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生世事来回想》是一部诗歌集,严格地说是一部歌谣体的“道情”。过去,修道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经修炼所得到的感悟和心得编成诗歌或者歌谣去演唱,就是“道情”,后来加以演化,把民间那些颂善讽恶的歌谣都叫做了“道情”。“道情”是一种清净风化、启迪智慧、敦厚人伦、安定社会的教化方式,上口易记,充满智慧,关乎伦常日用,所以很受大众的欢迎。 作者崔光祖先生曾经在学校、地级和省级等许多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作为一个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世事来回想》是一部诗歌集,严格地说是一部歌谣体的“道情”。过去,修道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经修炼所得到的感悟和心得编成诗歌或者歌谣去演唱,就是“道情”,后来加以演化,把民间那些颂善讽恶的歌谣都叫做了“道情”。“道情”是一种清净风化、启迪智慧、敦厚人伦、安定社会的教化方式,上口易记,充满智慧,关乎伦常日用,所以很受大众的欢迎。
作者崔光祖先生曾经在学校、地级和省级等许多领导岗位上工作过,作为一个省级领导,尤其是职能监督部门的领导,在熙熙攘攘、为利来往的现代社会里,能够用“道情体”的歌谣来吟唱出自己的人生感受和觉悟,并且提出一套“来回想”的思维方式,且不说一般百姓了,只对那些官居要路、华车豪宅的同僚们,也是一剂人生智慧的清凉散。
崔光祖先生的《人生世事来回想》,站在一个领导的角度,研究总结了人生世事的168个方面,提出了168个“来回想”,是对为人处世的168条金玉良言。正是因为作者是一位在任的官员,所以在他的行文中难免还带有“口号”甚至标语式的语句;又正因为他是一位领导,所以能够至少在他的权力辖制的范围里,用自己的感悟教化或者影响自己的下属。最让人感动的,《人生世事来回想》是迄今为止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所写的第一部“道情体”人生感悟箴言录,对于干部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心灵道德的修养,人生智慧的熏陶,有很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与年轻朋友聊起现代散文的话题,我常常会建议他们去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名刊精选”丛书。此所言“名刊”,自然是指著名的文学期刊。这些文学杂志,无疑是中国现代散文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其创办者、编辑、主笔,如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周作人、徐志摩、郁达夫、胡适、茅盾、朱自清、老舍、柯灵、施蛰存等等,则多为当代或后来文坛的领袖、健将级人物。尤其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颇为热闹,现代散文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二十世纪都是一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百年,它使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都相形见绌。在世纪之交、千载之变的时候,回眸二十世纪,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因如此,各出版社推出一批被称为“本世纪末新概念图书”的图文有机结合的世纪题材图书。这其中,天津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回眸》堪称一大亮点。 《20世纪回眸》是引进版,原出版者为闻名世界的多灵坎德思雷公司(DK公司)。它以1700段文字、3500
人们形容这伙人或那帮人的阴狠毒辣流氓有产者的习气,常常会冒出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谚。可是据传媒报道,在新疆裕民县察汗托海牧场,一名哈萨克学生发现了一只白乌鸦。将它放在黑乌鸦窝里,黑鸦们群起叼咬,学生只好将这只白乌鸦放回大自然(7月12日《羊城晚报》第8版)。黑乌鸦是由于嫉妒心呢,还是由于排斥异己;白乌鸦是由于基因变异呢,还是一个新的品种;那只好留待专家予以论证了。 鲁迅自喻为猫头鹰,民间
刘兵的文风一直是我喜欢的,语言朴实、严谨、准确而又不失幽默。他不用过激的词语,但他的见解却有独到、深刻之处,给人以启发。刘兵的一个十分可贵的特点,就是他的文章中没有情绪化的东西,但却于冷静中投射出一种激情。我想这得益于他所受过的良好的科学训练和历史训练。 通览《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从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这些专深的论文到科学与艺术、书话、随笔、通俗易懂的评论,形成了一个谱系,虽然他
本刊在第八期上刊出潘际先生回忆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文章。付印前,收到唐振常先生悼念潘先生的文章,才知潘先生已于今年7月6日去世。现刊出唐先生的文章,共同表达我们的哀思。 编者 谓际曰彬彬君子,大约认识他的人都会同意。相交五十四年,虽然参商两地比聚首一堂多,每想起际,总是一副彬彬君子状貌,待人接物,礼数周到,从不疾言厉色。尤其有女士在座,他更表现得温文尔雅,言语柔和。不能说他是望之俨然,日
当我阅读由凌耀伦、熊甫主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作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卢作孚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之后,就被卢作孚在六七十前对中国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交通运输、乡村建设等问题长远而深邃的思考深深吸引住了,不由得从心底佩服卢作孚难能可贵的超前眼光。 卢作孚是何许人?今天的青年人恐怕对他已十分陌生了。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
一 世纪交替之际,适逢身在北美,回顾中国20世纪文化袅袅烟云,心里感触一派苍凉,许多问题缠绕心灵。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胡适的文化价值太缺乏当代中国学术界的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 我以为,20世纪政治界和文化界,为中国留下建设性积极影响的人物,首屈一指的是这样两位:孙中山和胡适。孙中山为中国社会转型和走入现代化,留下珍贵的政治遗产,胡适则为中国文化转型和走入现代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
加拿大温哥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诺尔曼·司密斯立意研究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东北女性文学,他在阅读了若干部东北女作家的作品之后,写信给我说:“我在深思一个主要的论题,我想那个两个字‘忍耐’是正好。我觉得您们满洲女作家特别了解忍耐,也许比别的中国人深沉的……我真的不知道您在那里找到了怎么庞大的忍耐。”(此信是用中文写的,见下页) 这位碧睛褐发的西方青年,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理解了东方女性的苦难,挖掘出来东北女
前不久,小说家王朔尖锐批评了北大著名教授严家炎先生的下面这段话: 有人引鲁迅的《流氓的变迁》批金庸,是一种误解或曲解。鲁迅先生对侠文化不否定,很客气。鲁迅的《铸剑》是现代武侠小说。如果鲁迅活到现在,看到金庸的小说,不至于骂精神鸦片。严先生这些观点,不仅见于他的《金庸小说论稿》(北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而且见于他的多篇文章和谈话中。而这些观点,恰恰是毫无根据的。 鉴于我和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
前段时间,当我打开30余年来陆续收藏的一批有关鲁迅的绘画资料,着手编选《鲁迅木刻形象百图》的时候,心中不禁怅然:岁月真是无情。60年代我刚进入青年时期,一说起30年代,觉得已是恍若隔世了;现在,我进入壮年时期,想起60年代,一切却宛如昨日,其实也已有整整30年。是的,30年,在历史长河中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个人,却不算太短。至于30年间的文献,湮没得也真快,何况又经过那场“文化大革命”,“更寿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