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法治意识坚定政治自信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m9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治意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表现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前提,落实青少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贯彻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基于此,笔者设计并实践了“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教学,力图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坚定学生对于我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自信。
  一、始于问题驱动,增强议题设置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是连接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纽带,是撬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支点。
  本课,笔者围绕“先进的国家治理该采用何种方式”这一中心议题,下设“法治,为何要坚持?”和“法治,应如何坚持?”两个子议题。其中,子议题一以模拟人大代表提案的真实情境,设置序列化问题:你会提出、通过哪些提案?这些提案有哪些积极作用?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从自身的权益诉求出发,认识到法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深远作用,进而理解我国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性。
  要想增强议题的思辨性,其问题的设置就必须具有深度。子议题二引导学生对“学校法治教育以德育为主,还是法律为主”进行自由辩论,深入挖掘法治和德治各自的局限性。如德育缺乏强制性、法治依赖于法律内容的完备与程序的公正等。辩论环节促进了学生对“德润人心”与“法安天下”的理解,从而认同完善的法治必须坚持与德治相结合的观点。
  二、基于学科知识,追求课堂教学的价值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是教学的重点。本课以人教版政治新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基本原则》为依托,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这一问题,重在说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由此可见,新教材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学科育人价值。
  从内容维度看,教材第一目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说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第二目介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分析了每个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原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从形式维度看,教材第一目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该问题蕴含了“辩证思维”与“事理结合”的学科思维,对学生认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第二目通过“相关链接”的内容,引导学生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路径,帮助学生树立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增强了学生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自信。
  三、归于素养培育,关注课堂活动的生成性
  学科核心素养不单是学科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生主动构建、自然生成的过程。恰到好处的学生活动能够实现知识学习、思维提升和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围绕“先进的国家治理该采用何种方式”这一中心议题,笔者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逐层推进教学。在环节一“模拟提案”中,笔者与学生模拟《民法典》立法的公共参与过程,体验《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条款彰显的正义性与民主性,使学生感悟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接着是环节二“头脑风暴”,教师组织学生通过1分钟快速问答的方式回顾生活中的法律名称,从学生较熟悉的“法律体系”这一部分延伸到“法治体系”这一整体,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体会到我国法治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然后是第三环节“时事追踪”,笔者结合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的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利用《民法典》中近年来新增的民事条款,解析、论证“社会在前进的同时法治建设也要跟进”,使学生在坚定法治道路中提升政治认同。最后的“自由辩论”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引导学生关注德治的重要性,理解社会主义法治是与德治相结合的法治,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利弊,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是乘法简便运算定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需要克服的难点之一。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常常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如(a b)×c=a×c b。在面对乘法分配律变换的不同类型时,更是应接不暇,慢慢地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在教学时,教师要潜心为学生铺路搭桥,合理地架构起支撑点,顺利地让学生思维过渡到理想的节点
一、以教材为圆心,给予学生阅读材料自选权  统编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文训练体系,从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等角度全方位地涵盖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范畴,我们无须另起炉灶,只需以教材内容为圆心,引导学生主动找寻阅读材料,实现自选性阅读。  比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后,教师要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学习按“总分总”的结构和游览顺序,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
传统的历史复习课主要采用教师梳(讲)、学生背(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枯燥乏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复习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时,笔者以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为中心人物串起整个教学内容,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漫画落实基础  根据学生喜爱漫画的特点,回忆、梳理基础知识阶段,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梳理本册内容的关键词,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罗斯福在内政外交上的贡献
所谓“最儿童”课程,就是学校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而设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课程。  不一样的体育课。毋庸置疑,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然而在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外小”),体育课是学生的最爱。原来,外小为了让“最儿童”课程落到实处,让体育课的“最儿童”优势发挥出来,“花样迭出”。学校除了开设常规体育课程,还开设了体育舞蹈课、花式跳绳课、游泳课、分项选修课。一、二年级要学
为了实现办一所“书香浸润心灵”的学校的办学愿景,宜昌市西陵区桃花岭小学打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育人氛围,长年来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始终将阅读作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春,学校开始开发建设“生根大阅读”特色课程。课程针对当下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单一(一本教材就是小學语文课程的全部)、学生阅读兴趣缺乏、阅读理解能力差、语言积累贫乏、缺乏阅读指导等问题,以“整本书(图画书、文字书)阅读”为内
5月16日,由报刊集团《科学课》编辑部主办的“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科教助学公益活动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拉开帷幕。活动着力解决学校科学课程开发和科技教育创新上的问题,助推“农村学校打造科学与科技教育特色”目标早日实现。  报刊集团董事长肖昌斌出席愛心捐助仪式并致辞,他说:“我们始终铭记并践行着5年前总书记‘有梦想就会有创造’的嘱托,为圆梦而来,为感恩而来。”活动现场,报刊集团向学校捐赠
且说刘姥姥饮酒中间,忽然瞧见穿衣镜的门儿,乃指着笑道:“众位姑奶奶,我记得那一年老太太在日,留我在园子里逛过一天。那时我因吃多了酒,到山后中厕里走了一回,过来我就迷了路了。不知怎么绕了几个弯子,就到了这个屋里了。  谁知鸦没雀静儿的一个人儿也没有,只有这个大镜子里头照出我自己的影儿来了。我心里一恍惚,只当是我们亲家母也来了呢,我就和他说了好一会的话。后来,怎么我说什么他也说什么,我笑了他也笑了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俗语出自《题西林壁》这首诗。《题西林壁》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古诗,全诗短短28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学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种哲理美呢?  一、以“岭”入境,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细细品读,字字珠玑,但教学中,教师不宜字字讲解,句句联想,而应采取抓重点字词、整体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诗句的意境美
新最喜欢梁晓声先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能引领着我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知青》讲述了与共和国共同诞生的那一批人,在60年代末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大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  作品主要讲述赵天亮、周萍、齐勇等人在北大荒异常艰苦甚至充满危险的环境中一起成长,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谊。同时作品插叙了赵天亮的兄长赵曙光在陕北插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些热情高涨的知识青年与淳朴善良
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教授,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提出“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实证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培训实质是改变与创新”等观点,以及“CARE伙伴式”校本研修模式;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