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评价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评价的有效性。笔者所在学校于2018年9月开始实践大数据背景下活动课程的评价,经过两年来的实践研究,提出了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即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探索增值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将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情况量化“积分”,设计与学生素养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成长章”,“积分”与“成长章”的关联评价,以评价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获得成长。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数据驱动评价 实践行动 学生持续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评价引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评价应注重发展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为目标[2]。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3],采用数据驱动精准评价,对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在理念上、方式上回归育人目标、回归生命本质。
一、数据驱动评价的内涵
1.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
具有代表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人类学教育思潮,推动了教育评价的变革,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评价,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功能,把关注人的价值成长作为评价的核心,其评价观为发展性评价[4]。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5]其中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及努力程度,增值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思想紧密契合。
数据驱动评价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理论基础,探索增值评价,大数据视域下全面全程跟综学生学习实践过程,强调多元评价与个性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发挥评价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学生自我持續发展。
2.数据驱动评价的特征
一是评价内容数据化。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呈现活动过程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实践活动中发展状况的关键信息,对其进行个性化评价与指导。学生从数据化评价中清晰了解自己活动实践过程的具体表现,获得自我认同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给学生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其不断成长。
二是评价方式过程化。捕捉真实活动情境中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利用线上空间进行活动过程信息的分享交流,互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采用线上评价工具,跟综每一个活动过程细节,关注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每一处细微发展,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构建线上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持续学习实践的热情。
二、数据驱动评价的建构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6],评价观念应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转到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让评价回归教育、回归学生,让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及增值评价导向,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于2018年9月开始实践大数据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以学生评价切入,建构了“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实施路径图(如图1)。
下面从模型建构、实践策略、效果反思三个方面,阐述数据驱动评价的具体实现。
1.数据驱动评价的模型建构
(1)建构数据评价线上空间
依托校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创建活动课程“线上空间”,开通学生个人账号,设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模块,在线下为每位学生建立活动争章手册的基础上,开辟线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进行线下实践、线上指导评价。
(2)建构数据评价量化指标
活动前,教师根据学习活动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在活动过程评价中不断调整改进。如各学科知识点在主题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统计、学生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时的发言次数、学生主题活动作品的设计等;从学生学习习惯等入手,设定质性评价指标,如在师生互动中提出自己实践探究的困惑、主动去完成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有效地利用各种活动资源等。制定与活动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跟综评价学生活动过程表现,线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实践思路更清晰,根据自身的基础进行深度的探究,有效掌控自己的学习实践过程。
(3)建构数据评价操作方式
利用线上评价工具,设计线上多元交互评价。
第一,线上自我反思评价。围绕活动评价指标进行网络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实践与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收获,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交互等进行自我衡量。
第二,线上空间同伴互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实践交流,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点评,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生会对自己进行一次对比式的反思与改进。
第三,线上教师互动理评。教师归纳学生点评区发表的感受、建议,结合活动内容进行二次梳理,对学生提出的疑惑给予及时的互动与引导帮助,理评学生整个活动实践过程的表现与收获。
2.数据驱动评价的实施策略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利用线上评价工具,将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情况进行大数据的“量化”,获得相应积分增值,设计与学生素养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成长章”,经过一个阶段或一个完整的活动周期,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统计分析,生成学生个性成长的评价结果,结合线下丰富的展示交流等活动分享,将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下文阐述“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具体操作策略。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动态开发学生活动评价“成长章”
跨学科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个主题的实践过程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应用。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动态开发相应成长章。如开展“我有一双小巧手”活动中,设计纸艺章、泥塑章、变废为宝章等,还有一些通用奖章,可以用于每个主题实践活动评价,如设计章、主题创作章、解决问题章等。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细化为一枚枚成长章,设计相应的“基础章”“岗位章”“专题章”等,每一枚成长章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通过印发宣传册、主题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成长章的争章过程与价值体现,让争章融入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过程。
(2)通过评价平台大数据分析,设置“积分”与“成长章”评价规则
评价的突破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量化过程数据的处理,通过评价平台大数据分析,设置“积分”与“成长章”关联评价规则。在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立“积分中心”,每个活动设置积分获得星级,同一活动可以关联一至多个“成长章”,不同活动可以关联同一个“成长章”。如“科学抗疫之设计篇”与“病毒来袭 智能应战”主题活动,同时关联“设计章”,学生在两个活动中所获得积分进行累加增值换章。争章功能作为积分功能的进阶,采用预设争章获取规则,学生自评活动获得星级,并互评认定,教师点理评价,系统自动换算触发,点亮“成长章”的无感化获取。
学校“成长章”负责教师进行规则制定与维护,指导教师设置活动关联的“成长章”,班主任查询班级学生“成长章”获得情况,结合观察、交流、描述等质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方面的成长。
(3)借助线上时空无限性优势,开展跨学科活动发布与协作指导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参与实践,线上实践活动实现跨学科、跨班级、跨年段开展。
活动分类发布,多学科教师协作指导,采用角色管理、综合评价方式,让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得活动资源,实践探究中得到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每个活动发布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根据教师申报的活动主题内容,确定发布专题模块,专题模块适时建立与调整。如抗疫新冠病毒延长假期期间,建立“科学抗疫”专题模块,将科学抗疫系列主题上传至该活动模块下开展活动实践。活动发布时可设置活动实践起止时间、评价时间和评价方式,选择参与活动的学生,定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提供活动资源,提出活动要求,及学生活动心得、活动作品上传等活动任务。活动发布后,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适时进行活动过程跟综,关注学生活动过程表现,活动实践全过程,学生享有活动阶段目标具体的指引和体验收获的认可,促进学生持续深入学习实践。
3.数据驱动评价的实践效果
数据驱动评价采用线上活动发布、线下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活动跟综的指导方式,以“成长章”数据化全程体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
以“我有一双小巧手”为例,分析“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实践效果。
一是关注过程评价,有效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同年段的活动指导教师设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小贺卡”“设计创意垃圾桶”“改进教室清扫工具”等,并在“我有一双小巧手”活动专题模块下创建活动二级主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人表现与收获纵向对比,按主题活动目标分阶段跟综指导与评价。
二是实现清晰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持续成长。各活动指导教师根据量化指标确定活动关联的“成长章”,设置获得成长章需要的“积分”,利用线上评价工具进行设置统计。线上评价工具以班级为单位,自动生成每位学生在“我有一双小巧手”活动实践过程中的评价数据,以“成长章”呈现评价结果,蕴含不同价值意义的“成长章”凝聚着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学习表现与能力提升。
总之,“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实施需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以增值评价为导向,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探索数据化整体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态变化及在活动中取得进步的程度,将“积分增值”与“持续成长”相融合,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2017-09-25.
[2] 张凡迪,范立国,金红希.心理学理论对现代教学评价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02(03):66-68.
[4] 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09):15-17.
[5] 陈如平.以增值评价探索为突破口推进学校改革[J].中小学管理,2020(08):1.
[6] 宋时春,田慧生.问题解决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7):23-28.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数据驱动评价 实践行动 学生持续发展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评价引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评价应注重发展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为目标[2]。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3],采用数据驱动精准评价,对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在理念上、方式上回归育人目标、回归生命本质。
一、数据驱动评价的内涵
1.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
具有代表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人类学教育思潮,推动了教育评价的变革,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评价,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功能,把关注人的价值成长作为评价的核心,其评价观为发展性评价[4]。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5]其中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及努力程度,增值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思想紧密契合。
数据驱动评价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理论基础,探索增值评价,大数据视域下全面全程跟综学生学习实践过程,强调多元评价与个性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发挥评价价值导向功能,激励学生自我持續发展。
2.数据驱动评价的特征
一是评价内容数据化。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呈现活动过程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实践活动中发展状况的关键信息,对其进行个性化评价与指导。学生从数据化评价中清晰了解自己活动实践过程的具体表现,获得自我认同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给学生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促进其不断成长。
二是评价方式过程化。捕捉真实活动情境中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利用线上空间进行活动过程信息的分享交流,互动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采用线上评价工具,跟综每一个活动过程细节,关注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每一处细微发展,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构建线上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持续学习实践的热情。
二、数据驱动评价的建构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6],评价观念应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转到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导向作用,让评价回归教育、回归学生,让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及增值评价导向,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于2018年9月开始实践大数据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以学生评价切入,建构了“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实施路径图(如图1)。
下面从模型建构、实践策略、效果反思三个方面,阐述数据驱动评价的具体实现。
1.数据驱动评价的模型建构
(1)建构数据评价线上空间
依托校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创建活动课程“线上空间”,开通学生个人账号,设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模块,在线下为每位学生建立活动争章手册的基础上,开辟线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空间,进行线下实践、线上指导评价。
(2)建构数据评价量化指标
活动前,教师根据学习活动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并在活动过程评价中不断调整改进。如各学科知识点在主题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统计、学生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时的发言次数、学生主题活动作品的设计等;从学生学习习惯等入手,设定质性评价指标,如在师生互动中提出自己实践探究的困惑、主动去完成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有效地利用各种活动资源等。制定与活动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跟综评价学生活动过程表现,线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实践思路更清晰,根据自身的基础进行深度的探究,有效掌控自己的学习实践过程。
(3)建构数据评价操作方式
利用线上评价工具,设计线上多元交互评价。
第一,线上自我反思评价。围绕活动评价指标进行网络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实践与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收获,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交互等进行自我衡量。
第二,线上空间同伴互评。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实践交流,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点评,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生会对自己进行一次对比式的反思与改进。
第三,线上教师互动理评。教师归纳学生点评区发表的感受、建议,结合活动内容进行二次梳理,对学生提出的疑惑给予及时的互动与引导帮助,理评学生整个活动实践过程的表现与收获。
2.数据驱动评价的实施策略
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利用线上评价工具,将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情况进行大数据的“量化”,获得相应积分增值,设计与学生素养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成长章”,经过一个阶段或一个完整的活动周期,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统计分析,生成学生个性成长的评价结果,结合线下丰富的展示交流等活动分享,将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下文阐述“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具体操作策略。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动态开发学生活动评价“成长章”
跨学科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个主题的实践过程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应用。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动态开发相应成长章。如开展“我有一双小巧手”活动中,设计纸艺章、泥塑章、变废为宝章等,还有一些通用奖章,可以用于每个主题实践活动评价,如设计章、主题创作章、解决问题章等。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细化为一枚枚成长章,设计相应的“基础章”“岗位章”“专题章”等,每一枚成长章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通过印发宣传册、主题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成长章的争章过程与价值体现,让争章融入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过程。
(2)通过评价平台大数据分析,设置“积分”与“成长章”评价规则
评价的突破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量化过程数据的处理,通过评价平台大数据分析,设置“积分”与“成长章”关联评价规则。在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立“积分中心”,每个活动设置积分获得星级,同一活动可以关联一至多个“成长章”,不同活动可以关联同一个“成长章”。如“科学抗疫之设计篇”与“病毒来袭 智能应战”主题活动,同时关联“设计章”,学生在两个活动中所获得积分进行累加增值换章。争章功能作为积分功能的进阶,采用预设争章获取规则,学生自评活动获得星级,并互评认定,教师点理评价,系统自动换算触发,点亮“成长章”的无感化获取。
学校“成长章”负责教师进行规则制定与维护,指导教师设置活动关联的“成长章”,班主任查询班级学生“成长章”获得情况,结合观察、交流、描述等质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各方面的成长。
(3)借助线上时空无限性优势,开展跨学科活动发布与协作指导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参与实践,线上实践活动实现跨学科、跨班级、跨年段开展。
活动分类发布,多学科教师协作指导,采用角色管理、综合评价方式,让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能公平地获得活动资源,实践探究中得到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每个活动发布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人根据教师申报的活动主题内容,确定发布专题模块,专题模块适时建立与调整。如抗疫新冠病毒延长假期期间,建立“科学抗疫”专题模块,将科学抗疫系列主题上传至该活动模块下开展活动实践。活动发布时可设置活动实践起止时间、评价时间和评价方式,选择参与活动的学生,定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提供活动资源,提出活动要求,及学生活动心得、活动作品上传等活动任务。活动发布后,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适时进行活动过程跟综,关注学生活动过程表现,活动实践全过程,学生享有活动阶段目标具体的指引和体验收获的认可,促进学生持续深入学习实践。
3.数据驱动评价的实践效果
数据驱动评价采用线上活动发布、线下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活动跟综的指导方式,以“成长章”数据化全程体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
以“我有一双小巧手”为例,分析“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实践效果。
一是关注过程评价,有效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同年段的活动指导教师设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小贺卡”“设计创意垃圾桶”“改进教室清扫工具”等,并在“我有一双小巧手”活动专题模块下创建活动二级主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人表现与收获纵向对比,按主题活动目标分阶段跟综指导与评价。
二是实现清晰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持续成长。各活动指导教师根据量化指标确定活动关联的“成长章”,设置获得成长章需要的“积分”,利用线上评价工具进行设置统计。线上评价工具以班级为单位,自动生成每位学生在“我有一双小巧手”活动实践过程中的评价数据,以“成长章”呈现评价结果,蕴含不同价值意义的“成长章”凝聚着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学习表现与能力提升。
总之,“线上成长评价策略—数据驱动评价”的实施需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以增值评价为导向,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探索数据化整体呈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态变化及在活动中取得进步的程度,将“积分增值”与“持续成长”相融合,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持续发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2017-09-25.
[2] 张凡迪,范立国,金红希.心理学理论对现代教学评价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02(03):66-68.
[4] 何云峰.学生评价的转向: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09):15-17.
[5] 陈如平.以增值评价探索为突破口推进学校改革[J].中小学管理,2020(08):1.
[6] 宋时春,田慧生.问题解决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7):23-28.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