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而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课堂教学,本文探讨了在课堂上如何结合有效教学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有效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要求
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就要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其次,创新也是实践能力的创新,创新既需要一定的理论储备,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产生灵感、直觉和想象力的重要源泉,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无从谈起,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获得足够的经验储备,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概念始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一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精力、努力等投入中带来的最好效果的教学。可以说,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规律, 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而组织的活动。它需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教学设施的投人,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更为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思维模式的变化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它把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为目标,挖掘个体的潜能,提升个体的资质和素养。总之,有效教学不仅注重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更关注教学对学生思想、行为、态度、创造力上是否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有效教学开展创新教育
(一)变革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上来说,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影响有效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首当其冲的是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直接决定着教学实践的模式,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于教学的基本认识和观点,通过积累,在此基础逐渐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体系。教师所持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特点等。可以说,教师是否从教学理念上认同和重视有效教学,是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根源上决定着创新教育是否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这种教学理念秉持的是引导教学,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课本内容和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知识再发现,把被动记忆的经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改革教学手段,明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或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工具和技巧,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是基本要求。同样一堂课,同样的知识内容和授课对象,同样的理念指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去熟悉和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并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改变原有落后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把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因此,任何一堂课,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也要注重授课形式的选择,更要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善于运用讲授、提问、引导等教学技巧,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龚喜林. 成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高教探索,2008.6
作者信息:
李峰,男,1980.12,汉,江苏徐州;工作单位,徐州空军学院航空军需系,硕士,助教;
关键词:有效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要求
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就要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其次,创新也是实践能力的创新,创新既需要一定的理论储备,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是产生灵感、直觉和想象力的重要源泉,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无从谈起,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理论,获得足够的经验储备,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正确认识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的概念始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一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精力、努力等投入中带来的最好效果的教学。可以说,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规律, 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而组织的活动。它需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教学设施的投人,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更为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思维模式的变化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它把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为目标,挖掘个体的潜能,提升个体的资质和素养。总之,有效教学不仅注重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更关注教学对学生思想、行为、态度、创造力上是否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有效教学开展创新教育
(一)变革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上来说,让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影响有效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首当其冲的是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引,直接决定着教学实践的模式,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于教学的基本认识和观点,通过积累,在此基础逐渐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体系。教师所持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了教学的目标、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特点等。可以说,教师是否从教学理念上认同和重视有效教学,是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根源上决定着创新教育是否成功。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这种教学理念秉持的是引导教学,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课本内容和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知识再发现,把被动记忆的经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改革教学手段,明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或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工具和技巧,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是基本要求。同样一堂课,同样的知识内容和授课对象,同样的理念指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去熟悉和掌握这些教学方法,并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要改变原有落后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把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因此,任何一堂课,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也要注重授课形式的选择,更要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善于运用讲授、提问、引导等教学技巧,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龚喜林. 成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高教探索,2008.6
作者信息:
李峰,男,1980.12,汉,江苏徐州;工作单位,徐州空军学院航空军需系,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