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365天,春节是起点,也是终点。所有的忙碌在这一天,停下脚步;所有的船舶在这一天,拥抱港湾。回家过年,不论路途有多远,回家过年,哪怕地冻天也寒……”
如今,又到年关,又是归乡时。
且忘掉2011年的阴与情,哀与乐;也不管2012年的彷徨与忐忑,目标与希望,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回家过年。鼓鼓的钱包抹不去双亲两鬓的斑白,瘪瘪的口袋也掩盖不了孩子们欢乐的笑聲。其实,只要你在,在父母孩子的身边,就已足够。
1月10日,中国之声报道说,为期40天的2012年全国春运正式启动,预测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春运期间客流量相当于全国人口整体迁移两次。外媒习惯性地以惊奇的目光关注着这个他们难以理解的大迁徙和他们的国家无法完成的任务,惊叹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地表迁移运动”。惊奇也好,诧异也罢,春运依旧继续,它不仅是简单的一次迁徙,更是一次中国人情感的集体朝圣。
感谢春节,让我们可以有理由推掉所有的灯红酒绿,陪父亲喝一口酒,吃一口母亲做的菜;感谢春节,让我们可以有时间停下自己奔波的脚步,找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春运是一种渴望的传递,是一种希望的延伸,是一种情感的诉求,而面对春运这个大迁徙,很多媒体习惯性地在渲染个别极端案例中将春运“悲情化”——比如,报道那些因买不到票或觉得票价太高,而骑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报道那些排了两三个晚上也没有买到票的人;报道各种一票难求的抱怨、挤不上车的苦难、拥挤的痛苦、挨票贩子宰的不堪、回家路上的劳累等加上农民工致信铁道部抱怨“买票机会被网购剥夺”,更是将这种回家的悲情和苦难演绎到了新的高度。却鲜有媒体对于拥挤的队伍和列车传递出一份理解和包容。
“乡愁是窄窄的票根……”难也好,挤也罢,人们对于回家过年的渴望却从未减退,一味地渲染悲情,只会让人们更加焦虑和不安。且把回家当做一次旅行,旅行有不满,有矛盾,但更多的快乐和感悟。
如今,又到年关,又是归乡时。
且忘掉2011年的阴与情,哀与乐;也不管2012年的彷徨与忐忑,目标与希望,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回家过年。鼓鼓的钱包抹不去双亲两鬓的斑白,瘪瘪的口袋也掩盖不了孩子们欢乐的笑聲。其实,只要你在,在父母孩子的身边,就已足够。
1月10日,中国之声报道说,为期40天的2012年全国春运正式启动,预测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春运期间客流量相当于全国人口整体迁移两次。外媒习惯性地以惊奇的目光关注着这个他们难以理解的大迁徙和他们的国家无法完成的任务,惊叹这是“人类史上最大的地表迁移运动”。惊奇也好,诧异也罢,春运依旧继续,它不仅是简单的一次迁徙,更是一次中国人情感的集体朝圣。
感谢春节,让我们可以有理由推掉所有的灯红酒绿,陪父亲喝一口酒,吃一口母亲做的菜;感谢春节,让我们可以有时间停下自己奔波的脚步,找寻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春运是一种渴望的传递,是一种希望的延伸,是一种情感的诉求,而面对春运这个大迁徙,很多媒体习惯性地在渲染个别极端案例中将春运“悲情化”——比如,报道那些因买不到票或觉得票价太高,而骑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报道那些排了两三个晚上也没有买到票的人;报道各种一票难求的抱怨、挤不上车的苦难、拥挤的痛苦、挨票贩子宰的不堪、回家路上的劳累等加上农民工致信铁道部抱怨“买票机会被网购剥夺”,更是将这种回家的悲情和苦难演绎到了新的高度。却鲜有媒体对于拥挤的队伍和列车传递出一份理解和包容。
“乡愁是窄窄的票根……”难也好,挤也罢,人们对于回家过年的渴望却从未减退,一味地渲染悲情,只会让人们更加焦虑和不安。且把回家当做一次旅行,旅行有不满,有矛盾,但更多的快乐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