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治意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表现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前提,落实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贯彻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基于此,笔者设计并实践了“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教学,力图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坚定学生对于我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自信。
一、始于问题驱动,增强议题设置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是连接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纽带,是撬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支点。
本课,笔者围绕“先进的国家治理该采用何种方式”这一中心议题,下设“法治,为何要坚持?”和“法治,应如何坚持?”两个子议题。其中,子议题一以模拟人大代表提案的真实情境,设置序列化问题:你会提出、通过哪些提案?这些提案有哪些积极作用?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从自身的权益诉求出发,认识到法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深远作用,进而理解我国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性。
要想增强议题的思辨性,其问题的设置就必须具有深度。子议题二引导学生对“学校法治教育以德育为主,还是法律为主”进行自由辩论,深入挖掘法治和德治各自的局限性。如德育缺乏强制性、法治依赖于法律内容的完备与程序的公正等。辩论环节促进了学生对“德润人心”与“法安天下”的理解,从而认同完善的法治必须坚持与德治相结合的观点。
二、基于学科知识,追求课堂教学的价值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是教学的重点。本课以人教版政治新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基本原则》为依托,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这一问题,重在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见,新教材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学科育人价值。
从内容维度看,教材第一目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说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第二目介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分析了每个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从形式维度看,教材第一目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该问题蕴含了“辩证思维”与“事理结合”的学科思维,对学生认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目通过“相关链接”的内容,引导学生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路径,帮助学生树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增强了学生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自信。
三、归于素养培育,关注课堂活动的生成性
学科核心素养不单是学科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生主动构建、自然生成的过程。恰到好处的学生活动能够实现知识学习、思维提升和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围绕“先进的国家治理该采用何种方式”这一中心议题,笔者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逐层推进教学。在环节一“模拟提案”中,笔者与学生模拟《民法典》立法的公共参与过程,体验《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条款彰显的正义性与民主性,使学生感悟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接着是环节二“头脑风暴”,教师组织学生通过1分钟快速问答的方式回顾生活中的法律名称,从学生较熟悉的“法律体系”这一部分延伸到“法治体系”这一整体,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体会到我国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然后是第三环节“时事追踪”,笔者结合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利用《民法典》中近年来新增的民事条款,解析、论证“社会在前进的同时法治建设也要跟进”,使学生在坚定法治道路中提升政治认同。最后的“自由辩论”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关注德治的重要性,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是与德治相结合的法治,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利弊,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始于问题驱动,增强议题设置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是连接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纽带,是撬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支点。
本课,笔者围绕“先进的国家治理该采用何种方式”这一中心议题,下设“法治,为何要坚持?”和“法治,应如何坚持?”两个子议题。其中,子议题一以模拟人大代表提案的真实情境,设置序列化问题:你会提出、通过哪些提案?这些提案有哪些积极作用?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从自身的权益诉求出发,认识到法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深远作用,进而理解我国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性。
要想增强议题的思辨性,其问题的设置就必须具有深度。子议题二引导学生对“学校法治教育以德育为主,还是法律为主”进行自由辩论,深入挖掘法治和德治各自的局限性。如德育缺乏强制性、法治依赖于法律内容的完备与程序的公正等。辩论环节促进了学生对“德润人心”与“法安天下”的理解,从而认同完善的法治必须坚持与德治相结合的观点。
二、基于学科知识,追求课堂教学的价值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是教学的重点。本课以人教版政治新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基本原则》为依托,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这一问题,重在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见,新教材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学科育人价值。
从内容维度看,教材第一目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说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第二目介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分析了每个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从形式维度看,教材第一目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该问题蕴含了“辩证思维”与“事理结合”的学科思维,对学生认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目通过“相关链接”的内容,引导学生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路径,帮助学生树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增强了学生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自信。
三、归于素养培育,关注课堂活动的生成性
学科核心素养不单是学科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生主动构建、自然生成的过程。恰到好处的学生活动能够实现知识学习、思维提升和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围绕“先进的国家治理该采用何种方式”这一中心议题,笔者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逐层推进教学。在环节一“模拟提案”中,笔者与学生模拟《民法典》立法的公共参与过程,体验《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条款彰显的正义性与民主性,使学生感悟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接着是环节二“头脑风暴”,教师组织学生通过1分钟快速问答的方式回顾生活中的法律名称,从学生较熟悉的“法律体系”这一部分延伸到“法治体系”这一整体,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体会到我国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然后是第三环节“时事追踪”,笔者结合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利用《民法典》中近年来新增的民事条款,解析、论证“社会在前进的同时法治建设也要跟进”,使学生在坚定法治道路中提升政治认同。最后的“自由辩论”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关注德治的重要性,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是与德治相结合的法治,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利弊,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