是,我立刻抓住机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并加以证明:在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再投入一小粒金属钠。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大家很容易观察到:钠在液面上反应非常激烈,快速地转动,同时产生蓝色沉淀和大量气泡,并没有学生所期待的红色固体。这时,很多学生感到奇怪和不解,于是我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了钠的特殊性。由此可见,课堂上问题的出现与巧妙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实现了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目的。
二、利用实验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演示实验,更要注重学生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体会实验,做到理論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除了教学大纲在课本上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我还适时地将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高二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其中两者与碱的反应比较,操作简单、安全。于是,教学中我就把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选两名学生上台操作,这样很多学生就抱着挑毛病的心理,学得更认真,看得更仔细,记得也更牢固,或者也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与学生一起操作完成。这样,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印象。
2、充分利用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铁的化合物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制取Fe(OH)2白色沉淀”,并让其分组讨论,最后初步拿出了两个实验方案,方案一: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方案二:用胶头滴管取适量NaOH溶液,将滴管伸入FeCl2溶液底部,再慢慢挤出NaOH溶液。确定方案后由两组同学先来操作,分别得到以下现象:方案一是立即出现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方案二还是立即出现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此时一、二组学生大为不解,于是激烈讨论,有的大胆猜测是不是FeCl2溶液和NaOH溶液要新制,也有的说是不是要密闭。于是,大家综合出第三个方案:将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入一定的植物油,然后用胶头滴管取适量煮沸的NaOH溶液,将滴管伸入FeCl2溶液底部,再慢慢挤出,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且能保持较长时间。这样,通过三组实验的比较,学生很快就找到原因且印象非常深刻。通过以上改革创新,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实在在做到了变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它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它能够把微观的、无法观察的事物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也可以把抽象化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尤其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有机物的空间构型很难想象,因而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一人讲,学生被动接受,并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情况。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就能对空洞的事物具体化,对抽象的事物有所体会,克服了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局面,真正达到了教与学的统一。例如:在高二有机物甲烷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物,加上长期以来对平面事物印象的根深蒂固,造成很多学生对有机物的空间构型无法想象。鉴于这种情况,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甲烷抽象的正四面体结构在荧屏上展示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方面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直观,学生极易接受和理解。另外,在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激活课堂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只有学生“活”了,课堂才不会沉闷乏味,教学才会具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袁来德: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