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所衍生出来的共性文化,反映特定时代的民族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认同价值、人文价值。乡土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认知水平低、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制约因素。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必须强化学校教育,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能力;面对这些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学校开发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校本课程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 校本课程;乡土文化;传承;发展
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所酿生的共性文化,反映特定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状况。在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正面临着被淡化的境遇。因此,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深远。
一、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
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在于其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价值
乡土文化以其自然淳美的文化姿态得以传承,是因为它凝聚了村民大众的文化认同,容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也是地域差异的文化标志,反映了游子魂归梦里的精神寄托。如此巨大的引力在于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性。对于乡村社会的村民来说,无论身处何地、何位,村民通过乡土文化的心性情结,使民族区域民众生成强大的凝聚力。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民间遗物等,成为当今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乡土文化。
2.人文价值
乡土文化是民族衍生、精神寄托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乡村社会人文精神进步的动因。一些非器物的民间故事、传统习俗等长期积淀,反映了民间的地域习俗、民族衍生的特征。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灵魂在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播、教育、感悟和认知,形成民族的大众的人文情怀;民族的情感、民族共同的审美标准,心灵托付及传统价值观等,都离不开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传承。如云南文山州丘北县的“花脸节”给丘北带来了无数的游客,通过文化旅游使世人感知乡土文化传承的伟大意义。
3.商业价值。乡土文化蕴含有无穷的文化生长空间与市场拓展空间。乡土文化衍生出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拓展了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是公共文化的有机体,是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开发如果没有乡土文化给养,没有地域特色、区域品牌、盲目开发就会没有内涵,而且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如何使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就要转化乡土文化,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生产力,开辟适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把乡土文化打造成 “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色”的文化胜地。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的文化、壮族的“敬老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 “花脸节”等都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助推器。
二、乡土文化传承的约束因素
乡土文化传承需要多方力量作支撑。当前存在一些旧思想、旧观念,阻碍着乡土文化传承的进程。
1.认知水平低:受城镇化及乡村旧思想观念的影响,民众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遭到社会旧有的落后观念、低俗的文化习俗的冲击,西方等外来多元文化的渗入,使乡村社会滋生出很多矛盾、危机和冲突,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有些乡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民众的价值观念落后,社会认知欠缺,使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在社会改良的进程中,被人为损坏、撕裂,导致彻底丧失文化个性,有的被彻底毁灭而断层消失。认知上的局限是乡土文化传承的第一障碍,要引起社会的反思与关注。
2.消费不足:社会消费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大众消费不足是抑制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乡土文化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主体部分,大众群体虽较庞大,因其收入低而消费力明显不足,文化需求与消费脱节将导致乡土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不活跃。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在没有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之前,消费市场的层次、规模自然受到限制。有些区域虽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市场机制,乡土文化消费市场也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3.资金短缺:由于社会结构形态的变迁,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向农村快速推进, 冲击着乡土文化,政府引导并实现文化的多元融合 及转化,亟须向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1]当前,国家的主要财力集中投入城市化基础建设中,资金向农村文化建设转移支持不足,而受自身财力的限制,农村与城市市场资源配置也不均衡,金融资本市场流通缺乏动力机制,有些农村民间遗存被摧毁,成为企业的厂房宿舍、生产基地或工业项目用地,仅存有的文化遗存在村民秘密保护下也为数极少。一些宗祠、古城遗建、名村古园等,虽然吸引着众多游人参观,但由于资金短缺,缺乏有效修复与保护,如从丘北县城到普者黑的公路就缺乏维修与保护,旅游地域不能扩展,乡土文化深层发掘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土文化的延伸和扩展。
4.人才缺乏:乡村人力资源转移,意味着承接乡土文化传承载体的缺失,造成乡土文化人才的流失。乡土文化为乡村经济提供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的输入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拉动力。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是社会变迀的必然趋势,乡村青壮年人力转移的直接后果,是乡土文化传承受到阻断,乡村文化缺失继承、缺乏人才支撑、缺乏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管理,最终将导致其断层或消失。劳动力结构转移己是必然趋势,即使社会约束力再大,劳动力市场成本再高,但农民进城所获得的劳务报酬依然高出农村收益,这是农村乡土文化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同时,物质待遇低、农村环境差等因素,也严重削弱了乡土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主动性。乡村人力资源的输出,乡土文化人才的短缺所产生的效应,将导致乡村文化载体最有价值的社会资本流失。
三、提升乡土文化传承水平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面对现如今乡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探究如何拓展西南地区乡村文化传承的疆域,解决西南地区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地方高级中学和高等院校开发校本课程,把西南地区乡村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把抽象的、不可言传的文化通过文字表述记录整理下来,形成一门门具体的校本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为学校教育进行文化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合法性,具体而言,地方学校可以发挥其教师教育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基于当地乡土村落的实际情况,整理、汇编、传承当地的乡土文化,并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开发适合当地文化传播的校本课程,通过蕴含乡土文化的课程,培养具有传播并继承乡土文化意识的毕业生。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传统角度而言就在于“它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2]其中,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虽然开发校本课程将可能面对众多的困难与挑战,特别是对于开发课程的教师而言,开发具有文化传承的课程,不仅考验教师的学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很多传统知识的取舍、甄别、鉴赏中,能否选择最适合知识作为课程的知识, 这里不仅是一个价值选择与定位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延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12).
[2] 冯翠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
关键词: 校本课程;乡土文化;传承;发展
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所酿生的共性文化,反映特定时代民族传统文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状况。在城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正面临着被淡化的境遇。因此,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深远。
一、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
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在于其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同价值
乡土文化以其自然淳美的文化姿态得以传承,是因为它凝聚了村民大众的文化认同,容易产生共鸣;同时给人以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也是地域差异的文化标志,反映了游子魂归梦里的精神寄托。如此巨大的引力在于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性。对于乡村社会的村民来说,无论身处何地、何位,村民通过乡土文化的心性情结,使民族区域民众生成强大的凝聚力。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民间遗物等,成为当今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乡土文化。
2.人文价值
乡土文化是民族衍生、精神寄托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乡村社会人文精神进步的动因。一些非器物的民间故事、传统习俗等长期积淀,反映了民间的地域习俗、民族衍生的特征。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灵魂在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播、教育、感悟和认知,形成民族的大众的人文情怀;民族的情感、民族共同的审美标准,心灵托付及传统价值观等,都离不开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传承。如云南文山州丘北县的“花脸节”给丘北带来了无数的游客,通过文化旅游使世人感知乡土文化传承的伟大意义。
3.商业价值。乡土文化蕴含有无穷的文化生长空间与市场拓展空间。乡土文化衍生出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拓展了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是公共文化的有机体,是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开发如果没有乡土文化给养,没有地域特色、区域品牌、盲目开发就会没有内涵,而且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如何使乡土文化传承的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就要转化乡土文化,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生产力,开辟适合乡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把乡土文化打造成 “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色”的文化胜地。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的文化、壮族的“敬老节”,苗族的“花山节”,彝族的“火把节” “花脸节”等都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己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助推器。
二、乡土文化传承的约束因素
乡土文化传承需要多方力量作支撑。当前存在一些旧思想、旧观念,阻碍着乡土文化传承的进程。
1.认知水平低:受城镇化及乡村旧思想观念的影响,民众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遭到社会旧有的落后观念、低俗的文化习俗的冲击,西方等外来多元文化的渗入,使乡村社会滋生出很多矛盾、危机和冲突,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有些乡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民众的价值观念落后,社会认知欠缺,使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在社会改良的进程中,被人为损坏、撕裂,导致彻底丧失文化个性,有的被彻底毁灭而断层消失。认知上的局限是乡土文化传承的第一障碍,要引起社会的反思与关注。
2.消费不足:社会消费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大众消费不足是抑制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乡土文化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主体部分,大众群体虽较庞大,因其收入低而消费力明显不足,文化需求与消费脱节将导致乡土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不活跃。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在没有形成产业化、市场化之前,消费市场的层次、规模自然受到限制。有些区域虽然文化资源十分丰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市场机制,乡土文化消费市场也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3.资金短缺:由于社会结构形态的变迁,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向农村快速推进, 冲击着乡土文化,政府引导并实现文化的多元融合 及转化,亟须向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较多的资金。[1]当前,国家的主要财力集中投入城市化基础建设中,资金向农村文化建设转移支持不足,而受自身财力的限制,农村与城市市场资源配置也不均衡,金融资本市场流通缺乏动力机制,有些农村民间遗存被摧毁,成为企业的厂房宿舍、生产基地或工业项目用地,仅存有的文化遗存在村民秘密保护下也为数极少。一些宗祠、古城遗建、名村古园等,虽然吸引着众多游人参观,但由于资金短缺,缺乏有效修复与保护,如从丘北县城到普者黑的公路就缺乏维修与保护,旅游地域不能扩展,乡土文化深层发掘不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土文化的延伸和扩展。
4.人才缺乏:乡村人力资源转移,意味着承接乡土文化传承载体的缺失,造成乡土文化人才的流失。乡土文化为乡村经济提供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的输入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拉动力。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是社会变迀的必然趋势,乡村青壮年人力转移的直接后果,是乡土文化传承受到阻断,乡村文化缺失继承、缺乏人才支撑、缺乏科技创新,缺乏有效管理,最终将导致其断层或消失。劳动力结构转移己是必然趋势,即使社会约束力再大,劳动力市场成本再高,但农民进城所获得的劳务报酬依然高出农村收益,这是农村乡土文化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同时,物质待遇低、农村环境差等因素,也严重削弱了乡土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主动性。乡村人力资源的输出,乡土文化人才的短缺所产生的效应,将导致乡村文化载体最有价值的社会资本流失。
三、提升乡土文化传承水平的思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面对现如今乡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探究如何拓展西南地区乡村文化传承的疆域,解决西南地区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地方高级中学和高等院校开发校本课程,把西南地区乡村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把抽象的、不可言传的文化通过文字表述记录整理下来,形成一门门具体的校本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为学校教育进行文化选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合法性,具体而言,地方学校可以发挥其教师教育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基于当地乡土村落的实际情况,整理、汇编、传承当地的乡土文化,并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开发适合当地文化传播的校本课程,通过蕴含乡土文化的课程,培养具有传播并继承乡土文化意识的毕业生。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传统角度而言就在于“它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2]其中,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虽然开发校本课程将可能面对众多的困难与挑战,特别是对于开发课程的教师而言,开发具有文化传承的课程,不仅考验教师的学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很多传统知识的取舍、甄别、鉴赏中,能否选择最适合知识作为课程的知识, 这里不仅是一个价值选择与定位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延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方长,李红琼.乡土文化传统的经济功能分析[J].求索,2005(12).
[2] 冯翠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