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题”和“目”的解释为:“题”,额也;“目”,人眼也。额头和眼睛都是人体中最突出醒目的部位,文章的题目也先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映入读者的眼帘,它是张僧繇笔下龙的眼睛,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识。这就使得大多数题目都千篇一律,缺少特色或引人之处。古人作诗不知道该取什么题目时就用《无题》来命名。叶圣陶认为,这样并非不可,但是“论到作用,只在便于称说,同其他篇章有所区别,其实用甲、乙、丙、丁来替代也未尝不可”。那些都叫《难忘的一件事》的文章,题目也可用甲乙丙丁来替代吧。
笔者认为,即使是相同的题材,每篇文章在中心思想、体材甚至语言风格上,都会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色,因此其题目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文章的题目需要用心“炼”,具体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
先有题目还是先有文章?叶圣陶认为都可以,因为这两者都是基于文章的中心而来。在文章和题目之前,应该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把中心写成简约的文字便是题目。换言之,一个好的题目应当与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致。
一些好的题目即为文章的题眼。例如写物的文章《黄山奇松》,全文围绕题目中的“奇”字,分别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奇”是文章的中心,同时也是这篇課文的题眼。又如小说《半截蜡烛》,文章围绕那“半截蜡烛”展开情节,题目便是小说的线索。
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在学生把握了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将课题换成《黄山的松树》,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好。学生很容易发现题眼。在当天的作业中,我便要求学生仿照这个题目,选择性地修改自己之前的作文标题。一名同学将一篇原名为《家中的小兔子》的文章,改名为《萌兔》,并对文章进行修改,可见他对自己的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更加明确。
文章的题目和其内容在意境上应该一致,就像一个人穿衣服,旗袍和人字拖终究是不搭的。
散文《月光启蒙》讲述了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对年幼的“我”有深深的启蒙作用。而母亲的这种启蒙方式伴着月光给人以柔美的感觉,题目“月光”能够营造这样柔和的氛围,并给人以遐想,与整篇文章的意境一致。如果将题目改成《启蒙教育》就明显比较生硬。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我让学生将它和说理文《谈礼貌》进行对比,思考以下问题。两篇文章在情感上给人的感觉一样吗?如果将题目《月光启蒙》改成《谈启蒙》哪个更好?如果题目是《谈启蒙》,你会怎么写?以此让学生明白文章的题目与其内容要一致。在这一单元的作文评讲课上,我评讲了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我选了两篇不同体裁的范文,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在评讲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够关注到作文的题目,他们针对不同的文体,对文章的题目进行了比较和点评。
写文章有技巧,同样取题目也有技巧,不仅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到题目中去,而且还可以巧用标点、数学符号,以及模仿套用名著名篇的题目。
写作时常用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比、通感、反问、设问、引用、夸张等,都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到题目中去。低年级课文《大海睡了》《会走路的树》等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中高年级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爱如茉莉》等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些题目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如《待到山花烂漫时》《此情可待成追忆》,或根据文章的需要修改诗句来命题,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些都给文章增添了诗意的美感。现代诗《甜蜜的复仇》一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甜蜜”和“复仇”这两种情感基调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冲突。鲁迅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给人冲突矛盾的感觉,引人深思。一些议论文的题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如《女子真的不如男吗?》,题目便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相较于陈述句来说语气更加强烈,也符合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语言特色。
巧用标点符号、数学符号,这也是起好题目的一个技巧。这样的题目比较新颖,能够吸引读者。我们知道,标点符号能够表达情感,特别是“!”“?”这一类符号,问号表示疑问、反问,感叹号表达赞颂、喜悦、愤怒、惊讶等,情感强烈,例如《坏爸爸?好爸爸!》,题目便蕴含着情感的变化,看出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对父母的理解有一个过程。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也可以用在题目中,如“≠”“<”等,一名学生在写有关奉献的作文时,以《快乐≠索取》为题,运用数学符号,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模仿套用法在作文题目中也比较常见。可以套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著名篇的题目,例如题目《她是最可爱的人》是模仿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老班正传》一题模仿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可以套用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来命名,例如《我和爸爸的“冷战”》《我们班的“九·一八事件”》《家庭“七七事变”》,这些都是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来命名的。再者,《我爸是农民》《老弟“碰瓷”》,这些题目是模仿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来命名的。用模仿套用法给文章命名时,既可以沿用这些热点事件背后的含义,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样的题目能够给人熟悉的感觉,让读者眼前一亮。
崔峦先生说:“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作文教学应当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中。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好的课文题目可以通过分析对比,让学生明白它好在哪里,学习这种命题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不仅限于好词好句的积累,不仅限于对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的品析,遇到好的文章题目也可以抄下来,在读后感受中写一写对题目的想法,将阅读的视线分一点给文章题目。最后,在修改作文时,看一看题目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境是否一致,能否通过一些技巧将其改得更好。题目是文章之“眼”,画好龙的眼睛,可以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章题目的重视,很多学生多套用常见的作文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等,而缺少一种基于一篇文章自身的特点,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的意识。这就使得大多数题目都千篇一律,缺少特色或引人之处。古人作诗不知道该取什么题目时就用《无题》来命名。叶圣陶认为,这样并非不可,但是“论到作用,只在便于称说,同其他篇章有所区别,其实用甲、乙、丙、丁来替代也未尝不可”。那些都叫《难忘的一件事》的文章,题目也可用甲乙丙丁来替代吧。
笔者认为,即使是相同的题材,每篇文章在中心思想、体材甚至语言风格上,都会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色,因此其题目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文章的题目需要用心“炼”,具体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
一、把握中心
先有题目还是先有文章?叶圣陶认为都可以,因为这两者都是基于文章的中心而来。在文章和题目之前,应该先确定好文章的中心,把中心写成简约的文字便是题目。换言之,一个好的题目应当与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致。
一些好的题目即为文章的题眼。例如写物的文章《黄山奇松》,全文围绕题目中的“奇”字,分别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奇”是文章的中心,同时也是这篇課文的题眼。又如小说《半截蜡烛》,文章围绕那“半截蜡烛”展开情节,题目便是小说的线索。
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在学生把握了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将课题换成《黄山的松树》,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哪个更好。学生很容易发现题眼。在当天的作业中,我便要求学生仿照这个题目,选择性地修改自己之前的作文标题。一名同学将一篇原名为《家中的小兔子》的文章,改名为《萌兔》,并对文章进行修改,可见他对自己的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更加明确。
二、意境一致
文章的题目和其内容在意境上应该一致,就像一个人穿衣服,旗袍和人字拖终究是不搭的。
散文《月光启蒙》讲述了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对年幼的“我”有深深的启蒙作用。而母亲的这种启蒙方式伴着月光给人以柔美的感觉,题目“月光”能够营造这样柔和的氛围,并给人以遐想,与整篇文章的意境一致。如果将题目改成《启蒙教育》就明显比较生硬。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我让学生将它和说理文《谈礼貌》进行对比,思考以下问题。两篇文章在情感上给人的感觉一样吗?如果将题目《月光启蒙》改成《谈启蒙》哪个更好?如果题目是《谈启蒙》,你会怎么写?以此让学生明白文章的题目与其内容要一致。在这一单元的作文评讲课上,我评讲了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我选了两篇不同体裁的范文,一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在评讲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够关注到作文的题目,他们针对不同的文体,对文章的题目进行了比较和点评。
三、掌握技巧
写文章有技巧,同样取题目也有技巧,不仅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到题目中去,而且还可以巧用标点、数学符号,以及模仿套用名著名篇的题目。
写作时常用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比、通感、反问、设问、引用、夸张等,都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到题目中去。低年级课文《大海睡了》《会走路的树》等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中高年级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爱如茉莉》等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些题目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如《待到山花烂漫时》《此情可待成追忆》,或根据文章的需要修改诗句来命题,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些都给文章增添了诗意的美感。现代诗《甜蜜的复仇》一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甜蜜”和“复仇”这两种情感基调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冲突。鲁迅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给人冲突矛盾的感觉,引人深思。一些议论文的题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如《女子真的不如男吗?》,题目便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相较于陈述句来说语气更加强烈,也符合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语言特色。
巧用标点符号、数学符号,这也是起好题目的一个技巧。这样的题目比较新颖,能够吸引读者。我们知道,标点符号能够表达情感,特别是“!”“?”这一类符号,问号表示疑问、反问,感叹号表达赞颂、喜悦、愤怒、惊讶等,情感强烈,例如《坏爸爸?好爸爸!》,题目便蕴含着情感的变化,看出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对父母的理解有一个过程。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也可以用在题目中,如“≠”“<”等,一名学生在写有关奉献的作文时,以《快乐≠索取》为题,运用数学符号,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模仿套用法在作文题目中也比较常见。可以套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著名篇的题目,例如题目《她是最可爱的人》是模仿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老班正传》一题模仿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可以套用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来命名,例如《我和爸爸的“冷战”》《我们班的“九·一八事件”》《家庭“七七事变”》,这些都是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来命名的。再者,《我爸是农民》《老弟“碰瓷”》,这些题目是模仿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来命名的。用模仿套用法给文章命名时,既可以沿用这些热点事件背后的含义,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样的题目能够给人熟悉的感觉,让读者眼前一亮。
崔峦先生说:“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作文教学应当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中。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好的课文题目可以通过分析对比,让学生明白它好在哪里,学习这种命题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不仅限于好词好句的积累,不仅限于对文章的结构和情感的品析,遇到好的文章题目也可以抄下来,在读后感受中写一写对题目的想法,将阅读的视线分一点给文章题目。最后,在修改作文时,看一看题目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境是否一致,能否通过一些技巧将其改得更好。题目是文章之“眼”,画好龙的眼睛,可以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