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代语文课堂上,如果一味靠老师讲解,课堂教学效率就会非常低下;怎样采用合适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今语文老师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运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那么无论是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一个考验。我认为要做到兴趣引导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网络语言“走起”
现在在校的初中生基本都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新一代青少年的特点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通过网络接受各种信息,获取知识,且对网络语言格外熟悉,特别敏感。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巧妙运用网络语言,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知到要学习的内容特别贴近生活,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授《变色龙》这一课,分析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时,我这样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引导:“奥楚蔑洛夫因为小狗的主人不同,对受害者赫留金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反复变化5次,毫无节操!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总结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毫无节操”很形象地使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回答这个问题变得更轻松、更容易。又如在教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杨修因为一系列的小事不断惹怒曹操,最后的鸡肋事件使曹操下定决心痛斩杨修,我不禁感叹道:“杨修啊,你这是作死的节奏吧!”学生听后哈哈大笑,对两位主人公的评价,比平时更放得开,并且都抢着发言。
由此可见,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一堂语文课的亮点,如果运用得当,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还可以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有所提高。
二、利用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眼球”
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文本的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片段,可以使书本中的内容“活”起来,使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热情顿时高涨。这种集合了声音和图像的艺术很好地演绎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本堂课后续的教学任务,包括梳理小说情节、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等都被很好地完成。
课文录音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如讲授《雷电颂》、《海燕》、《沁园春.雪》、《雨说》等诗歌时,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朗读都很难一下子达到效果,这个时候音频朗读辅助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除此之外,图片、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语文课中为学生插上灵动的翅膀,使其自由翱翔在广阔的文字天空中。
三、使比赛成为一种正能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最有魅力的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组织各种具有趣味性的比赛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内容不同可以组织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等。
比如在背诵古诗和较短篇幅的文言文时,可以采用个人竞赛的方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利地背诵完规定内容,并在黑板上排列出前五名。
在课前五分钟展示中,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评分标准包括:(1)小组准备内容新颖,并且与语文有关;(2)小组准备充分,且全体组员积极参与;(3)全体同学均有收获。一学期结束后,表彰获奖小组。
在稍显枯燥的生词听写环节,我常常采用男女生竞赛的方式。词语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但必须做的听写测验却又让学生觉得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男女生分组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激发学生积累生词的兴趣。每个月总结一次积分情况,表扬胜出的一组。
四、通过设置疑问帮助学生找回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有疑问才能激发大脑的活力。疑问可以引领人们不断探索,疑问也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什么样的“疑问”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我认为是具有思辨性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课文,巧妙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这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检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针对文中胡适母亲严厉的教子方法,我请同学思考:你是持赞成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请结合文章或生活实际说明理由。这一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这为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堂上学生讨论了长达20分钟,而且发言做到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又如《台阶》这篇课文中塑造了一位困苦生活中饱经沧桑的父亲形象,他穷尽一生的心力重新修葺了门前的台阶。对此我提问:你认为文中父亲的做法值得么?通过不同想法的交流讨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这就是思辨性问题的魅力,它使学生的大脑真正地运转起来。
总之,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推动力。以上四种方式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语文教育者带来了幸福,是一种教学上的双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运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那么无论是课堂教学效率,还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位教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一个考验。我认为要做到兴趣引导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网络语言“走起”
现在在校的初中生基本都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新一代青少年的特点是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通过网络接受各种信息,获取知识,且对网络语言格外熟悉,特别敏感。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巧妙运用网络语言,就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知到要学习的内容特别贴近生活,容易接受。
比如在讲授《变色龙》这一课,分析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时,我这样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引导:“奥楚蔑洛夫因为小狗的主人不同,对受害者赫留金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反复变化5次,毫无节操!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总结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毫无节操”很形象地使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回答这个问题变得更轻松、更容易。又如在教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杨修因为一系列的小事不断惹怒曹操,最后的鸡肋事件使曹操下定决心痛斩杨修,我不禁感叹道:“杨修啊,你这是作死的节奏吧!”学生听后哈哈大笑,对两位主人公的评价,比平时更放得开,并且都抢着发言。
由此可见,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一堂语文课的亮点,如果运用得当,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还可以使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力有所提高。
二、利用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眼球”
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文本的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片段,可以使书本中的内容“活”起来,使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热情顿时高涨。这种集合了声音和图像的艺术很好地演绎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本堂课后续的教学任务,包括梳理小说情节、概括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等都被很好地完成。
课文录音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如讲授《雷电颂》、《海燕》、《沁园春.雪》、《雨说》等诗歌时,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朗读都很难一下子达到效果,这个时候音频朗读辅助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除此之外,图片、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语文课中为学生插上灵动的翅膀,使其自由翱翔在广阔的文字天空中。
三、使比赛成为一种正能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最有魅力的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巧妙组织各种具有趣味性的比赛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内容不同可以组织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等。
比如在背诵古诗和较短篇幅的文言文时,可以采用个人竞赛的方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利地背诵完规定内容,并在黑板上排列出前五名。
在课前五分钟展示中,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评分标准包括:(1)小组准备内容新颖,并且与语文有关;(2)小组准备充分,且全体组员积极参与;(3)全体同学均有收获。一学期结束后,表彰获奖小组。
在稍显枯燥的生词听写环节,我常常采用男女生竞赛的方式。词语是语文学科的基础,但必须做的听写测验却又让学生觉得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男女生分组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激发学生积累生词的兴趣。每个月总结一次积分情况,表扬胜出的一组。
四、通过设置疑问帮助学生找回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有疑问才能激发大脑的活力。疑问可以引领人们不断探索,疑问也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什么样的“疑问”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我认为是具有思辨性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课文,巧妙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这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检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针对文中胡适母亲严厉的教子方法,我请同学思考:你是持赞成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请结合文章或生活实际说明理由。这一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是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这为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堂上学生讨论了长达20分钟,而且发言做到有理有据,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又如《台阶》这篇课文中塑造了一位困苦生活中饱经沧桑的父亲形象,他穷尽一生的心力重新修葺了门前的台阶。对此我提问:你认为文中父亲的做法值得么?通过不同想法的交流讨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这就是思辨性问题的魅力,它使学生的大脑真正地运转起来。
总之,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推动力。以上四种方式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语文教育者带来了幸福,是一种教学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