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大部分学校为了促学,举行公开课,小学语文公开课,许多教师都很重视所谓的“课堂气氛”,并把启发式教学误认为是 “提问法”,课堂三少 “少读、少写、少思”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这样,很难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教育,很难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打好基础。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一点心得,希望同行斧正。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思考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就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寻找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这将会给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然而语文实践的主阵地仍是课堂,课堂上的一切接触的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感悟、积累、表达是更经常的语文实践。
一、适量进行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凡是一种能力的形成,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训练。学习游泳必须先下水,这是常识;一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应通过更多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来积累语言,领悟语感,探索语言形式。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動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二、教学是艺术,贵在创新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教学设计时,或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及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行为训练等。同时教师还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操作,来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低年级说话课,老师给学生讲一些启发性、趣味性强的故事,让学生复述、独立讲故事,续编故事,分角色演故事,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竞争心和注意力。
三、培养敢于怀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倡理论批判精神,就是说,我们的学术传统还缺乏对前提性问题进行发问的探索态度。人们习惯作 “命题文章”,而不习惯去追求命题本身是否正确,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屡见不鲜。例如,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必须提倡“乐学”,很多人一起扑向“愉快教育”,口号喊得漫天响,但真正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和“愉快教育”的真谛的又有几人呢?结果不少教师把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轻松玩乐课。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提倡多层次、多方位的实验、研究;同时鼓励广大的教师边教、边学、边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我们搞科学研究切忌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赶时髦,逐时尚,见异思迁。否则,笔尖一事无成,荒废精力。当然选择的课题可大可小,只要有成果、有新意、利于基础教育的稳步提高,都应肯定。这样大量的专题研究,正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可估量的力量。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思考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就是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寻找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这将会给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机。然而语文实践的主阵地仍是课堂,课堂上的一切接触的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感悟、积累、表达是更经常的语文实践。
一、适量进行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凡是一种能力的形成,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训练。学习游泳必须先下水,这是常识;一种能力的形成必须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应通过更多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来积累语言,领悟语感,探索语言形式。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20分钟即可。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大人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其次,课堂中的学习中同样需要细心观察。观察可以从形状、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方面入手。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動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二、教学是艺术,贵在创新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教学设计时,或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及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行为训练等。同时教师还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鼓励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操作,来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低年级说话课,老师给学生讲一些启发性、趣味性强的故事,让学生复述、独立讲故事,续编故事,分角色演故事,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自信心、竞争心和注意力。
三、培养敢于怀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倡理论批判精神,就是说,我们的学术传统还缺乏对前提性问题进行发问的探索态度。人们习惯作 “命题文章”,而不习惯去追求命题本身是否正确,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屡见不鲜。例如,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必须提倡“乐学”,很多人一起扑向“愉快教育”,口号喊得漫天响,但真正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和“愉快教育”的真谛的又有几人呢?结果不少教师把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轻松玩乐课。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提倡多层次、多方位的实验、研究;同时鼓励广大的教师边教、边学、边研究的积极性。同时,我们搞科学研究切忌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赶时髦,逐时尚,见异思迁。否则,笔尖一事无成,荒废精力。当然选择的课题可大可小,只要有成果、有新意、利于基础教育的稳步提高,都应肯定。这样大量的专题研究,正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可估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