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40%嘧菌酯225、300 g/hm2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后7 d,防治效果分别为82.61、82.33%,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87.10%、91.11%,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对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安全,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40-01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品种布局变化、栽培方式变革的影响,水稻纹枯病在扬中市连年大发生,出现了发病期早、流行期长、危害程度加重、垂直发展速度加快等新特点,给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扬中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使用药剂主要为5%己唑醇,导致纹枯病对其抗药性显著增强,防效逐年下降。为此,开展新药剂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以探明其防治效果,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本市八桥镇利民村,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种植方式为机插稻;试验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试验药剂包括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5%己唑醇悬浮剂(浙江省上虞市银邦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0 g/hm2(A)、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225 g/hm2(B)、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300 g/hm2(C)、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D)以及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0 m2。
1.3 试验方法
8月12日进行施药,按对水750 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8月12日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施药后7、14 d分别进行调查,每个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邻5穴,共25穴,记录总株数和各级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以病情指数计算相对防治效果[1-3]。
水稻纹枯病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4-6]为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2级:倒第3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3级:倒第2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4级:剑叶叶鞘或叶片发病;5级:全株发病枯死。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
防治效果(%)=
(1-■)×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施药后对水稻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正常,没有发现药害现象,表明各处理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无不良影响。
2.2 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药后7 d,处理A、B、C、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25%、82.61%、82.23%、79.03%。药后14 d,处理A、B、C、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1%、87.10%、91.11%、82.52%。处理B、C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处理D的防治效果,以处理C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A的防治效果最差。施药后14 d,各处理的防效均高于药后7 d的防效,表明各处理药剂的持效期均较长。
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药后7 d,处理C的防治效果与处理A、D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处理B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药后14 d,处理间差异趋势和药后7 d的处理间差异趋势一致。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生长安全,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施药225~300 g/h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使用[7]。
4 参考文献
[1] 许映祥.40%嘧菌酯WP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15-116.
[2] 马登慧,龙光泉.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4,27(1):26-28.
[3] 王晓琳.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配方筛选及其剂型的研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 王艳丽,沈瑛,徐同.哈茨木霉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0(2):97-101.
[5] 刘薇,杨超,邹剑锋,等.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9(5):512-516.
[6] 孟琳.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及几种复配药剂药效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7] 蔡祝南.水稻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关键词 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40-01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品种布局变化、栽培方式变革的影响,水稻纹枯病在扬中市连年大发生,出现了发病期早、流行期长、危害程度加重、垂直发展速度加快等新特点,给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扬中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使用药剂主要为5%己唑醇,导致纹枯病对其抗药性显著增强,防效逐年下降。为此,开展新药剂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以探明其防治效果,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本市八桥镇利民村,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种植方式为机插稻;试验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试验药剂包括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5%己唑醇悬浮剂(浙江省上虞市银邦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50 g/hm2(A)、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225 g/hm2(B)、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300 g/hm2(C)、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D)以及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0 m2。
1.3 试验方法
8月12日进行施药,按对水750 kg/hm2折算小区用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8月12日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施药后7、14 d分别进行调查,每个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相邻5穴,共25穴,记录总株数和各级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以病情指数计算相对防治效果[1-3]。
水稻纹枯病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4-6]为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2级:倒第3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3级:倒第2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4级:剑叶叶鞘或叶片发病;5级:全株发病枯死。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100
防治效果(%)=
(1-■)×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施药后对水稻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正常,没有发现药害现象,表明各处理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无不良影响。
2.2 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药后7 d,处理A、B、C、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25%、82.61%、82.23%、79.03%。药后14 d,处理A、B、C、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1%、87.10%、91.11%、82.52%。处理B、C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处理D的防治效果,以处理C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A的防治效果最差。施药后14 d,各处理的防效均高于药后7 d的防效,表明各处理药剂的持效期均较长。
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药后7 d,处理C的防治效果与处理A、D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处理B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药后14 d,处理间差异趋势和药后7 d的处理间差异趋势一致。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生长安全,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施药225~300 g/h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使用[7]。
4 参考文献
[1] 许映祥.40%嘧菌酯WP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15-116.
[2] 马登慧,龙光泉.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14,27(1):26-28.
[3] 王晓琳.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配方筛选及其剂型的研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 王艳丽,沈瑛,徐同.哈茨木霉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0(2):97-101.
[5] 刘薇,杨超,邹剑锋,等.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9(5):512-516.
[6] 孟琳.水稻纹枯病的化学防治及几种复配药剂药效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7] 蔡祝南.水稻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