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长素的发现”是高中生物学科中经典的发现史,多个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抽象和复杂。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帮助学生厘清生长素的发现史,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生长素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生长素;发现史;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82-02
《生长素的发现》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生物学科中经典的发现史,它着重介绍某一科学家有了新发现,下一个科学家又在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最终接近真理的曲折过程。学习这一类“接力棒式”的科学发现史能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魅力。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曲折且内在逻辑关系复杂,如果教师采用平铺直叙的直讲法,较难实现教学目标。对此,笔者通过巧设、精设和增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厘清生长素的发现史。
一、巧设问题情境,体验假说的提出过程
在很多科學发现史中,先知们虽然不能直接得知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能根据观察和实验提出假说,并解释现象。
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先知们提出假说的过程,教师首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1)动物的激素调节到近代才被科学家发现,那么植物激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教师展示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介绍植物的向光性)许多植物有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指出科学家正是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它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2)科学家是选择怎样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的?(教师介绍胚芽鞘的相关知识:①胚芽鞘是单子叶植物如玉米、小麦等种子萌发时,包在胚芽外面成锥形的套状叶,如葱最外侧的被剥落的部分就是衰老的胚芽鞘;②胚芽鞘上部区域可以分为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其中达尔文父子通过观察发现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3)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及其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根据达尔文父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请小组讨论:既然感光部位在尖端,而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那么两个部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单侧光照射下又为何会出现弯曲生长?
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了解“胚芽鞘”等生物名词,得出“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的结论,并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教师通过巧设“如何让感光部位和生长弯曲的部位发生联系”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认同达尔文父子提出的假说:胚芽鞘尖端细胞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尖端传递到下部,影响下部细胞的生长,导致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的细胞生长不均匀,为下一步的科学史教学奠定基础。
二、精设问题情境,体验假说的验证过程
在科学发现史中,假说的验证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上述植物向光性研究中,达尔文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单侧光照射后,尖端向尖端下面一段运送了某种刺激,而且这种刺激很可能是一种物质;二是这种刺激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弯曲。为了让学生体验假说的验证过程,教师可以精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同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接力棒式”地设计经典实验验证假说的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如下:(1)介绍背景知识:琼脂是食品加工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物质,属于海藻中的多糖,加少量于水中,加热冷却后能够使溶液变为固体,形成琼脂块,琼脂块具有透过性。(2)依次了解詹森、拜尔和温特的验证实验。(3)创设问题情境:①在詹森所做的实验中,为了证明尖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运到下端,你觉得可以增设怎样的对照实验?②拜尔所做的实验中,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该实验的外界环境是怎样的?黑暗中是否有生长素产生?单侧光的作用是什么?③温特所做实验中,胚芽鞘尖端放置的琼脂块为何能使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实验中需要设置怎样的对照组?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什么?名称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精设,学生可以得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这种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弯曲生长”等结论;认同温特的成就:收集到了这种化学物质,初步证明了其作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通过上述教学,提升了学生实验分析、实验设计以及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增设问题情境,体验科学结论的完善过程
在科学发现史中,科学家一开始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和完善。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过程,本课例增设了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1)根据詹森、拜尔的实验结果分析,单侧光可能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用?(2)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可能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也可能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发生了移动,你支持哪种观点?(3)如果某同学认为生长素在光下没有被分解,而是发生了横向移动,请你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活动中教师介绍Winslow Briggs的相关实验及结果(琼脂块甲、乙使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程度相同,说明生长素在光下没有被分解;琼脂块丁使胚芽鞘弯曲的程度大于琼脂块丙,说明生长素在单侧光作用下发生了横向移动)。(4)尝试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进行总结。
通过本环节问题情境的增设,学生认识到了单侧光对胚芽鞘的作用,设计实验探究了单侧光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并了解了横向运输发生的部位,全面地认识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发现史。
综上可知,“创”与“生”是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本课例通过层层递进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而新的生成又为下一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打好基础,环环相扣,教师连续地“创”,学生持续地“生”。师生共同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真正了解了生长素的发现史,让更多的学生真正领感悟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内涵。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关键词]生长素;发现史;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4-0082-02
《生长素的发现》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生物学科中经典的发现史,它着重介绍某一科学家有了新发现,下一个科学家又在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最终接近真理的曲折过程。学习这一类“接力棒式”的科学发现史能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魅力。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曲折且内在逻辑关系复杂,如果教师采用平铺直叙的直讲法,较难实现教学目标。对此,笔者通过巧设、精设和增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厘清生长素的发现史。
一、巧设问题情境,体验假说的提出过程
在很多科學发现史中,先知们虽然不能直接得知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能根据观察和实验提出假说,并解释现象。
例如,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先知们提出假说的过程,教师首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1)动物的激素调节到近代才被科学家发现,那么植物激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教师展示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介绍植物的向光性)许多植物有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指出科学家正是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它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2)科学家是选择怎样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的?(教师介绍胚芽鞘的相关知识:①胚芽鞘是单子叶植物如玉米、小麦等种子萌发时,包在胚芽外面成锥形的套状叶,如葱最外侧的被剥落的部分就是衰老的胚芽鞘;②胚芽鞘上部区域可以分为尖端和尖端下面一段,其中达尔文父子通过观察发现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3)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及其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根据达尔文父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请小组讨论:既然感光部位在尖端,而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那么两个部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单侧光照射下又为何会出现弯曲生长?
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了解“胚芽鞘”等生物名词,得出“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的结论,并遵循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教师通过巧设“如何让感光部位和生长弯曲的部位发生联系”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后认同达尔文父子提出的假说:胚芽鞘尖端细胞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尖端传递到下部,影响下部细胞的生长,导致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的细胞生长不均匀,为下一步的科学史教学奠定基础。
二、精设问题情境,体验假说的验证过程
在科学发现史中,假说的验证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上述植物向光性研究中,达尔文提出的假说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单侧光照射后,尖端向尖端下面一段运送了某种刺激,而且这种刺激很可能是一种物质;二是这种刺激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了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弯曲。为了让学生体验假说的验证过程,教师可以精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同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接力棒式”地设计经典实验验证假说的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如下:(1)介绍背景知识:琼脂是食品加工行业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物质,属于海藻中的多糖,加少量于水中,加热冷却后能够使溶液变为固体,形成琼脂块,琼脂块具有透过性。(2)依次了解詹森、拜尔和温特的验证实验。(3)创设问题情境:①在詹森所做的实验中,为了证明尖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运到下端,你觉得可以增设怎样的对照实验?②拜尔所做的实验中,为什么胚芽鞘会弯曲生长?该实验的外界环境是怎样的?黑暗中是否有生长素产生?单侧光的作用是什么?③温特所做实验中,胚芽鞘尖端放置的琼脂块为何能使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实验中需要设置怎样的对照组?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什么?名称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精设,学生可以得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能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这种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弯曲生长”等结论;认同温特的成就:收集到了这种化学物质,初步证明了其作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通过上述教学,提升了学生实验分析、实验设计以及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三、增设问题情境,体验科学结论的完善过程
在科学发现史中,科学家一开始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和完善。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过程,本课例增设了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1)根据詹森、拜尔的实验结果分析,单侧光可能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用?(2)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可能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也可能是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发生了移动,你支持哪种观点?(3)如果某同学认为生长素在光下没有被分解,而是发生了横向移动,请你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活动中教师介绍Winslow Briggs的相关实验及结果(琼脂块甲、乙使去尖端的胚芽鞘弯曲程度相同,说明生长素在光下没有被分解;琼脂块丁使胚芽鞘弯曲的程度大于琼脂块丙,说明生长素在单侧光作用下发生了横向移动)。(4)尝试对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进行总结。
通过本环节问题情境的增设,学生认识到了单侧光对胚芽鞘的作用,设计实验探究了单侧光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并了解了横向运输发生的部位,全面地认识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发现史。
综上可知,“创”与“生”是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本课例通过层层递进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而新的生成又为下一轮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打好基础,环环相扣,教师连续地“创”,学生持续地“生”。师生共同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真正了解了生长素的发现史,让更多的学生真正领感悟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内涵。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