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写作能力是伴随着学生一生发展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尤为重视写作的指导策略,促使学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在此,本文从“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写作”“重视对于作文的修改”这三方面出发,对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希望能够切实优化写作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打好发展基础。
关键词: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修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73
对中职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而写作能力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切实给予学生良好的、有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来不断地优化语文写作教学。
一、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等,从而来提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不能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需要切实将两者相结合,在阅读中渗透阅读,在写作中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况且,从语文教学课时来看,写作课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而阅读课时占据了大头,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从而拓展写作教学,将写作融入到语文阅读中。
例如,在教学课内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出发,去深入地分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锻炼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之后教师再从整体上为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果查漏补缺。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化用。在结构安排方面,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学习到不同的方法,如从记叙文中学习到倒叙、顺叙、插叙等,从说明文从学习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或者总分式、总分总式等。这些知识的积累都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及时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及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写作知识进行运用,加强巩固。此外,除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阅读面、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还要引导中职学生积极进行开展课外阅读。
二、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仅仅靠阅读、背诵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在考试过程中,出题者不会出一篇和学生背诵的一模一样的文章,因此学生只有学会自己勤于思考、观察,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文章。况且写作应该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让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学生去抄袭。为此,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写作教学的源泉,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更深的感悟,能够积累到丰富的素材。
例如,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物,将自己所看到的人和事用作写作材料,在作文中加以情感性的体现。其实,写作并不深奥,学生只要不断在作文中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润色,就可以完成一篇好的作文。而学生怎么才有想写的东西呢?那就是对于生活不断地观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想,并且及时将自己的写作灵感抓住。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写作练习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去为学生设计写作练习题,促使学生认识到写作和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联系。
三、重视对于作文的修改,不断完善作文
学生每写一篇习作,都应该有相应的收获与体验。而这种收获和体验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修改获得的。为了达到最佳的写作效果,学生需要对于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的修改,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一气呵成、不加修改地完成一篇作文,为了促使作文变得尽善尽美,总是要对作文进行修改的。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修改,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例如,在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自己去审视自己的文章,发现文章中的各方面问题,然后加以修改。之后,在学生将作文交上来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作文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去进行修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范文,让学生有修改的范例,知道自己的作文和范文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提高修改的效率。这样通过修改,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变得更为完美。
总而言之,语文写作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写作教学应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语文写作水平得以稳步提高,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发地去练习写作。
参考文献
[1]戴铭.中职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方法研究[J].才智,2017(30):143.
[2]周秀英.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与发展[J].就业与保障,2017(15):31-32.
关键词: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修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73
对中职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而写作能力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切实给予学生良好的、有效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来不断地优化语文写作教学。
一、加强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等,从而来提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不能将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开来,需要切实将两者相结合,在阅读中渗透阅读,在写作中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况且,从语文教学课时来看,写作课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而阅读课时占据了大头,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从而拓展写作教学,将写作融入到语文阅读中。
例如,在教学课内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出发,去深入地分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锻炼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之后教师再从整体上为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果查漏补缺。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化用。在结构安排方面,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学习到不同的方法,如从记叙文中学习到倒叙、顺叙、插叙等,从说明文从学习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或者总分式、总分总式等。这些知识的积累都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及时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及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写作知识进行运用,加强巩固。此外,除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阅读面、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还要引导中职学生积极进行开展课外阅读。
二、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写作,表达真情实感
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仅仅靠阅读、背诵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在考试过程中,出题者不会出一篇和学生背诵的一模一样的文章,因此学生只有学会自己勤于思考、观察,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文章。况且写作应该是有感而发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让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学生去抄袭。为此,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写作教学的源泉,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更深的感悟,能够积累到丰富的素材。
例如,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物,将自己所看到的人和事用作写作材料,在作文中加以情感性的体现。其实,写作并不深奥,学生只要不断在作文中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润色,就可以完成一篇好的作文。而学生怎么才有想写的东西呢?那就是对于生活不断地观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想,并且及时将自己的写作灵感抓住。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写作练习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去为学生设计写作练习题,促使学生认识到写作和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联系。
三、重视对于作文的修改,不断完善作文
学生每写一篇习作,都应该有相应的收获与体验。而这种收获和体验在很多时候是通过修改获得的。为了达到最佳的写作效果,学生需要对于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的修改,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一气呵成、不加修改地完成一篇作文,为了促使作文变得尽善尽美,总是要对作文进行修改的。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修改,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例如,在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自己去审视自己的文章,发现文章中的各方面问题,然后加以修改。之后,在学生将作文交上来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作文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去进行修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范文,让学生有修改的范例,知道自己的作文和范文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提高修改的效率。这样通过修改,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变得更为完美。
总而言之,语文写作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考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写作教学应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得到师生的广泛重视。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语文写作水平得以稳步提高,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发地去练习写作。
参考文献
[1]戴铭.中职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方法研究[J].才智,2017(30):143.
[2]周秀英.试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与发展[J].就业与保障,2017(1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