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89-01
音乐欣赏——虽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确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识,只能凭借音乐音响这个客体,在对它的欣赏中进行和实现的。因此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重要手段。可以说,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怎样正确定义音乐欣赏教学呢?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人文精神境界。
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想象丰富,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尤为喜爱音乐,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更为强烈。据有人调查,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最想做的事就是听音乐,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还有学生曾对我发表感慨:老师,没有音乐的生活就是没有生命。但令人忧心的是:他们所热衷的并不是由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教材音乐,虽然新教材中也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融入了少量优秀的通俗音乐,但对于以热衷流行音乐成为时尚、“追星”达到狂热程度的大多数高中学生们来说,却是“没意思”、“没兴趣”、“听不懂”。显然,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更不要说打动,感染他们的心了。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认为欣赏教学能否真正意义上成功,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为了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就需要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去认识,喜欢教材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以下便是我的三大更新体会: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 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 ;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 易理解《大地之歌》 ;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 容易接受。但對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 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 因此, 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 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 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 学。
二欣赏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和消失,没有时间的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存在,就没有音乐的展现,时间是音乐存在的方式,转迅即逝。因此,音乐的欣赏需要反复的进行,在反复倾听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掌握音乐的主题,认识主题的对比、发展与变化,,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欣赏教学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绪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可以用多种对比的欣赏教学方法,比如:
1.将不同情感的音乐进行对比。例如把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呈示部与展开部进行对比;再如把《江河水》——悲愤的,与《喜洋洋》——欢快的情感作比较等。在这种比较中,可以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
2.将同一乐曲的不同演奏形式进行比较。如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时,在听交响乐演奏的基础上,对比地欣赏用民族管弦乐演奏,再听理查德钢琴演奏的主题音乐;再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除欣赏二胡演奏外,还可以对比地听听管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等。
三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
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虽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确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识,只能凭借音乐音响这个客体,在对它的欣赏中进行和实现的。因此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重要手段。可以说,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怎样正确定义音乐欣赏教学呢?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人文精神境界。
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想象丰富,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尤为喜爱音乐,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更为强烈。据有人调查,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最想做的事就是听音乐,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还有学生曾对我发表感慨:老师,没有音乐的生活就是没有生命。但令人忧心的是:他们所热衷的并不是由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教材音乐,虽然新教材中也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融入了少量优秀的通俗音乐,但对于以热衷流行音乐成为时尚、“追星”达到狂热程度的大多数高中学生们来说,却是“没意思”、“没兴趣”、“听不懂”。显然,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更不要说打动,感染他们的心了。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认为欣赏教学能否真正意义上成功,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为了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就需要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去认识,喜欢教材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以下便是我的三大更新体会: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 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 ;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 易理解《大地之歌》 ;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更 容易接受。但對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 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 因此, 教师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 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 ,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 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 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 学。
二欣赏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和消失,没有时间的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存在,就没有音乐的展现,时间是音乐存在的方式,转迅即逝。因此,音乐的欣赏需要反复的进行,在反复倾听中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掌握音乐的主题,认识主题的对比、发展与变化,,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欣赏教学是使学生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绪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可以用多种对比的欣赏教学方法,比如:
1.将不同情感的音乐进行对比。例如把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呈示部与展开部进行对比;再如把《江河水》——悲愤的,与《喜洋洋》——欢快的情感作比较等。在这种比较中,可以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意义。
2.将同一乐曲的不同演奏形式进行比较。如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时,在听交响乐演奏的基础上,对比地欣赏用民族管弦乐演奏,再听理查德钢琴演奏的主题音乐;再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除欣赏二胡演奏外,还可以对比地听听管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等。
三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
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