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超越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习画与临仿诸家


  晚年时,董其昌在总结临仿学习古画时说:“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复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所谓“子久”,就是“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一生临仿宋元名家不曾间断,《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就是他73岁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董其昌一生临仿古画的大致脉络—从元画到宋画、再到元画的转变过程。
  董其昌自言22岁开始学画。当时,为了避重役,他从上海县(今上海闵行区)改籍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其经济状况一度困窘,曾仿松江名家陆万里的书法典卖,赴南京乡试时还接受过友人的资助。来到松江以后,董其昌先是跟从顾正谊、莫是龙等师友学临当地收藏的古画,兴趣主要集中在元画上,同时读书应举。
山水册(选一) 44.2×34.6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5岁时,第三次参加会试的董其昌高中进士二甲第一,进入翰林院任职,获得成为上层官僚的重要资历。任翰林院编修期间,董其昌曾护送馆师田一儁灵柩归葬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归京途中董其昌创作了他的第一件传世画作—《纪游图册》,这比通常被认定为董其昌最早画作的《燕吴八景图册》还要早四年。这一年,董其昌38岁。
  《纪游图册》现存16开。画上跋文显示,画册是他南下途中描绘所见风景的习作。除了记录各处景观,跋文还言及董其昌学画情况。《绘林题识》记载,董其昌“少喜绘业,皆从‘元四家’结缘”,他早期学画是从临仿“元四家”,特别是黄公望入手的,这既是受到松江师友的影响,也是因客观环境所限。
  来到北京后,董其昌开始有意识地突破元畫,追溯宋画。这与当时北京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江以南多元季大家之迹,燕都多北宋大家之迹”。可见,当时京城里的主流趣味仍在宋画上。进入翰林院后,董其昌的“馆师”韩世能对他开阔眼界、临仿古画起到重要影响。《万历野获编》记载,韩世能是当时有名的收藏家,他时常将自己的古画藏品带到翰林院与学生讨论,这对董其昌是大有助益的。
  董其昌对于以往大师的绘画风格自有选择,且并不仅仅满足于临仿。在董其昌许多“仿”“拟”之作的实践中,他开始自出机杼,寻求创新与突破,《婉娈草堂图》就是其早期画作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幅。至中晚期,董其昌所谓的“仿”“拟”画作,更多的是借传统题材进行再创作,而且是服务于自己绘画理论的创作。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43岁的董其昌在翰林院编修任上已经五年多,这一年他奉命担任江西南昌乡试考官。考试结束后,他顺便回松江小住,其间拜访好友陈继儒,为其创作《婉娈草堂图》。“长者为营栽竹地,中年方惬住山心。”“婉娈草堂”是陈继儒在小昆山的读书之所,修筑于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里旧址。
纪游图册(十六开选四)绢本水墨 33×17.8cm明 董其昌 安徽博物院藏此册风格平淡古雅,意境高旷辽远,韵调古拙秀逸。笔线柔中有骨,转折灵变。墨色明洁、层次分明,设色清润,淡而不薄。此册是陆续完成的,故每册绘图和题字都存在细微的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倾向。此册虽为早年临仿自然山水的习作,但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婉娈草堂图纸本水墨 明 董其昌

  两个多月后,陈继儒携画至董其昌的画禅室求其设色,恰逢董其昌刚入藏两幅宋代名画。二人共赏之余,董其昌便在设色后的《婉娈草堂图》上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长至日,陈继儒携过画禅室设色,适得李成《晴峦萧寺图》及郭熙《溪山秋霁图》,互相咄咄,叹赏永日。”
  《婉娈草堂图》在风格画意上已有颇值得关注的新颖之处,尤其是画中的岩石坡岸,呈现出以往传统山水画少见的强烈的明暗对比。有研究认为,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是由于董其昌改造了传统雪景山水画法而创造的“直皴”笔法所致。这一灵感可能源于王维(传)的《江山雪霁图》和郭忠恕(传)的《摹王维辋川图》。
葑泾访古图 纸本水墨 80.0×29.8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纸本设色 28.5×297cm 明 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董其昌晚年精心之作。此图以平坡丛树作近景,隔岸群山相呼应,其间冈陵逶迤,草木蒙茸,蹊径曲折,村舍隐隐,富春江缓缓流向远方。画作中部,山势陡起,泉流如注,远峰重叠,耸入云霄。全图除江流映带,山势平缓处与黄公望卷略相似外,山容树态,丘壑体貌,则尽出己意;虽同样用披麻皴,却一变黄公望的长皴劲斫而为细笔短皴,苍莽之意尽显,仿佛毫不着力而气韵淳厚。
燕吴八景图册 绢本设色 26.1×24.8cm 明 董其昌 上海博物馆藏
烟江叠嶂图 绢本水墨 30.5×156.4cm 明 董其昌 上海博物馆藏此图重峦叠嶂遮天蔽日,烟岚浮江,素湍绿潭;用笔繁而不乱,细腻柔和,皴染结合,水晕墨章,体现出作者吞吐造化之深厚功力,为其中年代表作之一。

  《婉娈草堂图》是董其昌早期的代表画作之一,是了解他早期画法创变的重要作品,甚至有人认为此画作标示着一种全新风格的诞生,“开启了绘画史上可以称之为‘董其昌时代’的契机”。

宦隐生涯与笔墨清趣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44岁的董其昌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宦途得意。一次授课,与皇子问答时说出的话,使得群臣认为是未来统治者的吉兆,董其昌因此卷入万历皇帝与群臣关于立储之争的旋涡,被外放湖广按察司副使。名义上的晋升,却使董其昌期望通过翰林一职步步高升的梦想破灭,大受打击的他选择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告病还乡。
  壮年退隐的董其昌可谓惆怅万般。之后的20余年里,虽偶有出仕任職,但董其昌的大部分时间都专于艺事,这一时期是他绘画创作的黄金期。
  《葑泾访古图》创作于董其昌退隐初期的万历三十年(1602年)。该画仿五代董源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茫茫;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画中的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干湿皴擦,使整幅画有墨色苍润之感。尤其是画中的山石、林木,突显出明暗对照的特征,与《婉娈草堂图》一脉相承。
  这一年,董其昌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有一面之缘。中国绘画史专家高居翰据此认为,《葑泾访古图》的明暗对照手法与西方铜版画的明暗对比具有相似之处,甚至存在某种技巧上的联系。事实到底如何已经难以确知,但董其昌在《葑泾访古图》中描绘的明暗艺术效果,是当时画坛一种罕见、新颖的绘画风格与手法。
荆溪招隐图 纸本水墨 28.3×120.7cm 明 董其昌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隐居故里五年后,董其昌意识到自己被召回京城的希望极为渺茫,于是50岁的他接受了湖广提学副使的职务,《烟江叠嶂图》就绘于这一期间。
  董其昌曾评价董源的山水画“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从《烟江叠嶂图》中可以看出,他在笔法上借鉴董源的长披麻皴,松散地附着在山石上,线条交互排列、变化灵动,在长短、粗细、浓淡之间产生极强的韵律感。
  任职湖广提学副使仅一年半,董其昌就因“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成为一场险恶的学生风潮的攻击对象,甚至连公署也被毁坏。于是,董其昌再次辞官归隐,闲居家中。在漫长的退隐生活中,吴正志是董其昌亲密的朋友之一。他与董其昌是同榜进士,同样仕途坎坷,闲居多于为官。吴正志也是书画收藏家,他收藏的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藏品就来自董其昌。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正月,已经57岁的董其昌在吴正志隐居之地“荆溪”的宝鼎斋中创作了短轴《荆溪招隐图》。初观此画,山水清丽,房屋稀疏,在石岸和矮壁上,树木葱茏,远山环绕,恬静安然,象征着吴正志的隐居生活,但从画上的题名“荆溪招隐”即可看出其中的政治含义。董其昌的这幅画卷喻示着吴正志不久将应召复出,就任与其才干相称的官职。而后,吴正志果真应召复出,接受南京刑部郎中的职务。两年后,赋闲的董其昌在画上又加了题款“予既已誓墓不出”,声称自己已无意做官,却劝说吴正志继续出仕:“我如远山云,君如朝日暾。出处各有宜,何必鹤与猿?”“鹤与猿”是隐居生活的象征,然而从董其昌的晚年经历看,他终究不愿做一个“避世者”终老桃花源。
虞山雨霁图 绢本浅设色 112×48.7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漫长的退隐生涯,令董其昌的书画技艺日臻成熟老辣,尤其是“以书入画”,进一步丰富了绘画的笔墨语言。
  元代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等人,多为书法家兼画家,他们利用书法线条便于抒发情感的优势,对古典绘画技法进行改良,使其画作带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也使笔墨在绘画中获得重要地位。高超的书法造诣对董其昌山水画的笔墨应用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影响,他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屈铁”“画沙”都是书法术语,是指书法运笔过程中笔锋带来的线条美感。董其昌认为山水画必须用书法之法,才能“绝去甜俗”,不然“纵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   董其昌将书、画在特殊绘画题材上相通的技法,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山水画,使其成为某种普遍性,从而变绘画性绘画为书法性绘画,绘画的中心也逐渐从对自然山水的准确、传神描摹,转向对笔墨线条本身审美韵味的表达,甚至用以笔墨为核心的规范,替代以形象为核心的绘画规范。
  董其昌集“元四家”、五代董巨、“两宋二米”等诸家之长,将以阴柔秀美为主要特征的披麻皴作为基本的用笔技巧,强调笔墨的虚实、明暗关系,使其描摹的山石、树木等山水世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董其昌还强调要在笔墨中贯注含蓄内蕴的士人气质,追求生拙之趣和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
  《虞山雨霁图》是董其昌不多见的设色山水画之一。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59岁的董其昌乘舟途经虞山,有感其清丽优美的自然风光而创作此画。画中的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浅绛设色与墨笔勾勒层次分明,转折灵变,清秀雅逸。
仿赵孟頫秋山图 纸本设色 107.1×46.4cm 明 董其昌 上海博物馆藏
昼锦堂图并书记 绢本设色 41×180cm(画) 41×1290cm(书) 明 董其昌 吉林省博物院藏董其昌以欧阳修《昼锦堂记》为背景作《昼锦堂图》,画作以赭墨为底,石青、石绿罩染山石,树叶苔点用笔轻松自然,色墨相映,浓淡相宜,层次分明,表现出一派青绿山水的秀润风光。引首董其昌大字“昼锦堂记”,笔画遒劲,气魄宏大,是比较少见的董氏榜书精品。画作卷后以行书录欧阳修《昼锦堂记》全文,笔致清秀中和,轻捷灵动而风华自足,时见米芾风范,生秀之气扑面,平淡之风可见。

  一般而言,董其昌的画作真迹可分为两种风格类型:第一种偏于抽象化,追求笔墨、造型有趣,在其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第二种相对写实,甚至采用青绿浅绛的没骨画法创作。尽管对李思训、赵伯驹的青绿工整一派颇有微词,但董其昌也能采其青绿设色,结合董源、黄公望之画法,“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其中,以《昼锦堂图》最具代表性,是董其昌极少见的大青绿山水画作。
  《昼锦堂图》描绘了宋代名臣韩琦的居读之所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汉书·项籍传》中有“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之说,后人就以“昼锦”寓意富贵还乡。宋仁宗时,宰相韩琦曾以武康军节度使出知故乡相州,并筑庐“昼锦堂”,文学家欧阳修为之作《昼锦堂记》。
  依据《昼锦堂记》文意,董其昌摹古人笔法,绘出昼锦堂山景。其构图意境幽远开阔,远岫坡石,以杂树错落中点以茅屋,当即昼锦堂。全画无墨立骨,纯以深浅不同的石绿、石青、赭石色敷染,色彩明净沉着,有种夕照光感。董其昌用他娴熟的笔法和秀润的设色,将山间幽居和暑秋交替的景物完美地表现出来。

画坛巨匠与南北宗论


  天启元年(1621年),隐居中的董其昌已经67岁了。这年三月,他泛舟西湖,而后在西湖边的寺庙里绘下《烟树茆堂图》。从画上题跋“烟岚屈曲槛交加,新作茆堂窄亦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中,我们可以约略揣测董其昌当时的心境。
  当秀才时,董其昌就曾向紫柏真可大师学禅,中进士以后更是与憨山德清、云栖莲池等高僧交往密切,还与袁宗道、陶望龄等人举行禅悦之会。退隐以后,禅学修养不仅抚慰了董其昌的内心,也成为构成其美学旨趣的重要基石之一。
临倪瓒东岗草堂图 纸本水墨 88×65.4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奇峰白云图 纸本水墨 65.4×30.4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九峰寒翠图 绢本 123.5×46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西湖边创作《烟树茆堂图》的前一年,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驾崩,董其昌曾为其经筵侍讲的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明史·董其昌传》记载:“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从此,董其昌逐步迈向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仕宦高官、艺术大师、鉴藏名家等多重身份,使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名重当时,逐渐成为明末画坛的主流声音。
  “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最为著名、也是最为重要的绘画理论创见。深通禅理的董其昌“以禅喻画”,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大家’。”   从禅学角度看,北宗践行“渐悟”“积劫方成菩萨”的修炼方式;南宗则更看重“顿悟”“一超直入如来地”。在画学流派上,北宗为着色山水,技法上为勾斫之法;南宗则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北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还原自然美感;南宗则在山水画作里弱化自然景物,而重在意境表达与情感宣泄。
青卞图 纸本水墨 224.5×67.2cm 明 董其昌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由此,董其昌还推导认为,南宗画派多为隐逸之士,不为造物所役,烟云供养,“寄乐于画”,所以称为“士人画”“逸家画”;北宗画派多为权贵服务,谨细烦琐,拘以体物,神劳志苦,又称“行家画”“院体画”。尽管“南北宗说”有不少偏颇、分歧,但董其昌的论说确实反映了两种绘画的分野:一种是追求最纯粹的画院式,追求精确而富于装饰性的形式;另外一种则是自由、书法化、个性和主观的形式。从这点看,“南北宗说”可谓开中国画学流派分析的先河。
  董其昌对绘画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致力“南宗”传统的保存、复兴,还包括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再诠释。他本人的某些画作也是在践行这个理念。
  《仿董源青弁隐居图》创作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董其昌隐居期间的杰作,既师法董源,又将自家胸臆外化,借助屈曲的山石结构,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韵律,给人以新奇感受。对此,高居翰曾这样评述:“这件完美的非自然主义作品,不论在视觉或者思辨方面,大都背离了对感性世界的真实关注。”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幅画呢?
  《仿董源青弁隐居图》会让人联想起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两幅画底部都呈开放状态,河岸边树木丛生,画面上方有远山白云。但在董其昌的画作中,画面两端的宁静真切,把强烈扩张、翻腾扭曲的中景收束起来,从而产生某种具有内在冲突的感人力量。仅就画面中景而论,它的抽象意味很浓,反映出画家对追求纯粹构图形式的热情,是对我们熟识的传统山水画类型的某种个性鲜明的“反叛”。
  高居翰曾经这样评价董其昌以及他的“南北宗论”:“(董其昌)像一个人掘井,求深甚于求广……通过地下潜流展开了与别的世纪掘井人之间的交流。”在诞生之初,“南北宗论”原是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语汇工具,被借用到画论中来。董其昌利用其掌握的文人话语权,重新确立了董源、巨然和“元四家”等在文人画语言体系中的坐标地位,保证了文人山水画语言的纯净和精致。
  这种新的分类法为文人画的继续发展开拓了道路。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等帝王均喜爱古书画,推崇董其昌。在绘画方面,康熙也接受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这使董其昌的这种“学术探索”在清代进一步产生巨大的影响,受影响者既有“清初四王”这样的“摹古主义者”,也有八大山人和龚贤这样的“个性主义者”。然而,后人墨守他的理論,缺乏如董其昌一般的创造性再诠释,使得“南北宗论”在后世山水画中也贻害不浅。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 明 董其昌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关山雪霁图 纸本水墨 13×143cm 明 董其昌 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文献
有没有  哪一个重大的时刻  你觉得自己正在经历  情感末日?  是情场失恋?  是商场失意?  是友情终结?  还是亲情崩塌?    或许我们可以代入这样一个场景:你成年之后就独自一人在外漂泊闯荡,有着隐秘的性向(这是家庭成员之间疏离与对立的一个前提)。你有一个家,妈妈、妹妹、弟弟,还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弟妹。之所以未曾谋面,是因为你已经12年没有回过这个家,某一天,你突然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将不久于
洞庭中山二赋 行书 纸本 28.3×306.3cm 宋 苏轼 吉林省博物馆藏佛道哲学观的形成  苏轼能够成为一代文豪和书画家,得益于他能够很好地将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巧妙地融入生活。  苏轼很早就开始接触佛教文化。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程家崇尚佛学,程氏在父亲的教导下也崇尚佛学。苏轼10岁时,父亲苏洵开始游学四方,因此,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程氏的身上。苏轼的母亲忌讳杀生,她嘱咐子
时间:2016年9月30日  地点:甘肃大剧院  本剧讲述的是一支普通大学里无人关注的学生乐队,在毕业季即将来临之际,由于无意间上传网络的一首《Neverland》,一夜之间名声鹊起,在突如其来的迷茫和变化中,这些单纯的毕业生面对一夜爆红之后汹涌而来的名利和欲望,到底要选择音乐本身,还是这世界充斥的喧嚣?对于梦想和现实的选择,针对的不仅仅是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更重要的是让现实中的人们可以做出一个不留
以鸡为题的画作,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位皇帝——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少帝曹髦,曾绘有一幅《新丰放鸡犬图》,可惜今人已无缘得见。在古人看来,鸡是一种平凡又不凡的生灵,即便风雨如晦,仍然啼鸣不已,“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鸡因此又有“司晨”“长鸣督尉”等美誉。  时至近代,画坛巨擘齐白石和徐悲鸿二位先生在抗战时期绘制了两幅著名的鸡图,不仅寓意深
摘要: 厘清“钱、地、人”三者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抓手。以农村借贷与农业经营业绩关系研究为基础,收集江苏省滨海县耕地质量保护示范辐射区耕地质量数据。在控制耕地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债务融资对于其生产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传统农户而言,债务比率与农业产出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耕地质量加强了债务融资对农业产出的积极影响。
简约立式台灯  Lee Yunjae是一位活跃在首尔的产品设计师,他热衷于简洁的功能性设计。他的最新作品是一款自带充电座和托盘的简约立式台灯。台灯主体由一个垂直平面和两个水平平面组成,笔直的造型为所处空间带来稳定感。装西瓜的真皮手袋  追求细节与工艺是日本职人品牌土屋鞄制造所一贯的制作理念。他们的作品有助于提升顾客的个性魅力。这是一款携带西瓜的奢侈手袋,细节设计十分精致。手袋不仅可以根据西瓜的大小
祁连仙境 摄影/李春 拍摄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金色之夢 摄影/脱兴福 拍摄于张掖市民乐县南丰镇  张掖,中国地貌大观园,西北颜值担当。  景观丰富多彩、景色美不胜收的张掖,春有百花、夏有绿野,秋之绚烂、冬之皎洁,都让人心醉神驰。加上丝绸之路重镇的战略地位,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一颗丝路明珠,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吟咏题诗,留下“金张掖”的美名四海远播,至今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一  张掖地处中国第二
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探春作风筝灯谜,断线风筝的命运隐喻,亦点出春天最适合游乐的节气—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历史悠久,与寒食节渊源深厚。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落难,流亡国外,屡遭追杀,经常食不果腹。一日逃至深山,饥饿难耐,向农夫乞讨反被戏弄,饿晕过去,命悬一线。随行臣子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为让重耳
在中国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亦层出不穷。到
钧窑玫瑰紫釉尊高18.4cm 口径20.1cm 足径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钧窑小史  钧窑,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陶瓷器生产窑场之一,主要窑址位于今天河南省境内。明天顺五年(1461年)内府刊本《大明一统志》曾载钧州产瓷器,清雍正《河南通志》又说“禹州瓷器出神垕山,山在州西六十里”。  日用类钧瓷的生产年代始于金代,流行于金元时期。主要器型有碗、盘、洗、炉、瓶、罐及瓷枕等,釉色以天蓝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