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作用统一起来,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农村中学美术欣赏课变成了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在让学生观看美术作品时的同时,往往是不断的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作品的表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大量分析,让学生听和记。然而学生只是接受老师的不断灌输,学生没有真正的从内心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与这种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学会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农村中学美术欣赏课要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来内化学生的审美结构。
一、启发激趣、目标明确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前瞻、铺垫等工作。教师可以预先将欣赏内容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并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收集与欣赏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有准备性的欣赏美术作品。同时教师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美术作品的资料,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探索美术教材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如:我在上八年级美术下册(人教版)欣赏课时,我设计了“我了解的兵马俑(雕塑作品欣赏引导)”,“苏杭古韵(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引导)”“文艺复兴的达芬奇(文艺复兴美术欣赏引导)”“我的家规划图(现代建筑、环境艺术欣赏引导)”等,这些题目比课本里的中国古代雕塑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等有趣多了。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探索身边的知识中兴奋,由此引入雕塑、山水画、文艺复兴、环境艺术、现代建筑艺术等的欣赏。这样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简单的强调课程内容,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只能去翻书,不能去观察和开动脑筋,也无法开启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二、开拓思路、自主创新
美术在特性上是自由的,人的很多愿望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实现,却能在美术创作中的虚幻画面得以体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有了很大的艺术创作自由。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其实就是在与艺术家对话。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艺术家心灵的自由与灵动。
不同学生的艺术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模式去做,会压抑很多学生的艺术感受与创作的欲望,这就有违背教学大纲的要求。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当面对美术作品,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突破平时的思维瓶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如我在教学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幅名家作品,让学生自己观看后发表各自的见解,让学生通过《溪山行旅图》的全景式构图使学生为祖国北方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山川景物面貌而自豪。而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描绘了恬淡自然、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景色,体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趣。
三、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激发学生想象动力
笔者认为,本着“实践中去了解”的教育原则可以尝试一个以文化认识为本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本地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熟悉的人文美术资源,增加学生对本地美术文化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自豪感,激发起对学习美术创造的动力,例如利用家乡的田园风光、少数民族工艺品、古镇等等乡土美术资源,把这些资源引用到教学中来,学生对学习既感到亲切又感到熟悉,不但能够增加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对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乡土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如少数民族的服装实用又美观,古镇砖石墙上的浮雕窗饰,美观又丰富,它们都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视觉图像,有的是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认识我们祖先的智慧才能,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能够拓展他们再创造思维,感受古老的民间文化,然后根据生活启示发挥想象进行视觉再现。
欣赏活动其实可以跳出一特定创作课的局限,作更广泛和跨界的学习。即使是某一节课的全部时间都用于欣赏活动,找一个较大的主题,比如一个时代、一个派别、一位艺术家或一类媒介,介绍这些作品的特色和风格。另外,还可以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美感的现象,找一些事物,从中发现他们的视觉元素或组织原理,这种独立欣赏课是以欣赏为重心,而制作活动确实能辅助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对创造力的培养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校要重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要把美术欣赏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美术作品,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美术作品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色调对比大的现代美术作品之美。
《美术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与这种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学会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农村中学美术欣赏课要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来内化学生的审美结构。
一、启发激趣、目标明确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前瞻、铺垫等工作。教师可以预先将欣赏内容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并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收集与欣赏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有准备性的欣赏美术作品。同时教师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美术作品的资料,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探索美术教材与课题之间的关系。如:我在上八年级美术下册(人教版)欣赏课时,我设计了“我了解的兵马俑(雕塑作品欣赏引导)”,“苏杭古韵(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引导)”“文艺复兴的达芬奇(文艺复兴美术欣赏引导)”“我的家规划图(现代建筑、环境艺术欣赏引导)”等,这些题目比课本里的中国古代雕塑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等有趣多了。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探索身边的知识中兴奋,由此引入雕塑、山水画、文艺复兴、环境艺术、现代建筑艺术等的欣赏。这样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简单的强调课程内容,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只能去翻书,不能去观察和开动脑筋,也无法开启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二、开拓思路、自主创新
美术在特性上是自由的,人的很多愿望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实现,却能在美术创作中的虚幻画面得以体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有了很大的艺术创作自由。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其实就是在与艺术家对话。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心去感悟艺术家心灵的自由与灵动。
不同学生的艺术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模式去做,会压抑很多学生的艺术感受与创作的欲望,这就有违背教学大纲的要求。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当面对美术作品,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突破平时的思维瓶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如我在教学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与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幅名家作品,让学生自己观看后发表各自的见解,让学生通过《溪山行旅图》的全景式构图使学生为祖国北方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山川景物面貌而自豪。而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描绘了恬淡自然、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景色,体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趣。
三、利用乡土美术资源激发学生想象动力
笔者认为,本着“实践中去了解”的教育原则可以尝试一个以文化认识为本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本地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熟悉的人文美术资源,增加学生对本地美术文化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自豪感,激发起对学习美术创造的动力,例如利用家乡的田园风光、少数民族工艺品、古镇等等乡土美术资源,把这些资源引用到教学中来,学生对学习既感到亲切又感到熟悉,不但能够增加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对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乡土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如少数民族的服装实用又美观,古镇砖石墙上的浮雕窗饰,美观又丰富,它们都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视觉图像,有的是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认识我们祖先的智慧才能,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能够拓展他们再创造思维,感受古老的民间文化,然后根据生活启示发挥想象进行视觉再现。
欣赏活动其实可以跳出一特定创作课的局限,作更广泛和跨界的学习。即使是某一节课的全部时间都用于欣赏活动,找一个较大的主题,比如一个时代、一个派别、一位艺术家或一类媒介,介绍这些作品的特色和风格。另外,还可以针对生活环境中的美感的现象,找一些事物,从中发现他们的视觉元素或组织原理,这种独立欣赏课是以欣赏为重心,而制作活动确实能辅助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对创造力的培养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校要重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要把美术欣赏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美术作品,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美术作品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色调对比大的现代美术作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