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墨脱路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1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从事军事摄影43年的李靖,在20年间,四进墨脱,于一个专题里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开拓、糅合,讲述了墨脱公路从无到有的故事。一组漫漫墨脱路,向我们展示了面对一个拍摄对象时如何做到“有所为”,如何切合时代的脉动抓住那些关键节点却又不失生动的影像 。

  漫漫墨脫路
  Q:拍摄《漫漫墨脱路》之初,如何深入构思这个专题的?
  A:参评第11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组照《漫漫墨脱路走向幸福》是我20年间4次进藏拍摄墨脱的作品集合,它包括在《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先后发表的《漫漫墨脱路》《墨脱,一朵绽放的莲花》《墨脱,我和你有个约定》《墨脱,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幸福墨脱路》等数十个专题。
  至于当年为什么要拍摄墨脱,其实是墨脱选择了我。
  《漫漫墨脱路》是我从1993年9月开始拍摄的,在这之前完全没有计划。当年7月,因拍摄成都军区通信战线的典型,我在川、贵及西藏跑了2个多月,最后一站到了林芝,巧遇刚带工作组从墨脱走出来的军分区政委罗际明。他的墨脱故事讲到了深夜——默默奉献的官兵、鲜为人知的故事……促使我第二天打电话给报社领导请缨进墨脱采访。在我死缠硬磨下,领导终于同意让出差已两月的我快进快出进墨脱采访。我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25天。
  Q: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常要同时兼顾不同专题的拍摄。你对墨脱这个题材持续跟踪了20年,是如何处理它和其他题材之间的关系的?
  A:如果说当年的《漫漫墨脱路》是从天而降的,那么后来对于墨脱的关注始于我的念念不忘。
  20年跟踪一个远离自己的题材,选择什么时候再去拍摄呢?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要在墨脱建设的关键节点上回到现场去进行记录。《墨脱,一朵绽放的莲花》记录的是修建墨脱公路打通嘎隆拉隧道的时刻;《墨脱,我和你有个约定》拍摄于解放军进驻墨脱50周年;《墨脱,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记录的是墨脱公路通车。这样的时间属性、事件属性,就决定了后续的专题视野要更开阔、更深入地反映公路建设、经济建设给墨脱带来的变化。
  即使是同样反映部队题材,也更多地着眼于变化,反映时代的特色,而不仅仅是体现边防官兵的艰苦生活。我试图从更全面、立体的角度来讲述墨脱的发展,这也是后续专题中老百姓生活题材的照片大幅增加的原因。   尤其在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同步制作摄影专题,这对摄影专题的主题策划、拍摄编辑提出了更强的时效性要求。2010年,在拍摄打通嘎隆拉隧道的过程中,我每天要按照不同的主题来策划图片专题,给中国军网供稿。为了能够满足每天供稿的需要,我常常要同时拍摄构思几个主题,因为一个主题可能需要几天的拍摄才能完成。我把拍摄内容按照工程部队及地方人员施工的进展、驻军和当地群众生活的变化、墨脱自然风光等进行了大块划分。每个大块中又可以细分出若干小主题,如驻军和当地群众生活的变化就可以分为城市建设、个体户发展、新建学校、夜市生活等不同子话题,每一个话题经过足够的积累就成为了某一天的专题。这样就能够保证每天提供的专题内容有序、丰富而全面。
  Q:如何避免因长期关注一个题材而产生的疲劳、倦怠?
  A:关注在变化中的人的情感,用镜头来记录这些变化以及对这些变化的思考。从这个角度出发,加上个人思想的成长、专业技术的发展、装备的更新,应该说,给每一个摄影记者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当我们的镜头真正锁定在这个时代最值得记忆的影像、最关注的话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情感的时候,你会发现,创作的灵感永远不会枯竭。
  Q:《漫漫墨脱路》专题中很多画面环境险恶,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如何完成记录?
  A:对于记者来说,有足够的毅力、体力跟随官兵,走完进墨脱的道路是完成记录的基础。我们从雅鲁藏布江边启程,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多雄拉山后,一路都是下坡。雪水将陡峭的山间小路冲刷得只剩坚硬的岩石,双脚被雪水泡大挤在鞋里,每走一步都会顶到岩石,第一天走了近十个小时,我的脚趾甲盖就瘀血变黑,继续走了没多久,两个大拇指的趾甲盖就与肉分离了。
  为翻越蚂蟥山,我们脚上需要穿上特制的白布襪,袜子和裤子外面打上绑腿并用白胶布贴上裤子上所有的缝隙,尽管如此,蚂蟥还是防不胜防。在密林中行进时,我边走边数了一片半个巴掌大的树叶,上面居然足足爬了43条蚂蟥。人被蚂蟥叮上是揪不下来的,而且伤口极易感染。要驱逐蚂蟥,只有靠食盐。所以要穿越有蚂蟥的森林时,食盐是必不可少的物资。通常每人会装上两大兜食盐。蚂蟥爬满双腿后,就抓一把盐刷一次,每次一条腿上就可弄下上百条。
  在艰险环境中抓拍一路行进的官兵,考验的是摄影记者用光、构图等基本摄影功底,但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任何创作都必须服从于安全行进。尽管如此,记者并非无所作为,因为选择什么样的细节进行放大突出,体现的是记者的思考。在拍摄战士穿越多雄拉山口时,我并未按常规将焦点对准行进的战士,而是放在了尸骨上,以一具骡马尸骨突出作前景,去强化自然环境的恶劣,追求更夸张的视觉冲击力。
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 李靖 摄

  Q:“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的使命,用摄影的手段拍摄好一个故事,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A:首先,要选择能够打动自己的影像和故事。只有能够打动自己的题材,你才有创作的欲望,你的创作才能打动读者、打动受众。最初拍摄墨脱,如果不是边防官兵的故事打动了我,我是不会产生要走进墨脱的冲动。
  其次,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动的层次上,而是要去寻找被感动的原因。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创作、记录的过程。任何能够震撼自己心灵的形象,背后一定有吸引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这种精神力量来源的探究,就是摄影的目的所在。在墨脱专题的采访中,我最初看到的是战士们生活的艰苦环境,记录了他们进入墨脱的艰难历程,一路边走边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能够让他们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随着进入战士生活越深,我越感受到那种精神力量的强大,它是铁皮房的“旅馆”、它是蚂蟥山的那把咸盐、它是墨脱夜晚闪烁的电视荧屏……军人的存在,给这个一年近9个月与世隔绝的雪域孤岛以稳稳的幸福。他们的默默付出就是为了边疆的安宁。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他们用行动在践行着军人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这个观察思考的过程,贯穿记录始终。
  最后,要将采访中升华出来的思想内涵用最恰当的照片来表达。主题思想完成记录之后、经过思考之后升华出来了,确定了这个专题的主题,就能够在众多的作品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构成摄影专题,这就是图片编辑、题图说明及采访札记的创作过程。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从震撼自己的影像出发、寻找背后的精神内涵,然后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用最恰当的作品呈现出来。
其他文献
本期专题,我们采访了几位从事户外极限运动拍摄的摄影师,山地车速降、攀岩、抱石、攀冰、自由潜水……他们专注于拍摄某一项运动,或在几种运动之间自由切换。与赛场报道类摄影师不同,他们首先是户外运动的资深玩家,其后才是摄影师,他们也并不供职于媒体,而是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与媒体、户外品牌甚至科研机构合作。  户外极限类运动和传统竞技类体育最显著的不同,首先是走出竞技场,进入自然环境。与普及性更高的马拉松、自
植物 孔耐人像 成涵落水时空 陈吉楠时光飞逝中,时间留下了它的痕迹,却已改变了它的模样。物是人非由此而出。此组作品通过蓝晒法及其相关工艺,将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重现。时空中,生命的轮回不可逆转,而那些标本也将成为永恒。落水時空 陈吉楠  古典摄影工艺是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之后、摄影进入工业化之前主要的影像呈现技术,包括多达几十种手工印相工艺,这些手工工艺丰富了摄影语言,为摄影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经典蓝晒
源自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  承载了胶东几代人的家庭生活和记忆。  由于时间的风化和保护的不善,  这些世间绝无仅有的“海草房”  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刘雅菁选择了最传统的黑白胶片来试图找寻、还原和记录往昔的记忆,而手工上色的手法,则是在彩色胶片发明之前的古老工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特别的海草房拥有怎样的故事和历史。  / 缘起 /  对于海草房的关注,源
小优美、小哲理、小清新、小辛酸、小幽默……摆脱了摄影专业金科玉律的桎梏,没有了摄影“创作”拈断数茎须的痛苦,在“快拍快拍网”上看到的照片总是很有意思、很轻松。  从2010年9月开始,杭州《都市快报》创办的快拍快拍网以“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不断征服着包括专业摄影人在内的受众,进而在全国都市类媒体里引发了快拍潮,随之,摄影领域里,“拍客”也迅速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一个群体。  士、农、工、商、学……“
雨季来临,雷雨之夜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的炫耀,而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神秘之夜如何在户外安全抓住这灵动的闪电是许多摄影人期盼的,本期将与大家分享实用的拍摄攻略。    『安全当头』  绝对不能在雷雨区内暴露的场所中拍摄,正确的做法是选择低洼的地点,避免在高大的建筑物或树下选点;  一定要关闭手机、对讲机等易招致雷击的通讯工具;  无论是金属或碳纤维的三脚架都是电流的传导体,所以在操作时要格外小心;  随
2011年10月18日,佳能(中国)在北京正式发布了新一代EOS数码单反相机的旗舰机型EOS-1D X。作为面向专业用户的高端机型,EOS-1D X打破常规,将高像素与高速反应融合于一身,终结了EOS-1D和1Ds系列划界而治的局面。  有趣的是,早在2011年的2月份,当本刊记者应邀前往佳能大分工厂参观时,曾就“小马四”的下一代何时发布询问过佳能方面。对此,佳能的回答是会在合适的机会推出。现在,
1984年傅杰明在长城上的自拍像。  Q:那次中国之旅你一共走了几个城市?持续了多久?当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到中国?  A:那时我刚结束了“和平队”的任务,在返回美国前,我和朋友们到东南亚旅行。在香港旅行时,朋友们说为什么不顺便去中国的其它城市看看呢?就这样,我们开始了6个星期的旅行。  那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外国人到中国都必须跟着旅行团走,但我们当时是在香港拿到的签证,是以“个人旅游”的方式进入中
12月7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以“不忘初心 投身时代”为主题的侯波同志追思会。来自摄影界和社会各界的5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追忆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女摄影家侯波同志的艺术人生。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新华社离退休干部局局长骆国骏,侯波同志的儿子徐建林、儿媳朱清宇,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顾问于健、朱宪民、张桐胜,副主席陈小波、
二十年前,香港回归之际,《大众摄影》曾推出香港摄影专题。今天我们再谈“香港摄影”,有谁的作品,能够代表?谁的生活,能展现香港摄影人面对的创作环境与方向?  梳理视野中的线索,我们从这几位摄影者身上管窥“香港摄影”:创作集中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摄影家何藩;以摄影溯源家庭和身份的刘卫;在街头巷尾记录港人生活状态的布莱恩(Brian Yen);以黑白街拍风靡网络,现于美国学习的“菲佣摄影师”雪札·克鲁兹
iPhone 6s可以剪辑4K视频了,而iPadPro的数据运算和图形处理能力也超越了苹果自家的12英寸Macbook,处理文字、剪辑视频时都更胜一筹。移动设备的更新速度着实令人惊叹。那么,它们是否能取代我们已经习惯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已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关键的“生产力”  要想说清移动设备究竟能否替代电脑,我们还需要解释清楚一个词:“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力?你可以近似理解为能用这台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