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长期以来,句子被认为是最大的语言单位。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语篇分析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从而把对语言的研究提高到篇章层面。这种变化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对语篇衔接进行对比研究,无疑对翻译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语篇衔接的基本理论
胡壮麟对语篇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在语篇分析领域,对衔接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衔接理论的创立为标志的。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语篇有一个谋篇机制,其作用就是把一组句子组成语篇,将上下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在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中,他们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两种,把衔接的意义和范围扩大到了实现谋篇意义的结构之间的关系。依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语篇与小句或句子的关系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其篇幅可长可短,短者可以是一句话,长者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本书。只要段落中句子互相关联、表达意义完整,它们就可构成语篇。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在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语篇衔接的理论。张德禄先生则对语篇连贯的条件、衔接机制的范围及其与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加深了对语篇衔接的研究。
三、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1.指称照应
指称照应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英汉语的指称在基本特征上相同,在指称类型上和方式上基本相同,具体从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语篇指称、零指称等方面来比较英汉语之间的差异。(1)人称指示。汉语的人称指示“自己”,包括“我自己”、“你自己”等,可以单独用来照应衔接语篇,而英语的myself、yourself等反身代词却一般需与相应的人称代词连用,或只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这是英汉语在指称照应上的差别之一。(2)指示指称。指示指称指的是用指示代词(如this,that等)、指示副词(如here,there,now,then等)、冠词(如the)及相应的限定词(如these,those等)表示的照应关系。在指示照应中,所指对象是根据说话的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确定的。对于指示词所指的时空概念来讲,this、these、now和here指时空上较近的人或物,that、those、then和there指时空上较远的人或物,the是中性的。其中this,these,that,those既可以做中心词又可做限定词,而且它们有单复数之分,this,that是单数,these,those是复数。与英语相比,汉语语篇中的指示照应比较复杂。首先,就数量而言,汉语的指示代词比英语多,而且汉语指示代词的用法也比英语指示代词的用法复杂。如:夫环而改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例中的“然,是”在这里都是指示代词,“然”是“这样”的意思,“是”是“这,这样”的意思,它与现代文的“是”用法不一样。这里的“然,是”分别作状语和主语。
2.替代
替代就是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中所出现的词语。韩礼德将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三类。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汉语中没有与其完全对应的的词语,主要使用“的、者、同样(的)、一样(的)”等表示。在英语中,常用one,ones和the same作名词性替代词。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替代动词词组。汉语中则常用“干、来、弄、搞”等来替代。而英语中常用do,do so等替代词来替代动词词组。分句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汉语中使用“(不)这样,(不)这么,(不)是,不然,要不”等替代分句。英语中用so和not替代小句,分别表达肯定和否定意义。(1)名词性替代对比。汉语里常使用原词重复或用“的”、“者”、“这”、“之”等名词性替代词来替代上文已经出现的名词。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ones,the same。汉语里没有与英语中的“one”完全对应的词语。(2)动词性替代对比:汉语中的动词性替代多用“干、弄、来”等动词性替代词替代。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表达式。汉语中的动词性替代远没有英语中的动词性替代多,在古汉语中就更少了。英语中的动词性替代主要用替代词do及do在不同的语境下所发生的不同的形态变化。(3)小句性替代对比:汉语中常用“(不)这样,(不)这么,没有”或省略或原词重复等形式来进行小句性替代。从上面对汉英替代的比较情况来看,我们可知道,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替代形式,但替代现象在两种语言中有一定的差异。
3.省略
省略和替代一样,被韩礼德分成了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分句性省略。名词性省略指的是省略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词,或中心词的全部或部分修饰语。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都可划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的小句性省略三大类,但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所以两种语言的省略现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因此,省略的时候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其次,汉语中常见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只要意思明确,就可以省略句子的主语。
四、英汉语篇衔接差异探因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构成思维方式的要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属于整体性、归纳型、螺旋式的感性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演绎型、直线式的理性思维。两种思维的差异,从根本上影响了两种语言的差异。首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分析性。中西方对自然的认识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差异性。中国历来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点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性思维。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用分析性思维方式看待自然界时,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其次,中国人思维的归纳型与西方人思维的演绎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从具体的事物、物象等出发,对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从顿悟中归纳出规律,侧重对立的统一和融合。因此中国人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从具体的现象、细节入手,重视经验总结,运用归纳的方法找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而西方人注重形式逻辑,在思维的时候往往由点到面,采用演绎法。最后,中国人的螺旋式的感性思维与西方人的直线式的理性思维。在西方,人们推崇理性主义,注重科学,重视分析,在思维方式上就呈现出理性思维。与中国人的委婉含蓄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直线式的特点。思维对语言带来的影响表现在汉语在词法、句法及篇章上注重意义表达,以意义表达的整体性为主;而英美民族的理性、个体性和抽象性使得英语在各个不同的语言层面以形态和形式结构为主。
五、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见,汉英语篇中的照应、替代、省略三种衔接手段及语篇的连贯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蕴含在这两个民族背后深刻的哲学渊源及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 M.A.K.,R.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得禄.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论语篇连贯的条件[J],外语研究,1992,(3).
[10]周永红.衔接与连贯——语篇分析之核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3).
[11]蒋丽.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差异对比及其成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2]孙纪燕.英汉语篇省略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
[13]王胜利.英汉语篇形连和意连的认知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长期以来,句子被认为是最大的语言单位。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语篇分析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从而把对语言的研究提高到篇章层面。这种变化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对语篇衔接进行对比研究,无疑对翻译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语篇衔接的基本理论
胡壮麟对语篇的定义是:“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在语篇分析领域,对衔接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衔接理论的创立为标志的。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语篇有一个谋篇机制,其作用就是把一组句子组成语篇,将上下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在Language,Context and Text中,他们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两种,把衔接的意义和范围扩大到了实现谋篇意义的结构之间的关系。依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语篇与小句或句子的关系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其篇幅可长可短,短者可以是一句话,长者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本书。只要段落中句子互相关联、表达意义完整,它们就可构成语篇。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在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语篇衔接的理论。张德禄先生则对语篇连贯的条件、衔接机制的范围及其与语篇连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加深了对语篇衔接的研究。
三、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1.指称照应
指称照应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英汉语的指称在基本特征上相同,在指称类型上和方式上基本相同,具体从人称指称、指示指称、比较指称、语篇指称、零指称等方面来比较英汉语之间的差异。(1)人称指示。汉语的人称指示“自己”,包括“我自己”、“你自己”等,可以单独用来照应衔接语篇,而英语的myself、yourself等反身代词却一般需与相应的人称代词连用,或只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这是英汉语在指称照应上的差别之一。(2)指示指称。指示指称指的是用指示代词(如this,that等)、指示副词(如here,there,now,then等)、冠词(如the)及相应的限定词(如these,those等)表示的照应关系。在指示照应中,所指对象是根据说话的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确定的。对于指示词所指的时空概念来讲,this、these、now和here指时空上较近的人或物,that、those、then和there指时空上较远的人或物,the是中性的。其中this,these,that,those既可以做中心词又可做限定词,而且它们有单复数之分,this,that是单数,these,those是复数。与英语相比,汉语语篇中的指示照应比较复杂。首先,就数量而言,汉语的指示代词比英语多,而且汉语指示代词的用法也比英语指示代词的用法复杂。如:夫环而改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例中的“然,是”在这里都是指示代词,“然”是“这样”的意思,“是”是“这,这样”的意思,它与现代文的“是”用法不一样。这里的“然,是”分别作状语和主语。
2.替代
替代就是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中所出现的词语。韩礼德将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三类。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汉语中没有与其完全对应的的词语,主要使用“的、者、同样(的)、一样(的)”等表示。在英语中,常用one,ones和the same作名词性替代词。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替代动词词组。汉语中则常用“干、来、弄、搞”等来替代。而英语中常用do,do so等替代词来替代动词词组。分句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汉语中使用“(不)这样,(不)这么,(不)是,不然,要不”等替代分句。英语中用so和not替代小句,分别表达肯定和否定意义。(1)名词性替代对比。汉语里常使用原词重复或用“的”、“者”、“这”、“之”等名词性替代词来替代上文已经出现的名词。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ones,the same。汉语里没有与英语中的“one”完全对应的词语。(2)动词性替代对比:汉语中的动词性替代多用“干、弄、来”等动词性替代词替代。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表达式。汉语中的动词性替代远没有英语中的动词性替代多,在古汉语中就更少了。英语中的动词性替代主要用替代词do及do在不同的语境下所发生的不同的形态变化。(3)小句性替代对比:汉语中常用“(不)这样,(不)这么,没有”或省略或原词重复等形式来进行小句性替代。从上面对汉英替代的比较情况来看,我们可知道,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替代形式,但替代现象在两种语言中有一定的差异。
3.省略
省略和替代一样,被韩礼德分成了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分句性省略。名词性省略指的是省略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词,或中心词的全部或部分修饰语。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都可划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的小句性省略三大类,但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不同,所以两种语言的省略现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因此,省略的时候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其次,汉语中常见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只要意思明确,就可以省略句子的主语。
四、英汉语篇衔接差异探因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构成思维方式的要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属于整体性、归纳型、螺旋式的感性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演绎型、直线式的理性思维。两种思维的差异,从根本上影响了两种语言的差异。首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分析性。中西方对自然的认识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差异性。中国历来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道家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的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点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性思维。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用分析性思维方式看待自然界时,就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其次,中国人思维的归纳型与西方人思维的演绎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从具体的事物、物象等出发,对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从顿悟中归纳出规律,侧重对立的统一和融合。因此中国人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从具体的现象、细节入手,重视经验总结,运用归纳的方法找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而西方人注重形式逻辑,在思维的时候往往由点到面,采用演绎法。最后,中国人的螺旋式的感性思维与西方人的直线式的理性思维。在西方,人们推崇理性主义,注重科学,重视分析,在思维方式上就呈现出理性思维。与中国人的委婉含蓄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直线式的特点。思维对语言带来的影响表现在汉语在词法、句法及篇章上注重意义表达,以意义表达的整体性为主;而英美民族的理性、个体性和抽象性使得英语在各个不同的语言层面以形态和形式结构为主。
五、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见,汉英语篇中的照应、替代、省略三种衔接手段及语篇的连贯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蕴含在这两个民族背后深刻的哲学渊源及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中,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 M.A.K.,R.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得禄.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论语篇连贯的条件[J],外语研究,1992,(3).
[10]周永红.衔接与连贯——语篇分析之核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3).
[11]蒋丽.英汉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差异对比及其成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2]孙纪燕.英汉语篇省略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
[13]王胜利.英汉语篇形连和意连的认知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