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应该明晰早读的重要意义,调控好早读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求实、引领、示范,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朗读者,然后成为一个思索者、探究者,使语文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象,在琅琅书声中,悄然生成朗读的“根”。
【关键词】 早读课 朗读 求实 引领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光。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早读时间称之为早读课,专门进行朗读训练。早读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个人都忘我地、非常投入地自己来读,把躺着的文字用声音立起来,负载着思想感情。
而长期以来学生对早读是持一种应付态度的,狭隘地认为,早读无非就是读课文、背段落等,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人在桌边,心在课外:经常有学生早读做作业,只看不读;只是齐读或刚开始大声,渐渐小声以至最后无声;即使书声琅琅,学生不一定在学语文,他们是在读,但没有重音,没有语调,没有快慢变化,没有抑扬顿挫,只是在念,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而经常发生背得滚瓜烂熟但错字却接二连三,语言的积累少得让人傻眼。
叶圣陶先生说过:“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态度的扭转需要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早读也可以很幸福,很有情趣!
一、和学生遨游于“悦读”,借由实战拉近距离
朗读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一味地强调重要性和使用强制性手段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必须参与进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背,并不是额外负担,结果是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对学生来说,早读课上总能看到捧着书本读得津津有味的教师,读书的热情自然大大提高。
学生读,教师读;要求学生读几遍,教师也读几遍;学生觉得难以背诵的课文,老师不妨来个示范,先背给他听。那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一看,老师都能背,我不背行吗?于是他读得更起劲了,想方设法要把课文背下来。当学生把一篇篇课文看做了一个个小小的语言文字聚宝盆,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中朗读课文时,背诵课文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了,而是在美的语言中徜徉,进行着积累、感悟和熏陶。
二、扬起奋进的风帆,把早读落实到位
教师应把早读课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尤为关键的是应该依托课本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老师或同学推荐的优秀散文、语文读本上的相关文章、文言语法的相关例句、同一作家的其他名篇名作、文学名著等,尽可入早读,逐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恰如其分的鼓励下,对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学生会有超常的发挥。唯有如此,早读才是一潭活水,早读也才会不断被注入活水。
早读课应该求实,努力做到五有:有安排(齐读、配乐读、竞赛读等),有任务(读课本,读文本,读美文,读名句等),有组织(课代表组织,教师巡查),有书声(要求做到书声琅琅)。
三、打铁尚须自身硬,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入情
我们常可看到忙碌的备课情景,却绝少见到拿着课本反复诵读的老师。教师自身对文本都未曾反复朗读,又怎会知晓文本的情感基调,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面对一天天的早读,教师更多的只是准时到岗而已,对学生朗读的内容、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最多也是为其正音而已,缺乏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缺乏目的性,这样的朗读只能事倍功半。
教师确实应加强自身的朗读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练就扎实过硬的朗读功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例如,多倾听高水平的朗读,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有感情的范读,注意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搭起桥梁让学生参悟文本,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同时,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发挥早读的积累功效,积极构筑有感情的朗读平台,不错失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好的教学环节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期望早读成为语文教研的热点和亮点,让学生把情感浸泡于所读文章之中,在美文“悦读”中读出感悟、问题、精彩,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尽快发现读的快乐,做到听说读写完美有机结合,使早读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于书声琅琅中,一脉相承华夏吟唱之根!
(责编 雷 艳)
【关键词】 早读课 朗读 求实 引领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光。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早读时间称之为早读课,专门进行朗读训练。早读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个人都忘我地、非常投入地自己来读,把躺着的文字用声音立起来,负载着思想感情。
而长期以来学生对早读是持一种应付态度的,狭隘地认为,早读无非就是读课文、背段落等,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人在桌边,心在课外:经常有学生早读做作业,只看不读;只是齐读或刚开始大声,渐渐小声以至最后无声;即使书声琅琅,学生不一定在学语文,他们是在读,但没有重音,没有语调,没有快慢变化,没有抑扬顿挫,只是在念,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而经常发生背得滚瓜烂熟但错字却接二连三,语言的积累少得让人傻眼。
叶圣陶先生说过:“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态度的扭转需要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早读也可以很幸福,很有情趣!
一、和学生遨游于“悦读”,借由实战拉近距离
朗读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一味地强调重要性和使用强制性手段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必须参与进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背,并不是额外负担,结果是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了。对学生来说,早读课上总能看到捧着书本读得津津有味的教师,读书的热情自然大大提高。
学生读,教师读;要求学生读几遍,教师也读几遍;学生觉得难以背诵的课文,老师不妨来个示范,先背给他听。那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一看,老师都能背,我不背行吗?于是他读得更起劲了,想方设法要把课文背下来。当学生把一篇篇课文看做了一个个小小的语言文字聚宝盆,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中朗读课文时,背诵课文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了,而是在美的语言中徜徉,进行着积累、感悟和熏陶。
二、扬起奋进的风帆,把早读落实到位
教师应把早读课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尤为关键的是应该依托课本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老师或同学推荐的优秀散文、语文读本上的相关文章、文言语法的相关例句、同一作家的其他名篇名作、文学名著等,尽可入早读,逐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恰如其分的鼓励下,对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学生会有超常的发挥。唯有如此,早读才是一潭活水,早读也才会不断被注入活水。
早读课应该求实,努力做到五有:有安排(齐读、配乐读、竞赛读等),有任务(读课本,读文本,读美文,读名句等),有组织(课代表组织,教师巡查),有书声(要求做到书声琅琅)。
三、打铁尚须自身硬,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入情
我们常可看到忙碌的备课情景,却绝少见到拿着课本反复诵读的老师。教师自身对文本都未曾反复朗读,又怎会知晓文本的情感基调,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面对一天天的早读,教师更多的只是准时到岗而已,对学生朗读的内容、语调、语气、节奏、轻重等多是放任自流,最多也是为其正音而已,缺乏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缺乏目的性,这样的朗读只能事倍功半。
教师确实应加强自身的朗读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练就扎实过硬的朗读功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例如,多倾听高水平的朗读,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有感情的范读,注意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搭起桥梁让学生参悟文本,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同时,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发挥早读的积累功效,积极构筑有感情的朗读平台,不错失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
好的教学环节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期望早读成为语文教研的热点和亮点,让学生把情感浸泡于所读文章之中,在美文“悦读”中读出感悟、问题、精彩,得到美的享受,获得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尽快发现读的快乐,做到听说读写完美有机结合,使早读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于书声琅琅中,一脉相承华夏吟唱之根!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