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基于2015年PISA对中国286所学校9841名学生的测试结果,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对生活满意度和考试焦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中被欺凌学生的比例高达22.5%,男生(27.9%)高于女生(16.3%)。受欺凌对生活满意度和考试焦虑有显著的影响,受欺凌越严重总体生活满意度越低,考试焦虑水平越高。
关键词 被欺凌 总体生活满意度 考试焦虑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8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ISA test of 9841 students from 286 schools in China in 2015,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status of bullying and its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est anx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had been bullied was as high as 22.5%, and that of boys (27.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16.3%). Bullying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est anxiety. The more severe the bullying, the lower the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the higher the test anxiety level.
Keywords be bullied;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test anxiety
0 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或校园辐射范围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几种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些学生的财务、身体和心理的行为。欺凌包括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负两种类型。前者可进一步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又称关系欺负是欺负者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欺负行为, 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1]
校园欺凌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消极的影响和危害。据统计,仅在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校园欺凌无处不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深远影响。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欺凌与心理调节之间的关系,[2]一项元分析结果表明,欺凌与抑郁、焦虑、自尊、孤独等心理特征存在显著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2015PISA大规模测试的中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旨在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学生中校园欺凌的现状,并就被欺凌对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考试焦虑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帮助学校教学和管理者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为学校管理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
本研究所用數据调查对象为中国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的9841名中学生,其中男生占52.4%,女生占47.6%。调查一共涉及286所学校,平均每所学校接受测试的人数为37人。
1.2 测量工具
被欺凌行为。PISA2015欺凌行为的测评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从言语、身体和关系三个方面测量学生的受欺凌行为。[3]量表采用“从来没有或几乎没有”、“一年几次”、“每月几次”和“一周一次或更多”的四点计分来评定被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2(9)=523.587,RMSEA=0.076,CFI=0.984,TLI=0.974。内部一致性信度 =0.841。
总体生活满意度。PISA2015采用“总的来说,你对自己最近生活的满意度是多少?”从“0一点都不满意”到“10完全满意”让学生衡量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
考试焦虑。PISA2015采用5道题目测量学生的考试焦虑。采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4点计分的方式。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2(5)=113.045,RMSEA=0.053,CFI=0.995,TLI=0.987。内部一致性信度 =0.824。关于测量工具更详细内容可以参考PISA的测试框架以及技术手册。[4]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的描述统计对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学生欺凌行为的现状
根据PISA2015对频繁被欺负行为的定义,如果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月几次受到同学的欺负,则认为这个学生频繁受到同学的欺负。[5]根据这个定义,图1给出了每个被欺负行为表现上选择“每月几次”或者“一周一次或更多”的学生比例。
从图1可看出,欺凌行为表现较为严重的是“其他学生拿走或弄坏我的东西”(12.5%)和“其他同学嘲笑我”(12.3%);其次是“其他学生故意排挤我”(7.9%)和“其他学生散布有关我的恶毒谣言”(6.3%);而“我被其他学生打或推搡”(4.2%)和“我被其他学生威胁”(3.5%),选择比例较低。不论在那一项行为表现上,男生的被欺负现象较女生严重。根据对被欺凌学生的定义可以得出,中学生中被欺凌学生的比例高达22.5%,男生中的比例为27.9%,女生中的比例为16.3%。另外存在约6.2%的学生有至少三项以上的欺凌行为频繁发生,男生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8.6%。
3.2 被欺凌对生活满意度和考试焦虑的影响 采用层析回归的方法第一步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学生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三个背景变量,第二步在第一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三步在第二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被欺凌这一变量,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性别的影响不大,年龄越大总体生活满意度越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总体生活满意度越高,但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满意度变异的解释率仅为1%( =0.010);学习成绩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解释率接近于零( =0);而在控制了背景变量和学业成绩后,被欺凌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被欺凌情况越严重,总体生活满意度越低,解释率为3.5%( == 0.035)。对于考试焦虑,女生的考试焦虑显著高于男生,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考试焦虑水平越低,年龄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考试焦虑变异的解释率仅为0.8%(==0.008);学业成绩越高考试焦虑水平越低,学业成绩对考试焦虑变异的解释率为1.2%( = 0.012);而在控制了背景变量和学业成绩后,被欺凌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仍然显著,被欺凌情况越严重,考试焦虑水平越高,被欺凌行为对考试焦虑的解释率为1.1%( =0.011)。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学生中校园欺凌具有普遍性,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是最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这一结论与PISA2015年OECD国家的结果一致。中国学生中经常被嘲笑的学生的比例(12.3%),被“其他学生拿走或弄坏我的东西”的比例(12.5%)均略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11%和7%);而被其他学生散布有关我的恶毒谣言的比例(6.3%)略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8%)。说明中国中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较为频发的欺凌行为,学校更是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干预。另外,男生中被欺凌的现象比女生更为严重,学校教育尤其要关注男生群体中那些欺凌别人和被欺凌的学生。
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应该注重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不仅可帮助学生掌控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够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和目标打好基础,并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学校中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的幸福感知非常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被欺凌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被欺凌的学生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较低、考试焦虑水平较高。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欺凌行为对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性,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从减少校园欺凌现象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參考文献
[1]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心理学报,2002.
[2] Hawker, D. S. J. and Boulton, M. J.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Psychosocial Maladjust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0. 41: 441–455. doi:10.1111/1469-7610.00629.
[3] Borgonovi, F. and J. Pal.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ell-Being in the PISA2015 Study: Being 15 In 2015.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 No. 140, OCED Publishing, Paris. 2016. http://dx.doi.org/10.1787/5jlpszwghvvb-en
[4] OECD, PISA 2015 Technical Report, PISA, OECD Publishing.2017. http://www.oecd.org/pisa/data/2015-technical-report/.
[5] OECD, PISA 2015 Results(Volume Ⅲ): Students' Well-Being,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2017.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73856-en.
关键词 被欺凌 总体生活满意度 考试焦虑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8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ISA test of 9841 students from 286 schools in China in 2015,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the status of bullying and its impact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est anxie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ho had been bullied was as high as 22.5%, and that of boys (27.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16.3%). Bullying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est anxiety. The more severe the bullying, the lower the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the higher the test anxiety level.
Keywords be bullied;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test anxiety
0 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或校园辐射范围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几种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些学生的财务、身体和心理的行为。欺凌包括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负两种类型。前者可进一步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又称关系欺负是欺负者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欺负行为, 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1]
校园欺凌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消极的影响和危害。据统计,仅在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校园欺凌无处不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深远影响。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欺凌与心理调节之间的关系,[2]一项元分析结果表明,欺凌与抑郁、焦虑、自尊、孤独等心理特征存在显著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2015PISA大规模测试的中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旨在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学生中校园欺凌的现状,并就被欺凌对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考试焦虑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帮助学校教学和管理者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为学校管理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
本研究所用數据调查对象为中国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的9841名中学生,其中男生占52.4%,女生占47.6%。调查一共涉及286所学校,平均每所学校接受测试的人数为37人。
1.2 测量工具
被欺凌行为。PISA2015欺凌行为的测评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从言语、身体和关系三个方面测量学生的受欺凌行为。[3]量表采用“从来没有或几乎没有”、“一年几次”、“每月几次”和“一周一次或更多”的四点计分来评定被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2(9)=523.587,RMSEA=0.076,CFI=0.984,TLI=0.974。内部一致性信度 =0.841。
总体生活满意度。PISA2015采用“总的来说,你对自己最近生活的满意度是多少?”从“0一点都不满意”到“10完全满意”让学生衡量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
考试焦虑。PISA2015采用5道题目测量学生的考试焦虑。采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4点计分的方式。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2(5)=113.045,RMSEA=0.053,CFI=0.995,TLI=0.987。内部一致性信度 =0.824。关于测量工具更详细内容可以参考PISA的测试框架以及技术手册。[4]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0.0的描述统计对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学生欺凌行为的现状
根据PISA2015对频繁被欺负行为的定义,如果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月几次受到同学的欺负,则认为这个学生频繁受到同学的欺负。[5]根据这个定义,图1给出了每个被欺负行为表现上选择“每月几次”或者“一周一次或更多”的学生比例。
从图1可看出,欺凌行为表现较为严重的是“其他学生拿走或弄坏我的东西”(12.5%)和“其他同学嘲笑我”(12.3%);其次是“其他学生故意排挤我”(7.9%)和“其他学生散布有关我的恶毒谣言”(6.3%);而“我被其他学生打或推搡”(4.2%)和“我被其他学生威胁”(3.5%),选择比例较低。不论在那一项行为表现上,男生的被欺负现象较女生严重。根据对被欺凌学生的定义可以得出,中学生中被欺凌学生的比例高达22.5%,男生中的比例为27.9%,女生中的比例为16.3%。另外存在约6.2%的学生有至少三项以上的欺凌行为频繁发生,男生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8.6%。
3.2 被欺凌对生活满意度和考试焦虑的影响 采用层析回归的方法第一步在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学生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三个背景变量,第二步在第一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三步在第二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被欺凌这一变量,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性别的影响不大,年龄越大总体生活满意度越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总体生活满意度越高,但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对生活满意度变异的解释率仅为1%( =0.010);学习成绩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解释率接近于零( =0);而在控制了背景变量和学业成绩后,被欺凌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被欺凌情况越严重,总体生活满意度越低,解释率为3.5%( == 0.035)。对于考试焦虑,女生的考试焦虑显著高于男生,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考试焦虑水平越低,年龄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考试焦虑变异的解释率仅为0.8%(==0.008);学业成绩越高考试焦虑水平越低,学业成绩对考试焦虑变异的解释率为1.2%( = 0.012);而在控制了背景变量和学业成绩后,被欺凌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仍然显著,被欺凌情况越严重,考试焦虑水平越高,被欺凌行为对考试焦虑的解释率为1.1%( =0.011)。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学生中校园欺凌具有普遍性,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是最常见的校园欺凌行为,这一结论与PISA2015年OECD国家的结果一致。中国学生中经常被嘲笑的学生的比例(12.3%),被“其他学生拿走或弄坏我的东西”的比例(12.5%)均略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11%和7%);而被其他学生散布有关我的恶毒谣言的比例(6.3%)略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8%)。说明中国中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对于某些较为频发的欺凌行为,学校更是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干预。另外,男生中被欺凌的现象比女生更为严重,学校教育尤其要关注男生群体中那些欺凌别人和被欺凌的学生。
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应该注重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不仅可帮助学生掌控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够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和目标打好基础,并提高生活的满意度。学校中发生的一切对于学生的幸福感知非常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被欺凌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被欺凌的学生其总体生活满意度较低、考试焦虑水平较高。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欺凌行为对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性,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从减少校园欺凌现象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參考文献
[1]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心理学报,2002.
[2] Hawker, D. S. J. and Boulton, M. J.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Psychosocial Maladjust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00. 41: 441–455. doi:10.1111/1469-7610.00629.
[3] Borgonovi, F. and J. Pal.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ell-Being in the PISA2015 Study: Being 15 In 2015.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 , No. 140, OCED Publishing, Paris. 2016. http://dx.doi.org/10.1787/5jlpszwghvvb-en
[4] OECD, PISA 2015 Technical Report, PISA, OECD Publishing.2017. http://www.oecd.org/pisa/data/2015-technical-report/.
[5] OECD, PISA 2015 Results(Volume Ⅲ): Students' Well-Being,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2017.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73856-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