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女王》中包含了很多(不)礼貌交际。与Brown & Levinson(1987)面子论中提到的交际双方权势、社会距离和言语行为施加度影响礼貌程度的观点稍有不同,影片中交际者(不)礼貌策略的选择受到交际双方权势关系、言语行为施加度和双方情感态度的影响。英语学习者学习一些元语用知识,尝试作为研究者分析英语原版电影中的(不)礼貌交际,是提高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女王》权势情感施加度语用能力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1831),延安大学项目(YDQ2014-01)。
中图分类号:H03
Wx=D(S,H)+P(H,S)+Rx[1]是面子论中的经典公式,意为言语威胁面子的程度受到交际双方社会距离、权势对比和言语行为施加度的影响。在权势对比关系中越是处于劣势,交际双方越生疏,言语行为施加度越高,言语行为威胁对方面子的程度就越强,说话人使用的语言礼貌程度也就越高。在此理论指导下,言语行为礼貌度问卷多围绕上面三个社会语用变量设计。然而,随着研究语料范围的扩大,亦有学者对三要素,尤其是社会距离的内涵和影响力提出质疑。本研究以电影《女王》为语料,分析影片中的(不)礼貌交际以及影响要素。
选取《女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影片角色间的社会关系丰富,交际者间不同程度的权势、距离、情感关系对比,施加度不同的多种言语行为及各种积极、消极礼貌策略便于作比较研究;二是交际者间既有和谐交际,又有对抗冲突,本研究既可分析礼貌交际,又可分析不礼貌交际的可接受程度及影响要素;三是在英语语用能力成为教学瓶颈却需求日盛之时,教给学习者作为研究者如何分析《女王》及其他优质英语原版电影能够增强他们的语用意識,培养得体、礼貌交际的能力。在少有学者从礼貌交际角度研究《女王》的现状下,本研究试图探讨影片中(不)礼貌策略的使用以及影响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
面子论
Brown & Levinson面子论的核心概念是面子,即每个人想在公共场合中维持的自我形象[2]。积极面子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较为接近:个人具有的优良品质或其他所属物得到他人赏识,为个人挣得积极面子。后者指个人行动自由、免受他人干扰的需求。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交际者相应地采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本研究分析《女王》中的(不)礼貌策略的使用及影响要素。
《女王》中的(不)礼貌策略及影响要素
电影《女王》讲述了戴安娜王妃去世后,以女王为代表的王室、以布莱尔首相为代表的政府和英国民众的反应。作者在论证影响礼貌程度的社会因素时,分别选定了交际双方权势关系对比明显、双方发生明显情感变化、言语行为施加度对比明显的交际,即女王—罗宾和女王—布莱尔的交际。
1.权势
女王—罗宾和女王—布莱尔的交际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权势对比关系,可用来分析权势对(不)礼貌交际的影响。
女王与罗宾的谈话分布在7幕。罗宾作为女王的私人秘书,在交际中为权势居下者。每一幕中罗宾都循规蹈矩,措辞严谨,选择礼貌的语言;而女王的语言和讲话方式相对随意。
就实施的言语行为而言,除一处为表达类外,罗宾实施的其余言语行为皆为“告知”;女王则实施回复、对罗宾的告知行为表示感谢和进一步咨询的言语行为,两人各自选择的言语行为本身便体现了权势的对比。
以两人谈话的第一幕为例,罗宾告知女王首相布莱尔即将来访,针对女王的简单发问为女王提供有关首相的详细信息。一方有权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索取信息,一方有义务提供正确、详细的信息,体现了权势的不平等。罗宾尽可能提供详细信息,帮助女王了解首相布莱尔,两次使用尊称“ma’am”,语言礼貌得体。女王使用“we”“us”,积极礼貌策略拉近了两人距离;然女王直接、随时发问,纠正罗宾称呼布莱尔为“首相”的行为(To be,Robin. The Prime Minister to be.),对罗宾提供的布莱尔之妻信息表示非己之关心(I don’t measure the depth of a curtsy,Robin.),却是权势关系中处于劣势的罗宾不会轻易采用的。
女王和布莱尔间的权势关系发展较为微妙。两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权势关系影响着各自言语行为种类和礼貌策略的选择。以两人第一次见面为例,简单寒暄过后,女王便连续威胁对方积极面子,给首相下马威。
就此次交往中的言语行为和话语权而言,布莱尔除在女王暗示下错误实施了一次请求恩准组织政府的行为外,再未主动发起过任何谈话,仅对女王的寒暄、询问、陈述、命令作出回应,且言语贡献量小,表现得拘谨被动。
就礼貌策略而言,女王打招呼,祝贺布莱尔当选首相,谈及对方的孩子这一双方喜欢的话题,招呼对方落座,是积极礼貌策略,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礼节。寒暄之后,女王的语言不再那么友好,威胁到对方的积极面子:(1)女王故意向无准备的布莱尔提起核战争,使后者措手不及,违背寻求一致话题的积极礼貌策略;(2)女王一再向对方展示自己在权力、经验等方面的优越性,包括(a)告诉对方如何开展工作,(b)表明己方具有决定对方工作的主动权(we take away your passport...sending you...),(c)明示对方自己已与9位首相,包括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共事的资历,(d)重读“warn”一词,向对方发出警示,展示自己的权威(To advise,guide,and warn the government of the day),(e)打断布莱尔,直接指出后者接受任命时的礼节错误,且声明(f)发问是女王而非对方的权力,(g)自己为君主,(h)是主人,(i)政府是自己的政府;(3)女王主导谈话方向和交际进程。女王先后向首相夫妇寒暄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给人的感觉是女王的友好似乎并非发自内心,只是表面的客套。女王主动结束谈话,示意对方离开:女王的故意“不礼貌”明显为对方察觉。反观布莱尔,他在听到女王描述首相工作任务时表现出的自我谦逊和对女王的恭维,对女王建议的渴望,使用敬称“Your Majesty”,表达了对女王的尊重和对女王权力的承认,维护了对方的积极面子。总之,女王在两人的初次交际中为自己赢得权力居上者的地位,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而此地位降低了其不友好语言的不可接受程度。 上述两组交际表明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决定了各自(非)言语行为的礼貌程度:权力居下者的礼貌程度高于居上者。
2.情感和距离
面子论经典公式中的社会距离(D)备受争议。后来的研究者,包括Brown本人对社会距离提出了质疑:①Brown & Levinson(1987)对社会距离的内涵并未给予详尽阐释,除交往频率之外的其他衡量社会距离的指标界定皆不明确;②交往的密切(interactive closeness)与否和情感上(affect)的喜不喜欢应区别对待[3],交际双方的情感比社会距离更能影响言语行为的理解[4]。笔者发现,交际距离不同于情感态度:《女王》中的故事时间跨度小,若以交往频率作为衡量社会距离的指标,每对交际者之间有限的交往频率使得他们的社会距离很难发生质的变化,而有限的交际频率却带来了女王和布莱尔之间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检验情感态度影响力的理想条件为控制权势、施加度等其他社会变量,作者将比较对象限定在同組交际者之间,研究他们在情感发展支配下的交际。
女王和布莱尔的谈话共五幕。两人政见不同,在处理戴安娜葬礼事宜时又意见相左,女王言语中表现出的不友好可从前例窥见一斑,且贯穿于两人的第二、三、四次交际,直至最后会面的后半部分,女王的情感态度才发生了从不喜欢对方到相对友好的变化,语言变得礼貌起来。笔者以两人最后会面为例,分析情感要素对交际礼貌程度的影响。
影片中两人的最后交际发生于戴安娜风波过后。女王最终在戴安娜事件中让步,布莱尔深知事件处理给女王带来的心理伤害,也更折服于女王的风度和胸襟,表现得礼貌得体,处处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女王情感态度的转变体现于语言礼貌程度的变化。
简单寒暄过后,布莱尔表示出再见女王的愉悦(It’s good to see you again. After...quite a summer...),且为避免女王将“quite a summer”误解为戴安娜事件,及时进行补充解释,提到女王在夏天进行的一系列丰功伟绩。布莱尔及时解释避免女王误解,关心对方想法,恭维对方成绩,采取了积极礼貌策略。然女王并不配合,以长时间的沉默拒绝对方奉承示好,令对方着实尴尬。布莱尔感受到女王的冷淡,就戴安娜事件向女王道歉,此时女王才加入谈话。面对女王对戴安娜事件的不悦,布莱尔以情况特殊为由表示理解,继而对女王的处事方法和个人魅力表示赞赏(you showed great personal strength,courage and humility)。女王并不买账,指责布莱尔等人的决定给自己带来的羞辱,暗讽布莱尔利用戴安娜事件收买民心。布莱尔再次真诚地表示自己在戴安娜事件中获得的声誉不足与女王的一世之功相比,并一再使对方宽心。虽然女王仍然口不留情,指责布莱尔对自己的支持只不过出于有朝一日可能面临相同境遇的联想,然对布莱尔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因为女王竟可以向布莱尔表达自己面对民众指责时的真心感受了:Quite suddenly,and without warning.在此之前,女王语言一直是不友好的:令人尴尬的沉默冷视,指责对方给自己的伤害和攫取名誉的用心,对对方的支持表示出一些不以为然,伤害了对方的积极面子。之后,女王的语言礼貌程度有所提高:女王话锋一转,主动邀请布莱尔散步、谈论国事,使用“we”缩小距离,且在真切感受到布莱尔的同情和理解后,表示出对对方“modernise”政见的认同。虽然在女王同意“modernise”、布莱尔表示鼎力相助后,女王仍然拿出自己的建议权作为王牌警示对方,但其中友好、戏谑的成分已清晰可见了。女王的语言由不礼貌转向礼貌源于她对首相的态度由不喜欢转向相对友好。
3.施加度
分析施加度对言语行为的影响,最好观察同组交际者中的一方在实施具有不同威胁程度的言语行为时语言礼貌程度的变化。影片中罗宾和女王的多次交际证明了交际双方权力、距离、情感态度不变的情况下,言语行为威胁他人面子的程度越高,实施者就越礼貌。
以罗宾实施的三次告知行为为例。第一次告知出现在前例:首相即将到来。女王和首相的会面为既定国事安排,言语事件的威胁度不高,彬彬有礼的罗宾以“ma’am”相称表示尊重,直接告知女王首相即到(The Prime Minister is on his way,Ma’am.),请示女王起身前往。第二次告知行为关乎戴安娜事故,威胁程度较高:首先,时为深夜,女王已经睡下,想来此时极不情愿被打扰;其次,戴安娜受伤对女王来说为坏消息。罗宾多处使用礼貌策略:问候,尊称ma’am为积极礼貌策略;对自己深夜造访表示道歉,解释造访原由(But I just had a call from our Embassy in Paris.),先不提坏消息详情(It’s The Princess of Wales),降低事件的威胁程度,以防给没有心理准备的女王造成太大冲击,为消极礼貌策略。第三次告知行为事关治丧委员会的商讨结果。治丧委员会的决定与女王反对对外公开悼念仪式的想法不一样。告知女王上述消息意为否定女王想法,威胁到女王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在实施威胁程度较高的言语行为时,罗宾的语言更加礼貌。罗宾首先问候,使用尊称;预先告知女王会议的召开,给女王一定的心理准备;告知会议决定结果时使用...a public funeral,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语气委婉,降低提议者对公开悼念仪式提议的肯定程度,避免与女王针锋相对。另外,罗宾在告知女王具体消息前,犹豫了较长时间,表示自己不愿告知女王如此消息,顾及了女王的想法和面子。治丧委员会建议在“Taye Bridge”举行葬礼更是威胁到王室颜面,因为事先选定此地为女王母亲将来行葬之处,何况罗宾在告知此提议时,当事人即女王母亲也在场。考虑到消息的威胁程度,罗宾采用“At the moment”,“they’re suggesting”,“these are early days”一系列限制语,向女王和女王母亲表明所述事件为初步计划,并非最后决定,尚待女王批准,尊重了女王权威,为积极礼貌策略;多次停顿表示不愿告知两位女性接下来的不快信息,降低言语事件的威胁程度。就请求设立吊唁簿而言,罗宾停顿以示不情愿告知此消息;在转述提议者的建议时使用间接请求策略(the police commisioner was keen that you consider...the idea of a condolence book),意为提议者恳请女王考虑、批准,尊重女王的权力;而后解释原因,使事件听起来好接受一些。总之,无论告知戴安娜伤情还是葬礼、吊唁簿事件,给女王面子带来的威胁都比告知首相即将到来要大,罗宾在告知上述违背女王心意的信息时也就较多使用了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凸显对女王权力和决定的尊重。
结语
对电影《女王》的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交往频率未能使交际者社会距离发生质的变化的情况下,交际者间的情感态度对礼貌程度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交际双方越是彼此喜欢,越倾向于采用礼貌策略。《女王》中交际者选择(不)礼貌策略的过程就是怀着对对方的特定情感,权衡交际双方权势关系和言语行为施加度,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过程。英语学习者学习一些关于言语行为、面子论的元语用理论,尝试作为研究者分析英语本族语者的交际,将有效的交际发展成为模因,是提高礼貌、得体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in Selected Readings for Pragmatics,ed. He,Z. X.(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562,583.
[3]Brown,P. & Gilman.A.“Politeness Theory and Shake? speare’s Four Major Tragedies,”Language in Society,1989,18(2):168.
[4]Slugoski & Turnbull:“Cruel to Be Kind and Kind to Be Cruel: Sarcasm,Banter and Social Relation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7(2):116.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陕西延安
【关键词】《女王》权势情感施加度语用能力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1831),延安大学项目(YDQ2014-01)。
中图分类号:H03
Wx=D(S,H)+P(H,S)+Rx[1]是面子论中的经典公式,意为言语威胁面子的程度受到交际双方社会距离、权势对比和言语行为施加度的影响。在权势对比关系中越是处于劣势,交际双方越生疏,言语行为施加度越高,言语行为威胁对方面子的程度就越强,说话人使用的语言礼貌程度也就越高。在此理论指导下,言语行为礼貌度问卷多围绕上面三个社会语用变量设计。然而,随着研究语料范围的扩大,亦有学者对三要素,尤其是社会距离的内涵和影响力提出质疑。本研究以电影《女王》为语料,分析影片中的(不)礼貌交际以及影响要素。
选取《女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影片角色间的社会关系丰富,交际者间不同程度的权势、距离、情感关系对比,施加度不同的多种言语行为及各种积极、消极礼貌策略便于作比较研究;二是交际者间既有和谐交际,又有对抗冲突,本研究既可分析礼貌交际,又可分析不礼貌交际的可接受程度及影响要素;三是在英语语用能力成为教学瓶颈却需求日盛之时,教给学习者作为研究者如何分析《女王》及其他优质英语原版电影能够增强他们的语用意識,培养得体、礼貌交际的能力。在少有学者从礼貌交际角度研究《女王》的现状下,本研究试图探讨影片中(不)礼貌策略的使用以及影响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
面子论
Brown & Levinson面子论的核心概念是面子,即每个人想在公共场合中维持的自我形象[2]。积极面子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较为接近:个人具有的优良品质或其他所属物得到他人赏识,为个人挣得积极面子。后者指个人行动自由、免受他人干扰的需求。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交际者相应地采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本研究分析《女王》中的(不)礼貌策略的使用及影响要素。
《女王》中的(不)礼貌策略及影响要素
电影《女王》讲述了戴安娜王妃去世后,以女王为代表的王室、以布莱尔首相为代表的政府和英国民众的反应。作者在论证影响礼貌程度的社会因素时,分别选定了交际双方权势关系对比明显、双方发生明显情感变化、言语行为施加度对比明显的交际,即女王—罗宾和女王—布莱尔的交际。
1.权势
女王—罗宾和女王—布莱尔的交际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权势对比关系,可用来分析权势对(不)礼貌交际的影响。
女王与罗宾的谈话分布在7幕。罗宾作为女王的私人秘书,在交际中为权势居下者。每一幕中罗宾都循规蹈矩,措辞严谨,选择礼貌的语言;而女王的语言和讲话方式相对随意。
就实施的言语行为而言,除一处为表达类外,罗宾实施的其余言语行为皆为“告知”;女王则实施回复、对罗宾的告知行为表示感谢和进一步咨询的言语行为,两人各自选择的言语行为本身便体现了权势的对比。
以两人谈话的第一幕为例,罗宾告知女王首相布莱尔即将来访,针对女王的简单发问为女王提供有关首相的详细信息。一方有权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索取信息,一方有义务提供正确、详细的信息,体现了权势的不平等。罗宾尽可能提供详细信息,帮助女王了解首相布莱尔,两次使用尊称“ma’am”,语言礼貌得体。女王使用“we”“us”,积极礼貌策略拉近了两人距离;然女王直接、随时发问,纠正罗宾称呼布莱尔为“首相”的行为(To be,Robin. The Prime Minister to be.),对罗宾提供的布莱尔之妻信息表示非己之关心(I don’t measure the depth of a curtsy,Robin.),却是权势关系中处于劣势的罗宾不会轻易采用的。
女王和布莱尔间的权势关系发展较为微妙。两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权势关系影响着各自言语行为种类和礼貌策略的选择。以两人第一次见面为例,简单寒暄过后,女王便连续威胁对方积极面子,给首相下马威。
就此次交往中的言语行为和话语权而言,布莱尔除在女王暗示下错误实施了一次请求恩准组织政府的行为外,再未主动发起过任何谈话,仅对女王的寒暄、询问、陈述、命令作出回应,且言语贡献量小,表现得拘谨被动。
就礼貌策略而言,女王打招呼,祝贺布莱尔当选首相,谈及对方的孩子这一双方喜欢的话题,招呼对方落座,是积极礼貌策略,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礼节。寒暄之后,女王的语言不再那么友好,威胁到对方的积极面子:(1)女王故意向无准备的布莱尔提起核战争,使后者措手不及,违背寻求一致话题的积极礼貌策略;(2)女王一再向对方展示自己在权力、经验等方面的优越性,包括(a)告诉对方如何开展工作,(b)表明己方具有决定对方工作的主动权(we take away your passport...sending you...),(c)明示对方自己已与9位首相,包括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共事的资历,(d)重读“warn”一词,向对方发出警示,展示自己的权威(To advise,guide,and warn the government of the day),(e)打断布莱尔,直接指出后者接受任命时的礼节错误,且声明(f)发问是女王而非对方的权力,(g)自己为君主,(h)是主人,(i)政府是自己的政府;(3)女王主导谈话方向和交际进程。女王先后向首相夫妇寒暄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给人的感觉是女王的友好似乎并非发自内心,只是表面的客套。女王主动结束谈话,示意对方离开:女王的故意“不礼貌”明显为对方察觉。反观布莱尔,他在听到女王描述首相工作任务时表现出的自我谦逊和对女王的恭维,对女王建议的渴望,使用敬称“Your Majesty”,表达了对女王的尊重和对女王权力的承认,维护了对方的积极面子。总之,女王在两人的初次交际中为自己赢得权力居上者的地位,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而此地位降低了其不友好语言的不可接受程度。 上述两组交际表明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决定了各自(非)言语行为的礼貌程度:权力居下者的礼貌程度高于居上者。
2.情感和距离
面子论经典公式中的社会距离(D)备受争议。后来的研究者,包括Brown本人对社会距离提出了质疑:①Brown & Levinson(1987)对社会距离的内涵并未给予详尽阐释,除交往频率之外的其他衡量社会距离的指标界定皆不明确;②交往的密切(interactive closeness)与否和情感上(affect)的喜不喜欢应区别对待[3],交际双方的情感比社会距离更能影响言语行为的理解[4]。笔者发现,交际距离不同于情感态度:《女王》中的故事时间跨度小,若以交往频率作为衡量社会距离的指标,每对交际者之间有限的交往频率使得他们的社会距离很难发生质的变化,而有限的交际频率却带来了女王和布莱尔之间情感态度的变化。考虑到检验情感态度影响力的理想条件为控制权势、施加度等其他社会变量,作者将比较对象限定在同組交际者之间,研究他们在情感发展支配下的交际。
女王和布莱尔的谈话共五幕。两人政见不同,在处理戴安娜葬礼事宜时又意见相左,女王言语中表现出的不友好可从前例窥见一斑,且贯穿于两人的第二、三、四次交际,直至最后会面的后半部分,女王的情感态度才发生了从不喜欢对方到相对友好的变化,语言变得礼貌起来。笔者以两人最后会面为例,分析情感要素对交际礼貌程度的影响。
影片中两人的最后交际发生于戴安娜风波过后。女王最终在戴安娜事件中让步,布莱尔深知事件处理给女王带来的心理伤害,也更折服于女王的风度和胸襟,表现得礼貌得体,处处维护对方的积极面子,女王情感态度的转变体现于语言礼貌程度的变化。
简单寒暄过后,布莱尔表示出再见女王的愉悦(It’s good to see you again. After...quite a summer...),且为避免女王将“quite a summer”误解为戴安娜事件,及时进行补充解释,提到女王在夏天进行的一系列丰功伟绩。布莱尔及时解释避免女王误解,关心对方想法,恭维对方成绩,采取了积极礼貌策略。然女王并不配合,以长时间的沉默拒绝对方奉承示好,令对方着实尴尬。布莱尔感受到女王的冷淡,就戴安娜事件向女王道歉,此时女王才加入谈话。面对女王对戴安娜事件的不悦,布莱尔以情况特殊为由表示理解,继而对女王的处事方法和个人魅力表示赞赏(you showed great personal strength,courage and humility)。女王并不买账,指责布莱尔等人的决定给自己带来的羞辱,暗讽布莱尔利用戴安娜事件收买民心。布莱尔再次真诚地表示自己在戴安娜事件中获得的声誉不足与女王的一世之功相比,并一再使对方宽心。虽然女王仍然口不留情,指责布莱尔对自己的支持只不过出于有朝一日可能面临相同境遇的联想,然对布莱尔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因为女王竟可以向布莱尔表达自己面对民众指责时的真心感受了:Quite suddenly,and without warning.在此之前,女王语言一直是不友好的:令人尴尬的沉默冷视,指责对方给自己的伤害和攫取名誉的用心,对对方的支持表示出一些不以为然,伤害了对方的积极面子。之后,女王的语言礼貌程度有所提高:女王话锋一转,主动邀请布莱尔散步、谈论国事,使用“we”缩小距离,且在真切感受到布莱尔的同情和理解后,表示出对对方“modernise”政见的认同。虽然在女王同意“modernise”、布莱尔表示鼎力相助后,女王仍然拿出自己的建议权作为王牌警示对方,但其中友好、戏谑的成分已清晰可见了。女王的语言由不礼貌转向礼貌源于她对首相的态度由不喜欢转向相对友好。
3.施加度
分析施加度对言语行为的影响,最好观察同组交际者中的一方在实施具有不同威胁程度的言语行为时语言礼貌程度的变化。影片中罗宾和女王的多次交际证明了交际双方权力、距离、情感态度不变的情况下,言语行为威胁他人面子的程度越高,实施者就越礼貌。
以罗宾实施的三次告知行为为例。第一次告知出现在前例:首相即将到来。女王和首相的会面为既定国事安排,言语事件的威胁度不高,彬彬有礼的罗宾以“ma’am”相称表示尊重,直接告知女王首相即到(The Prime Minister is on his way,Ma’am.),请示女王起身前往。第二次告知行为关乎戴安娜事故,威胁程度较高:首先,时为深夜,女王已经睡下,想来此时极不情愿被打扰;其次,戴安娜受伤对女王来说为坏消息。罗宾多处使用礼貌策略:问候,尊称ma’am为积极礼貌策略;对自己深夜造访表示道歉,解释造访原由(But I just had a call from our Embassy in Paris.),先不提坏消息详情(It’s The Princess of Wales),降低事件的威胁程度,以防给没有心理准备的女王造成太大冲击,为消极礼貌策略。第三次告知行为事关治丧委员会的商讨结果。治丧委员会的决定与女王反对对外公开悼念仪式的想法不一样。告知女王上述消息意为否定女王想法,威胁到女王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在实施威胁程度较高的言语行为时,罗宾的语言更加礼貌。罗宾首先问候,使用尊称;预先告知女王会议的召开,给女王一定的心理准备;告知会议决定结果时使用...a public funeral,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语气委婉,降低提议者对公开悼念仪式提议的肯定程度,避免与女王针锋相对。另外,罗宾在告知女王具体消息前,犹豫了较长时间,表示自己不愿告知女王如此消息,顾及了女王的想法和面子。治丧委员会建议在“Taye Bridge”举行葬礼更是威胁到王室颜面,因为事先选定此地为女王母亲将来行葬之处,何况罗宾在告知此提议时,当事人即女王母亲也在场。考虑到消息的威胁程度,罗宾采用“At the moment”,“they’re suggesting”,“these are early days”一系列限制语,向女王和女王母亲表明所述事件为初步计划,并非最后决定,尚待女王批准,尊重了女王权威,为积极礼貌策略;多次停顿表示不愿告知两位女性接下来的不快信息,降低言语事件的威胁程度。就请求设立吊唁簿而言,罗宾停顿以示不情愿告知此消息;在转述提议者的建议时使用间接请求策略(the police commisioner was keen that you consider...the idea of a condolence book),意为提议者恳请女王考虑、批准,尊重女王的权力;而后解释原因,使事件听起来好接受一些。总之,无论告知戴安娜伤情还是葬礼、吊唁簿事件,给女王面子带来的威胁都比告知首相即将到来要大,罗宾在告知上述违背女王心意的信息时也就较多使用了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凸显对女王权力和决定的尊重。
结语
对电影《女王》的研究表明,在有限的交往频率未能使交际者社会距离发生质的变化的情况下,交际者间的情感态度对礼貌程度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交际双方越是彼此喜欢,越倾向于采用礼貌策略。《女王》中交际者选择(不)礼貌策略的过程就是怀着对对方的特定情感,权衡交际双方权势关系和言语行为施加度,实现自己交际意图的过程。英语学习者学习一些关于言语行为、面子论的元语用理论,尝试作为研究者分析英语本族语者的交际,将有效的交际发展成为模因,是提高礼貌、得体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in Selected Readings for Pragmatics,ed. He,Z. X.(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562,583.
[3]Brown,P. & Gilman.A.“Politeness Theory and Shake? speare’s Four Major Tragedies,”Language in Society,1989,18(2):168.
[4]Slugoski & Turnbull:“Cruel to Be Kind and Kind to Be Cruel: Sarcasm,Banter and Social Relation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7(2):116.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