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风景油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方面较为完整的绘画语言体系。从中世纪时期图像学的空间体系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形成的错觉空间体系,再到塞尚以后平面化的空间体系,每个时期的风景画对于空间的表现都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各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对空间进行分析。通过对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对比分析去探索风景油画中空间的表现,从而在个人绘画中得到运用。
关键词: 风景油画;空间;图像学;透视;平面化
1 引言
风景油画作为西方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对象的空间,即在二维平面上使观者获得一个三维甚至多维的立体与空间视觉效果,使深度空间作为一种传达意识的手段。如何在风景画油画中从二维的平面里制造不同的空间效果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面对风景油画中空间的研究,首先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空间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其次对具体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归纳总结;最后结合本人的创作对当代风景油画的空间进行探讨。
2 西方风景油画的历史与发展
在人们对大自然有了观察之后,便开始了对自然的描摹。早期的西方绘画中并没有风景油画这个独立门类,内容大多数都是宗教画或者肖像画,风景油画只是出现在一些人物画中被当做背景或者陪衬,例如庞贝古城堡画中的风景。直到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风景油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于欧洲画坛,并逐渐得到发展。(本人以研究风景画为主,其中也包括作为“背景”的风景,在此先做补充说明。)
3 不同时期空间概念的代表作品分析及归纳总结
3.1 图像化时期
这个时期以乔托的作品《逃往埃及》为例,通过分析作为“背景”的风景,阐述图像化时期的风景画空间。此幅作品是三角形构图组成的画面,作者采用了平视略带仰视的角度来表现。两做山丘和圣母分别与地面形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构图,利用三角形构图的重复感形成稳定的结构,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通过“重迭”,使他们三者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也使人清晰地分辨出各物体的空间关系。
位于画面前方的山丘完整的形状对位于画面后方的山丘进行重迭,与后面不完整的山丘形状造成视觉上的前后空间关系;位于两座山丘上的树木在空间关系上无论远近大小几乎一样,均被清楚的描绘出树干、树冠和树叶,并且没有和身边物体产生位置上的关系,说明了乔托的绘画仍旧保留了对中世纪图像学的运用。
中世纪的绘画体系在描摹对象时只抓住物象的基本外部轮廓和大体特征,画面只有长度和高度而没有往里面延伸的厚度,使绘画空间的表现形式处于二维的平面化空间。乔托描绘的画面利用重迭法表现空间,让画面单个物体有一定的空间纵深,在画面中形成凹凸感,从而产生一种二维半的空间。
3.2 错觉时期
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半期,西方绘画一直处在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空间深度表现的探索中,那个时期的物理学上已经发现了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法则。空间里的平行线如果不与视觉中的平面平行,他们必然会在极远处的某一点上聚合而产生灭点。在绘画中人们也开始運用焦点透视的空间概念来营造画面纵深感,绘画的空间构成方式产生了改变。
梅恩德特·霍贝玛是荷兰著名风景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密德哈尼斯大道》(又名《林间小道》)成功的运用了科学的透视法则,准确模拟了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画面下方描绘的道路和画面上方道路两旁纵向树木延伸到尽头,与地平线的延伸相交于灭点;画面中两排垂直的黄色树木参差错落,越靠前的越高大清晰、越往后的越矮小模糊,既十分对称的又富有变化,使画面产生无限的延伸感。康定斯基说过“任何形式的绘画在创作中都运用了点、线、面,通过单体与整体调合比较,理性地处理画面的空间效果”,该作品通过纵向线条、点状物体和快面的运用表现出空间的形态。
在现代影视图像的时代中,当下的教学仍有部分位于通过光学应用营造视觉错觉的体系中,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体系的应用,在某种层面上对思维的创造性影响较大,限制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反而减弱,我们可以提前设想一下后印象派的塞尚是如何打破这种空间的。
3.3 平面化时期
塞尚是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画面形体趋于几何化,试图用重新组合的形式让二维的画面呈现四维的空间感受;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水平面去。在他的作品《圣维克多山》中,作者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山体采用仰视的角度向上延伸,前方树丛是平视的角度、而中景掩映的房屋则利用俯视的角度向两侧展开,向三方延伸的力一方面构成画面的坚固的构成形式,另一方面利用时间的顺序引导观者从游移的视角对画面做以全方位的理解。
天空本应该是无穷深的东西,在他的画面中天与地面混合,形成“山海一色”的效果,使天变成一大面墙,造成远物极近的感觉。画面避免焦点透视,有意识地加大了山的高度,像一堵高大的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虽然它限制了画面的深度,但是却让山体离观者更近,从而产生远者若近的空间感,蓝紫色的山作为一种冷色,衬托了山体上的暖黄色,而暖色则表示凸面的高点,从而突出了山的结构和量感。
4.结语
纵观西方风景油画中空间表现方式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图像化时期、错觉时期和平面化时期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风景画中对于空间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甚至是多维的表述。伴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加深、社会意识的发展、思维的逐渐开阔,绘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方式将会越来越丰富,这也给以后的艺术家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 (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英国)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5] 何政广.塞尚[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6] 王文新.观念的艺术表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
[7] 夏理斌.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N].美术报,2015年,2015 年2月28日第009版.
[8] 战捷.浅析西方绘画传承和空间变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4月:188-190.
[9] 庄无忌.影响风景油画空间表现形式的内在因素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关键词: 风景油画;空间;图像学;透视;平面化
1 引言
风景油画作为西方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对象的空间,即在二维平面上使观者获得一个三维甚至多维的立体与空间视觉效果,使深度空间作为一种传达意识的手段。如何在风景画油画中从二维的平面里制造不同的空间效果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面对风景油画中空间的研究,首先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空间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其次对具体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归纳总结;最后结合本人的创作对当代风景油画的空间进行探讨。
2 西方风景油画的历史与发展
在人们对大自然有了观察之后,便开始了对自然的描摹。早期的西方绘画中并没有风景油画这个独立门类,内容大多数都是宗教画或者肖像画,风景油画只是出现在一些人物画中被当做背景或者陪衬,例如庞贝古城堡画中的风景。直到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风景油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于欧洲画坛,并逐渐得到发展。(本人以研究风景画为主,其中也包括作为“背景”的风景,在此先做补充说明。)
3 不同时期空间概念的代表作品分析及归纳总结
3.1 图像化时期
这个时期以乔托的作品《逃往埃及》为例,通过分析作为“背景”的风景,阐述图像化时期的风景画空间。此幅作品是三角形构图组成的画面,作者采用了平视略带仰视的角度来表现。两做山丘和圣母分别与地面形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构图,利用三角形构图的重复感形成稳定的结构,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通过“重迭”,使他们三者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也使人清晰地分辨出各物体的空间关系。
位于画面前方的山丘完整的形状对位于画面后方的山丘进行重迭,与后面不完整的山丘形状造成视觉上的前后空间关系;位于两座山丘上的树木在空间关系上无论远近大小几乎一样,均被清楚的描绘出树干、树冠和树叶,并且没有和身边物体产生位置上的关系,说明了乔托的绘画仍旧保留了对中世纪图像学的运用。
中世纪的绘画体系在描摹对象时只抓住物象的基本外部轮廓和大体特征,画面只有长度和高度而没有往里面延伸的厚度,使绘画空间的表现形式处于二维的平面化空间。乔托描绘的画面利用重迭法表现空间,让画面单个物体有一定的空间纵深,在画面中形成凹凸感,从而产生一种二维半的空间。
3.2 错觉时期
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半期,西方绘画一直处在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空间深度表现的探索中,那个时期的物理学上已经发现了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法则。空间里的平行线如果不与视觉中的平面平行,他们必然会在极远处的某一点上聚合而产生灭点。在绘画中人们也开始運用焦点透视的空间概念来营造画面纵深感,绘画的空间构成方式产生了改变。
梅恩德特·霍贝玛是荷兰著名风景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密德哈尼斯大道》(又名《林间小道》)成功的运用了科学的透视法则,准确模拟了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画面下方描绘的道路和画面上方道路两旁纵向树木延伸到尽头,与地平线的延伸相交于灭点;画面中两排垂直的黄色树木参差错落,越靠前的越高大清晰、越往后的越矮小模糊,既十分对称的又富有变化,使画面产生无限的延伸感。康定斯基说过“任何形式的绘画在创作中都运用了点、线、面,通过单体与整体调合比较,理性地处理画面的空间效果”,该作品通过纵向线条、点状物体和快面的运用表现出空间的形态。
在现代影视图像的时代中,当下的教学仍有部分位于通过光学应用营造视觉错觉的体系中,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体系的应用,在某种层面上对思维的创造性影响较大,限制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反而减弱,我们可以提前设想一下后印象派的塞尚是如何打破这种空间的。
3.3 平面化时期
塞尚是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画面形体趋于几何化,试图用重新组合的形式让二维的画面呈现四维的空间感受;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水平面去。在他的作品《圣维克多山》中,作者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山体采用仰视的角度向上延伸,前方树丛是平视的角度、而中景掩映的房屋则利用俯视的角度向两侧展开,向三方延伸的力一方面构成画面的坚固的构成形式,另一方面利用时间的顺序引导观者从游移的视角对画面做以全方位的理解。
天空本应该是无穷深的东西,在他的画面中天与地面混合,形成“山海一色”的效果,使天变成一大面墙,造成远物极近的感觉。画面避免焦点透视,有意识地加大了山的高度,像一堵高大的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虽然它限制了画面的深度,但是却让山体离观者更近,从而产生远者若近的空间感,蓝紫色的山作为一种冷色,衬托了山体上的暖黄色,而暖色则表示凸面的高点,从而突出了山的结构和量感。
4.结语
纵观西方风景油画中空间表现方式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图像化时期、错觉时期和平面化时期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风景画中对于空间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甚至是多维的表述。伴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加深、社会意识的发展、思维的逐渐开阔,绘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方式将会越来越丰富,这也给以后的艺术家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 (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英国)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5] 何政广.塞尚[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6] 王文新.观念的艺术表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
[7] 夏理斌.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N].美术报,2015年,2015 年2月28日第009版.
[8] 战捷.浅析西方绘画传承和空间变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4月:188-190.
[9] 庄无忌.影响风景油画空间表现形式的内在因素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