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则举大详举小淡妆浓抹成好文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l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写文章,必要围绕主题,针对材料合理取舍,当详则详、当略则略,文章才能张弛有度,恰到好处。教材里的课文文质兼美,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 题重者详 题轻者略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谓题重者,即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材料,须详写,从而重点突出文章主题;所谓题轻者,即是与中心思想有关但作用相对次之的材料,须略写,如此方能辅助完善文章主题。详写,要浓墨重彩、具体生动;略写,要淡笔勾勒、精炼概括。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木兰诗》:对她替父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繁忙准备、征途中思念亲人、胜利后家人团聚、恢复女儿装的欢愉,作者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而征战十二年,作者只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带而过。为何如此?每次作文前我们是不是都这样问自己:我们要写的文章主题是什么?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如果我们要表现木兰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替父从军、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而不是讴歌她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铁血英雄形象,我们就明白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笔墨了吧?
  再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如果我们是作者,看到这个题目后,该如何安排内容详略呢?我想,应该围绕“造台阶”详写,其余则可略写,因为详略由中心确定。题目为《台阶》,作者即对旧屋的台阶和新屋的台阶不惜笔墨重点描写,而对新屋的主体工程则惜墨如金,点到为止。从而,父亲为获得尊严造台阶的坚韧形象呼之欲出,文章以小见大,深刻体现了普通农民执着坚定实现理想、改变命运的鲜活主题。
  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详略者,要审题之轻重者为之。题理轻者宜略,重者宜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文章形式,无论安排什么样的文章结构,先明确所写文章的中心,再精挑细选材料,果断取舍,这才是处理详略的第一要务。
  启示二 过程详 枝节略
  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指出:“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个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尽至,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如何“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像浮雕一样“突出于石面”呢?叙述事件,总要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因为“高潮”部分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所以对于这个主体部分,我们一定要“烘染尽至”。论证道理,总要有摆出论点的引论部分,展开论证的本论部分,总结归纳的结论部分。因为“本论”部分最关键,所以我们是一定要“鞭辟入里”的。当然,对于其他枝节,也不可忽视,虽是略写,也要精笔勾勒,点中要害才行。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社戏》一课。开端为回乡消夏;发展为坐船看戏;高潮是偷蚕豆吃;结局是得到六一公公的夸奖。在这部富有浪漫理想色彩的小说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农民兄弟的纯真友情,对天真烂漫、自由美好童年的回忆,因此,在“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戏的过程中,最能凸显这一点的“戏后偷豆”就成了全文的高潮、就成了全文的“佳境”。对这一过程,文章详细描画,让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至于看戏波折、戏后余波等枝节,作者或轻松勾勒,或寥寥数语,不觉让我们通过生动的偷豆情节而向往江南水乡醇厚的风土人情。大家看,关注过程,特别是过程中的高潮详写,以及细枝末节的略写,主题是否变得更完整了呢?
  据说有一次,罗丹请学生欣赏自己刚刚完成的巴尔扎克雕像,学生们被老师的大作震撼了,其中一位学生指着雕像的手赞叹道:“您雕刻的这只手简直太传神了,跟真的一样!”罗丹听后,立即拿刀砍掉了这只“完美”的手。正在学生们瞠目结舌时,罗丹说:“你们千万记住,作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不可能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重要。”所以,过程必然要全力详写,但是详中也有略;枝节固然尽力略写,但是略中更要有精。切不可死搬教条,或是厚此薄彼,须有“整体意识”才能合理安排文章详略。
  启示三 点面结合 点详面略
  如果说过程要详写,详中有略,那么如何处理主体过程中的详写与略写呢?这就要用到一种常用的材料剪辑技法——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形象状态特征的细致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涉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使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表现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全面深入表达中心,充分抒发感情。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环境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段描写美妙生动,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层次分明,顺序恰当地展现了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令读者过目难忘。从主题来看,这段必须详写,但详写中,作者注意了“点面结合,点详面略”,所以才相得益彰,诗情画意。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做了“面”的概括描写。然后将特写镜头聚焦到“泥墙根一带”,从听觉、视觉、味觉等方面,分别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小昆虫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展开详细描写,写得有声有形、有色有味,从而由面到点,点面配合,渲染了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表达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无限眷恋。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对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场面描写: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段文字妙趣横生。场面喧闹活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对三味书屋的“有限乐趣”也忍俊不禁。从题目上看,这个活动场面描写必不可少,作者也极巧妙地运用了“点面结合,点详面略”的手段,才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作者写读书,先以四个“有念”整体概括场面“人声鼎沸”,然后由面及点,把镜头集中在先生身上,绘声绘色地描摹他的读书情态,从而使读者感同身受。
  可见,“点面结合,点详面略”要求我们既要精准地选好“点”,又要深入全面地概括“面”,可以“先点后面”,亦可以“先面后点”,还可以“点面穿插”,只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它们的映衬配合,就能朗月疏星,美不胜收。
  启示四 叙述描写详 抒情议论略
  在研究弄清“点面结合,点详面略”这一思路时,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表达方式在其中的详略分配问题。对于“点”,多是叙述和描写;对于“面”,常常要议论和抒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叙述描写详,抒情议论略。如果按照这个推论继续推演,又会怎样呢?
  比如叙述和描写需要同时运用,谁该详,谁又该略呢?抒情和议论同时需要运用,谁该详,谁又该略呢?叙述当中需要有倒叙和顺叙,期间还要有插叙,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详略呢?描写人物和描写景物并行,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详略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依然可以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中的星期天》一文中,莫泊桑为了展现人物性格,抓住四位作家在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详写哪一方面。中间适当运用叙述简略交代,帮助读者理清他们的顺序和各自关系。因为,记叙是基础,可略写;描写是生动展现,须详写。作者对四位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但也有详有略,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作者只是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时的语调仪态进行了细致描绘。描写在这里为展现人物形象可谓屡建奇功。为了更深入展现人物气质,以达到形神兼备的表达效果,作者对他们的口才,简练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抒情表达方式虽没有直接使用,但是作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却始终贯穿于描写议论的字里行间。在动作描写方面,作者也是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描写当然详细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被赋予了较多笔墨;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却只有一句。虽然都是描写,但也要服务于表达的需要,服务于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个最大的写作意图。可见,是叙述多些,还是描写浓些;是抒情少些,还是议论淡些,并无一定模式,完全取决于表达需要,服务于写作意图。
  再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一文,作者沈石溪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老斑羚为了种群延续甘愿粉身碎骨,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小斑羚的“飞渡”细节,而作者对悲壮场景的烘托、对捕猎和伤心崖等背景插叙、对猎人内心的抒情反思,都惜墨如金,精笔点画。有细腻的描写作为基础,有简洁的插叙作为补充,有精练的抒情作为升华,读者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可见,详略不是字数多些或少些,而是表达效果的侧重——详写的,应该是感人的细节;略写的,应该是浓缩的精华。
  总之,如果大家关注教材中每篇文章的详略处理,深思熟虑每篇文章的主旨效果,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勤于动笔实践,“得法”应指日可待,达到所谓“纯熟”之境界。每块砖石后的美玉,在你的手上,更在你的心里。
  心冻 王骏
  学生例文
  照顾好了星星,疲惫的夜枕着街道静静睡了。十二月挽着冬雪的手茫然地徘徊在霓虹闪烁的街头……
  路口的拐角处散落了一地水果,一个竹篮无奈地立在街口看着眼前的一切,自己头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不远处,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她努力地支撑着身体,手哆嗦着,口鼻处喷出细弱的白气。她呻吟着,想爬起来,可努力了几次都失败了……
  这里不算偏僻,时常有行人路过,可他们只远远地看一眼,或者装作没看见,然后匆匆走开。汽车、电动车都瞪大了眼睛,然后熟练地绕开。冷风企图清理地面上的一切,可无论如何也吹不走这个羸弱孤独的身影,她依然呻吟着……
  我刚走出小区大门,正好撞见这个雪地中的黑影,还听到微弱的呼救声。我心中一颤,连忙向她走去,可脑海里立刻迸出小品《扶不扶》的内容。
  我刚要伸手,那位老人说话了:“孩子……帮帮我……我不讹你,这儿有电话号码……”
  我蒙了,本能地从她僵硬冰凉的手里接过一张小卡片,赶紧借着路灯的灯光拨过去……
  她歪在地上,我站在雪里,雪花乱飞。大概五分钟光景,一辆白色轿车飞驰而来,伴着几声谢谢,老人被接走了。我的心却像还散落在雪地上被北风驱赶的水果,越来越忐忑不安:我要是不用自己的电话打就好了;我要是不说我的名字就好了;我要是不说出我的学校就好了;我要是录下她刚才的话就好了;我要是……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麻烦?当时我为什么要过来帮忙?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我扶不扶呢?我想,我一定还会伸出手。我看着呆立街角的监控摄像头,双手合十,虔诚地期望它能保佑我清白……
  老师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可此时我最想说,行动不如心冻。   夜,还在睡着,枕着白色的枕头。而我,正和十二月一起牵着冬雪的手,在坚硬的城市道路上前行……
  教师点评
  本文小作者以亲身经历,针对“扶不扶”这个社会道德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很轻松,甚至让我们唏嘘,但他再次真实深刻地向我们证明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朴素真理。作者先以诗意的笔调交代场景,再用白描展示路人表现,接下来打电话、老人被接走等情节都一笔带过,这才开始集中笔墨叙述自己做完好事后内心的矛盾和彷徨。为什么如此安排详略呢?因为本文的立意绝不是描写做一件好事那么简单,正像题目《心冻》暗示的那样:面对“扶不扶”是该“心动”然后行动呢?还是“心冻”保持冷漠?这一本来很简单的道德选择问题居然让我们很纠结,小作者正是用自己的内心独白生动表达了许多人的困惑,使主题入木三分。
  (毕春林)
  在逆境中成长 商莉妍
  古人说,自古英才多磨难。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并最终成才。
  孔子的高徒颜回,尽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他勤奋学习,刻苦努力,被后世尊称为“复圣”。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但他就是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巨著《红楼梦》。
  “音乐巨人”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在封建残余肆虐的日子里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名作——《第九交响曲》。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做实验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被打聋了。生活的艰苦、身体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电学家、发明家。
  我们已进入初中生活,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觉得学习很辛苦。可不经历挫折,又怎能坚定面对困难的信心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那些名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不正与他们在艰难困苦下磨砺意志分不开吗?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应该迎难而上,相信在经历风雨后,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最绚丽的彩虹。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小作者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接着在本论部分集中笔墨,先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举例论证,然后从关注名人转换到现在的中学生,运用引用论证和道理论证加以劝勉,达到深化主题之目的。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文章详略处理得当,主旨鲜明了,层次清晰了,思路就顺畅了,甚至语言也变得精练了。
  (毕春林)
  那个被风吹过的季节 张曦文
  我的父母不善言辞,不爱表露自己的情绪,生活也平平淡淡的,没有电影中的浪漫情节,没有想象中的烛光、红酒和玫瑰。可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平凡才有真爱。
  周末我们住在乡下的外婆家,早晨父亲要赶回去上班,晨跑回来的我正巧撞见了那一幕:行色匆匆的父亲边走边戴手表,完全不知道一只鞋的鞋带已经散开了,身后的母亲连忙叫住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纤细但不白皙的手指飞快又小心地系着鞋带,神情认真仔细。父亲低着头,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母亲慢慢站起身,一阵风吹过,吹乱了她的头发。四目相对,父亲伸出手,犹豫了一下,将她面前一缕夹杂着少许银丝的头发拢到耳后。太阳毫不吝惜地将晨光洒在这对羞涩如初恋的成年人身上,那一刻,我真感觉时光静止了。车来了,父亲上了车,回头冲母亲摆了摆手。母亲目送着他,直到汽车消失在远方……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大声喊出来;爱情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相爱的人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可以捕捉到更多幸福。
  在那个被风吹过的季节,在那个花季里,我领悟到平凡的幸福。
  教师点评
  最普通的生活细节,父母最平凡的故事,在小作者的特写镜头里放大,让每位读者心里都暖暖的、甜甜的,“真爱”的真谛油然而生。在“送别”这一寻常情景中,小作者集中笔墨着重写系鞋带这一过程,再辅以“父亲拢发”这一细节,最后简略议论和抒情升华主旨,就这样,生活中一个平凡却感人的瞬间便定格在每位读者心中。
  (毕春林)
  伤 丁健
  长白山下,鸭绿江旁,依山傍水的美丽小城临江就是我的家乡。可是,临江人的某些“习惯”,让这些“美丽”常常受伤!
  扔“文明”
  清晨,紫丁香面对着阳光,张扬着笑脸,吐露着芬芳。人行道上,惬意的临江人熙熙攘攘。三个初中生,说着、笑着、跑着、跳着……其中一个英俊的男孩,将手中白花花的雪糕包装纸随手一扬,那具“文明的尸体”就在晨风中飘舞着、翻滚着、坠落着,最后凄凉地横躺在喧嚣的马路上。
  操场上,时常翻滚的纸屑;市场上,遍地游走的包装袋;马路上,镶嵌着瓜子皮、花生皮。临江人扔下了“文明”满地伤。
  唉——如果临江人能不随地扔垃圾,这座城市就更美了。
  吐“文明”
  中午,柳树新芽吐绿,柔媚的枝条随风舞得正美。一个身着白色西装,腋下夹着褐色皮包,脚穿尖头黑皮鞋的男士出现在这片春光里。盎然春意总是把人打扮得很精神,可这位西装哥嗓子里好像卡了什么东西,他不得不噘起双唇,微伸着舌头,深吸着气,肩膀一提,再随着骤然猛咳一声。他的脸憋红了,太阳穴旁边的青筋也蹦起老高,气流和声波甚至把他稀疏的头发都震耸起来。如是三番折腾,他才把一口黏糊糊的东西艰难地从嗓子里咳出来。大概是为了泄愤,他运足气力狠命把这阻滞自己声道的分泌物吐在了无辜的柳树上。
  墙角边,未风干的痰迹;楼道里,已风干的痰迹;人行道上,大大小小的痰迹……临江人“痰”着“文明”很受伤。   唉,如果临江人能不随地吐痰,那这座城市就更美了。
  说“文明”
  夜晚,天上的星星稀疏地闪烁着,点缀着单调的黑夜。夜市上,各类大排档少有人光顾,仅有的几位顾客就像天空稀疏的星星,让整条小吃街显得更加空旷。只见一餐桌旁两个顾客正喝着酒、吃着烤串。酒到酣处,其中一位大概想要吟咏些什么抒发自己的情怀,于是张开泛着油光、酒气浓重的大嘴“唱”起来。首联大意是咒他祖孙八代,颔联大意是骂他爹娘儿女,颈联大意是诅咒人全家,尾联大意是走着瞧!对坐那位倒有涵养,同样红着小脸对仗工整地和他一首。滔滔不绝的脏话简直不堪入耳,但他俩却乐在其中。难道这就是临江人的娱乐方式?
  大街上,时常听到的高分贝脏话;市场里,传入耳朵的高频率脏话;甚至校园里也不时出现高密度脏话。临江人的脏话说得让人很心伤。
  唉——如果临江人能不随意说脏话,那这个城市就更美了。
  临江,唯独文明可以疗伤!
  教师点评
  “热爱家乡”这类主题作文很多同学都写过,可本文的小作者目光犀利,独辟蹊径,针砭时弊,鞭辟入里,更深刻地展现出他对家乡的真情。他以一天的见闻为序,选取家乡有代表性的地点、有代表性的人群、有代表性的不文明现象为“点”,或白描勾勒,或工笔细描,或夸张特写,每个画面都栩栩如生、绘声绘色,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家乡人的不文明表现既痛恨.又惋惜、既无奈又急切的感情。但是,“点”不过是特殊现象,为了深化主题,作者在每个画面的精心刻画后,立刻辅以三个类似“面”的印证,再加上一句含蓄深刻的抒情,一组掷地有声的镜头才算完成。点面结合、点详面略、点面穿插,使全文成为我们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
  (毕春林)
  邋遢大王 朱霏
  邋遢大王真邋遢,不信就请看看他:桌上废纸一堆、桌下书本一堆;头上杂草一堆、脚下灰尘一堆。他,就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邋遢大王。
  我班这位鼎鼎有名的同学获此“尊号”,还真有点儿历史。他桌下的八卦阵曾无数次绊倒同学,每次他都幸灾乐祸地上前搀扶,并煞有介事地说:“爱卿平身。”这时,同学往往会毫不客气地回敬:“邋遢大王,不敢劳您大驾。”他却得意洋洋地欣赏着那位同学的尴尬表情,甚至乐个不停。久而久之,“邋遢大王”这个“尊号”他就笑纳了。
  那天体育课上,“大王”一人待在教室,他要作甚?小李说:“莫非大王要将八卦阵正式改为七星阵?”同学们心中一颤,大家的好奇心被激起来了。
  一下课,同学们争抢着往教室跑,想看看“大王”发明了什么新阵法。
  推门一看:班里的地面如镜子一般明亮,玻璃如水般澄澈,当然,也不见了大王桌下的八卦阵。所有桌椅都被擦拭一新。窗台上的花草看来也刚刚沐浴过。难道是“大王”……
  “大王”近来真有些异常。剪了头发,洗干净了脸,穿着系着白色鞋带的鞋,换上整洁的衣服,废纸不乱扔了,书本也不乱放了,不知何时,“大王”已不邋遢。
  班主任踩着轻松的铃声来了,她一如既往地看了一下四周:“这是‘大王’的新阵法吗?让我猜猜,是不是叫干净阵法?”大王微微低着头,脸上浮现出两朵朝霞。“‘大王’还要布下一个‘保洁阵’才行呀。”班主任用幽默诙谐的话语给“大王”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课任老师以前见到“大王”不是一言不发,就是冷言冷语,可班主任不会这样。大王剪了指甲,班主任会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指甲一剪,美甲的效果就出来了。”“大王”第二天又剪了头发,班主任又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头发一剪,美发的效果就出来了。”“大王”再接再厉,第三天换上了自己洗的校服,班主任又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校服一洗,就有了‘欧巴’的风范。”班主任亲切、真诚、幽默的话语推动着大王一点一滴进步。一个全新的“大王”渐渐走进全校师生的视线。
  老师们点头笑了,这回说:“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教室一收拾,就是五星级酒店的效果。”同学们也笑了,笑声中传达着对“大王”发自内心的祝贺和感谢。“大王”也笑了,发际间滴落的汗珠让他的笑容晶莹纯洁。
  邋遢大王不邋遢,我们大家都爱他。
  教师点评
  本文题材是身边一位同学从邋遢到不邋遢,从大家不喜欢到大家都爱他的故事,经过小作者的加工后,人物变得质朴可爱,情节变得曲折生动,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也亲切鲜活起来。小作者巧用插叙,追忆邋遢大王的表现及绰号的由来。更善用顺叙,表现聪明的老师不断表扬给邋遢大王带来的转变。在插叙和顺叙间,顺叙详写,因为它最能表现人物的智慧和个性;插叙略写,因为它最能使情节完整、人物丰满。两者相得益彰,水到渠成。至于叙述时需要描写,文章不吝惜笔墨,而叙述后议论抒情,小作者也无半点铺张笔墨。张弛有度,详略分明,正所谓: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毕春林)
其他文献
题目  大千世界,总有一些事物出乎我们的意料,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一枝风雪后绽放的蓓蕾,一份情谊厚重的生日礼物,一句拨云见日的点拨话语……让我们兴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请以“惊喜”为话题,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不得超出话题范围,不得少于600字。  原文  花种的生命力  不知何时,原本对花草不感兴趣的我,受到大姨的影响渐渐爱上了花卉。  
临终致谢信原文【摘录】  以下的答谢由敝人亲笔书写,仅仅是让我亲爱的妻子尹群代读,倒不是敝人到死还要强,而是因为我深深感到,我自发病到现在两年来,无数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关怀、关爱,让我无以为报,既然还有一点时间,不妨我自己写一个答谢词。  病后我严肃地对家人说,以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要夸说我的什么学术成就,因为仅在南大范围内,比起我的好友孙江、张凤阳等诸公的成就,我简直是不值一文。如果一定要比
生命如一枝青藤,在风雨中悄然抽芽、攀援、上升。  弹指间,岁月潺潺流逝。静夜思,多少霜雪风华,寒来暑往,踽踽风雨,只有屋檐上的风铃还在声声丁冬,倾诉着无尽的沧桑。  记忆里有悲伤的诗行,楼台更星月,无言对长空。  蹚过这缕生命的细沙,不知明日能留下多少足迹。梦中的雄鹰已翱翔而去,换成屋檐下的紫燕低旋。成否?败否?全在默然的含黛群山中。  轻捻细沙,多年的寒窗,已洗尽浮躁与铅华。  明镜里,须发渐长
忘烦,是一种智慧   有人说过:“只要是人,谁也无法了无烦扰,平静无事地过完一生。”   的确如此。   年少的时候,我们为学业烦恼;长大了之后,我们为生计忧愁;等余生过半,我们又为子女担忧……总之,是操不完的心、渡不完的愁,就像李白诗中所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但你知道吗?人生中有99%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因为放不下心中执念,所以越来越痛苦;因为忘不掉内心欲望,所以越来越纠结。
每次跟几个朋友去吃饭,如果是AA制,总会有人问我:“永野,每个人平摊多少钱?”此时我都会一阵心虚。朋友这样问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是数学老师,心算肯定很厉害。其实我一点儿也不擅长心算……更确切地说,我本来就不太会算术。   虽然听起来很像在找借口,不过数学能力其实并不等于计算能力。在我知道的极为优秀的数学家或科学家当中,也有不擅长计算的人。对数学老师来说,计算能力并不是必备的能力,因为现在随便在哪
自从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以来,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已经有半个世纪。月亮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如有机会,大家都想上去看一看。那么怎么上去呢?有个人脑洞大开:骑自行车上月球要多久呢?这种出行方式节能又环保!   这个说法令人疑惑,上天是飞机才能干的事情,自行车没有路怎么能上天呢?这个人就说了,我们可以用特殊材料制造一种线将地球和月亮连接起来,这种线足够牢固和持久,可以作为“自行车道”。
3月16日,在由中国家庭报社等主办的第二届“315 E”云打假健康科普晚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等十余名权威专家打假健康谣言。  谣言一:女人来月经,是身体在排毒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  师谭先杰:月经不是排毒,过多、过少都不好月经不是排毒, 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是女性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标志。  月经血成分除了血液外,主要是子
2014年9月,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询问张首晟对自己获得当年诺奖的前景有何看法,他在回复中简单而平和地说:“如果是那样,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采访。”   此时正临近诺贝尔奖宣布的日子,张首晟被视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大热门。张首晟在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就是获得诺奖这个愿望。尽管张首晟在2014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但有人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个时间问题。对此,他回答说,“我认为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
臘月二十七这天,林木决定放弃春节回老家打竹鼠吃。   前一晚,一则“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来自野生动物”的信息,多次在他手机屏幕弹窗出现。做出以上论断的,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钟南山在接受央视连线时说,此次肺炎疫情的病原很大可能来自野生动物,“比如竹鼠”。   一些人很自然地回想起17年前的SARS,同样因野生动物引发。   17年来,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
我的第一个记忆,是对母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疑惑。当时我还不能站、不会走路,应该还不到一岁,只记得妈妈抱着我在路上遇到两位邻居,三个女人站在树下东家长西家短地聊个没完没了。由于抱我太久有点累,母亲让我站在地上,双手抱着她的大腿。大热天,她的大腿很凉,摸起来感觉很舒服。于是我的右手便顺着她的大腿往上伸去,母亲边聊天边用手把我的小手往下推。我不依,又用左手顺着她的大腿往上伸,母亲再一次用手把我的小手往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