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几年前就听河北文友说有个“沕沕水景区”,还没见其容颜呢,就对“沕沕”两字来了兴致。百度百科给出的读音为“mimi”,同时又说河北当地人读“huhu”。不知为何,我毫不犹豫地如遇知音般给后者投了赞成票——就应该读“huhu”。记得小时候,一见到水沟里或河流里涌出的大股大股的水,就大呼小叫,说那水流得“沕沕地”。长大一些时,偶尔想起就琢磨,那“沕沕”二字该怎么写呢?原来,老祖宗早把那字造好放在这里呢。几十年的疑惑茅塞顿开。“沕沕地”,形容那水洶涌澎湃,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多么响亮,多么气势,多么准确生动!
戊戌年的金秋十月,我有幸来到沕沕水景区。早在来的路上就兴致勃勃,很有一种亲切感,大有去见老朋友、走亲戚的架势。从沕沕水宾馆向太行山深处的景区进发,一下子被三步一白练、五步一水帘的高密度瀑布震撼了——在深秋的北方大山里,哪来这么多水啊?这么想着,就窃笑,还老朋友呢,你对沕沕水的了解到底有多少?见过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那是因为有一条白水河,在山的河床断落成九级瀑布;也见过水流湍急的壶口瀑布,不用说,那黄河本身就是一条大河,黄河走到壶口那个地方,由于地势高低落差大就形成了瀑布。今年9月份,有幸跟随《散文百家》采风团一起走进邢台的太行深处被誉为“中国绿色村庄”的前南峪,那里缺水,人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地下几十米处的清水引到山上去,创新引水方式,美其名曰“截潜流”,而十月的平山县太行深处,这本不是水资源丰沛的地区和季节,又不靠大江大河,作为景区,有一处瀑布就算不错了,为何会有这般盛景?我被这神奇的太行沕沕水给彻底迷住了。
进得景区,从“泉华台”开始,三四十米宽的瀑布,向落差一二十米之下的荷花池里沕沕地流,那瀑布虽然没有黄果树的丰厚和万马奔腾,但有着它的清澈和清爽,就像一条弧形的白练。顺着山路迂回前行,没走多远,“水帘洞遗址”出现在眼前。导游告诉我们,十年前,有专家对沕沕水水帘洞进行科学考察,确认这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命名为“石家庄先民之家”。我没有机会去瞻仰那些出土文物和先民的居室,就对水帘洞外面悬挂的巨幅“水帘”细细研究起来,用肉眼丈量了一下,它没有刚才的瀑布宽,但高度却是刚才的一倍还要多,很有瀑布的样子了。游人们竞相挤到水帘洞前拍照留念,瀑布溅起的浪花亲吻着游人的脸,那种惬意让你误认为梅雨季节到了江南水乡。穿过幽幽谷,更大的瀑布露出芳容。哇,“百丈飞瀑”!游人们呐喊起来。驻足远眺,它没有黄果树瀑布的宽厚,但明显要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就是对它很好的写照吗?“……殆数十丈,山高流深,源清泉冽,波浪似雪,喷湍如花,瀑布湍飞,如白练之经于天,白虹之饮于源。”百丈飞瀑,名不虚传。导游又适时地给大伙解释,百丈飞瀑只是历史的赞誉,其确切落差为98米,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建发电站时测量的结果。我被这满眼的飞瀑及飞瀑溅起的浪花,撩得“心花”湿漉漉清爽爽。一路前行,接下来的陶然湖、天池、千面湖、五龙潭、灵泉洞,统统是水的天下。
原来,位于太行深处的平山县沕沕水有一个宝泉——喀斯特岩溶泉。
二
人说,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水就富裕了一半。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自古都是依水而居。至于景区的水,人们往往只关注它的观赏价值,而忽略了其使用价值。在沕沕水景区,我第一次知道了水的“大用”。1947年4月,根据解放战争需要,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机关由陕西来到西柏坡,指导晋察冀的革命工作,此时,解放战争处在战略转移的关头,解放军第33兵工厂也从张家口以分散形式迁往平山县的几个村庄。那时的兵器生产全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急需电力能源提高生产能力。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利用沕沕水高落差的瀑布建造水力发电厂。朱老总亲临现场坐镇指挥。我党我军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在沕沕水建成并很快投入使用。
在沕沕水发电厂旧址,我凝视着朱老总亲自启动过的水轮机,端详着他老人家亲笔写下的“红色发电厂”几个大字,想象着当年从这里发出的电源源不断地送往西柏坡与兵工厂,为党中央毛主席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心就像这里的喀斯特岩溶泉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太行山啊,你就是中国革命的一座丰碑,你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不是吗?眼前的沕沕水发电厂,就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电力保障。西柏坡、狼牙山、沕沕水水力发电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无不昭示着太行山的庄严、崇高、雄浑与伟大。
三
太行山盛产多种果实,柿子、栗子、山楂、苹果、核桃、红枣等应有尽有,来到平山县沕沕水,再次领略了它的富饶与美丽。十月中旬的沕沕水,目及之处,除了条条白练的点缀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红了,红红的叶子,红红的果实,红得漫山遍野,红得铺天盖地。单说柿子。两天的沕沕水采风,我的手机一刻不停地对准那高大疏朗、果满枝头的柿子树,平地拍,山上拍,蹲着拍,侧着拍,远景拍,近景拍,就怕一时疏忽,落下哪个角度里柿子和柿子树的美,从而留下深深遗憾。
沕沕水的柿子树太美了!沕沕水的柿子树真多啊!
景区的同志说,这些柿子树都是野生的。
平原上长大的我,柿子吃得不少,但是近距离观赏柿子树还是这些年的事,大片大片的见到则是眼前的事。小时候,赶年集时,父亲会买来一些黑红的粘满白粉末末的柿饼子。我和妹妹拿在手里,如获至宝,小心地掰开来,看着扯出的金黄发亮的丝,口水就先汩汩地流出来了。小口咬一点点,甘如饴,粘似胶,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甜腻,让人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那时,以为柿饼子是天外之物,而柿子树则是天上的神仙种出来的。
近些年,当地农村的庭院里,不时地闪出一棵两棵柿子树。待秋风把树叶一点点赶到地上,那圆圆的红红的柿子,毫无遮拦地挂在树上,就像挂上去的密密的红灯笼,只看上一眼,就美到心里。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当地百姓栽种柿子树,既是一种实惠,也是一种点缀,是对美的崇尚与热爱。在沕沕水的金秋里,满山满坡的高大柿子树,就像挂上去的数以万计的红灯笼,似在迎接沕沕水一个盛大节日的到来。究竟是什么重要节日,值得沕沕水点起这满山的红灯笼呢?哦,我明白了,如今的沕沕水人的日子,就像形容沕沕水的美景——春赏山花,夏看飞瀑,秋赏红叶,冬览冰瀑一样,处处是盛景,天天像过年,人们的生活滋润着呢。
看着满眼的柿子树和柿子,我兴奋得很,就问景区的同志,这柿子要什么时候采摘,实际上,我是有点替柿子着急了。那美女回过头来说,霜打以后的柿子才好吃。哦,那要等到霜打以后才摘。又问,如果等到那时,熟透了的柿子掉在地上不就摔烂了吗?我在心里可惜,也是心疼,就像是我家的柿子树下已堆满烂柿子。美女笑了,谁去摘啊?柿子又不值钱。这回轮到我瞪眼了,不摘?那就等它自由落地,都摔成柿饼子?
我不信,坚决不信。如果说景区柿树为了观赏,作为一景,可以不摘;山民们眼瞅着柿子红在树上,烂在地上,不去摘?把柿子运到山外,或是加工后运出,就能换回大把大把的钱啊!是因为山道崎岖,向山外运输成本太高?还是因为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对果品加工有足够的认识?
从沕沕水采风回来不几天,看到《河北日报》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有一种乡愁,叫河北柿子红了。那满山满树的柿子,那满挂满串的柿子,那满箔满筐的柿子,那满房满院的柿子,还有点缀其间忙碌的妇女们,一同映红了天,映红了地。这才是金色的秋天!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要找的答案,我终于欣慰释然,终于豁然开朗。是那景区的美女在逗我呢,柿子,是大自然赐给太行人的宝贝,哪有不摘之理?
(刘月新,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青年文学》《散文百家》《长城》《芳草》《山东文学》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小鸟闯进我屋里》《栽种光明》,长篇报告文学《陪你远行》。)
编辑:刘亚荣
几年前就听河北文友说有个“沕沕水景区”,还没见其容颜呢,就对“沕沕”两字来了兴致。百度百科给出的读音为“mimi”,同时又说河北当地人读“huhu”。不知为何,我毫不犹豫地如遇知音般给后者投了赞成票——就应该读“huhu”。记得小时候,一见到水沟里或河流里涌出的大股大股的水,就大呼小叫,说那水流得“沕沕地”。长大一些时,偶尔想起就琢磨,那“沕沕”二字该怎么写呢?原来,老祖宗早把那字造好放在这里呢。几十年的疑惑茅塞顿开。“沕沕地”,形容那水洶涌澎湃,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多么响亮,多么气势,多么准确生动!
戊戌年的金秋十月,我有幸来到沕沕水景区。早在来的路上就兴致勃勃,很有一种亲切感,大有去见老朋友、走亲戚的架势。从沕沕水宾馆向太行山深处的景区进发,一下子被三步一白练、五步一水帘的高密度瀑布震撼了——在深秋的北方大山里,哪来这么多水啊?这么想着,就窃笑,还老朋友呢,你对沕沕水的了解到底有多少?见过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那是因为有一条白水河,在山的河床断落成九级瀑布;也见过水流湍急的壶口瀑布,不用说,那黄河本身就是一条大河,黄河走到壶口那个地方,由于地势高低落差大就形成了瀑布。今年9月份,有幸跟随《散文百家》采风团一起走进邢台的太行深处被誉为“中国绿色村庄”的前南峪,那里缺水,人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地下几十米处的清水引到山上去,创新引水方式,美其名曰“截潜流”,而十月的平山县太行深处,这本不是水资源丰沛的地区和季节,又不靠大江大河,作为景区,有一处瀑布就算不错了,为何会有这般盛景?我被这神奇的太行沕沕水给彻底迷住了。
进得景区,从“泉华台”开始,三四十米宽的瀑布,向落差一二十米之下的荷花池里沕沕地流,那瀑布虽然没有黄果树的丰厚和万马奔腾,但有着它的清澈和清爽,就像一条弧形的白练。顺着山路迂回前行,没走多远,“水帘洞遗址”出现在眼前。导游告诉我们,十年前,有专家对沕沕水水帘洞进行科学考察,确认这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命名为“石家庄先民之家”。我没有机会去瞻仰那些出土文物和先民的居室,就对水帘洞外面悬挂的巨幅“水帘”细细研究起来,用肉眼丈量了一下,它没有刚才的瀑布宽,但高度却是刚才的一倍还要多,很有瀑布的样子了。游人们竞相挤到水帘洞前拍照留念,瀑布溅起的浪花亲吻着游人的脸,那种惬意让你误认为梅雨季节到了江南水乡。穿过幽幽谷,更大的瀑布露出芳容。哇,“百丈飞瀑”!游人们呐喊起来。驻足远眺,它没有黄果树瀑布的宽厚,但明显要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就是对它很好的写照吗?“……殆数十丈,山高流深,源清泉冽,波浪似雪,喷湍如花,瀑布湍飞,如白练之经于天,白虹之饮于源。”百丈飞瀑,名不虚传。导游又适时地给大伙解释,百丈飞瀑只是历史的赞誉,其确切落差为98米,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建发电站时测量的结果。我被这满眼的飞瀑及飞瀑溅起的浪花,撩得“心花”湿漉漉清爽爽。一路前行,接下来的陶然湖、天池、千面湖、五龙潭、灵泉洞,统统是水的天下。
原来,位于太行深处的平山县沕沕水有一个宝泉——喀斯特岩溶泉。
二
人说,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有了水就富裕了一半。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自古都是依水而居。至于景区的水,人们往往只关注它的观赏价值,而忽略了其使用价值。在沕沕水景区,我第一次知道了水的“大用”。1947年4月,根据解放战争需要,刘少奇、朱德率领中央工委机关由陕西来到西柏坡,指导晋察冀的革命工作,此时,解放战争处在战略转移的关头,解放军第33兵工厂也从张家口以分散形式迁往平山县的几个村庄。那时的兵器生产全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急需电力能源提高生产能力。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利用沕沕水高落差的瀑布建造水力发电厂。朱老总亲临现场坐镇指挥。我党我军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在沕沕水建成并很快投入使用。
在沕沕水发电厂旧址,我凝视着朱老总亲自启动过的水轮机,端详着他老人家亲笔写下的“红色发电厂”几个大字,想象着当年从这里发出的电源源不断地送往西柏坡与兵工厂,为党中央毛主席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心就像这里的喀斯特岩溶泉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太行山啊,你就是中国革命的一座丰碑,你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不是吗?眼前的沕沕水发电厂,就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电力保障。西柏坡、狼牙山、沕沕水水力发电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无不昭示着太行山的庄严、崇高、雄浑与伟大。
三
太行山盛产多种果实,柿子、栗子、山楂、苹果、核桃、红枣等应有尽有,来到平山县沕沕水,再次领略了它的富饶与美丽。十月中旬的沕沕水,目及之处,除了条条白练的点缀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红了,红红的叶子,红红的果实,红得漫山遍野,红得铺天盖地。单说柿子。两天的沕沕水采风,我的手机一刻不停地对准那高大疏朗、果满枝头的柿子树,平地拍,山上拍,蹲着拍,侧着拍,远景拍,近景拍,就怕一时疏忽,落下哪个角度里柿子和柿子树的美,从而留下深深遗憾。
沕沕水的柿子树太美了!沕沕水的柿子树真多啊!
景区的同志说,这些柿子树都是野生的。
平原上长大的我,柿子吃得不少,但是近距离观赏柿子树还是这些年的事,大片大片的见到则是眼前的事。小时候,赶年集时,父亲会买来一些黑红的粘满白粉末末的柿饼子。我和妹妹拿在手里,如获至宝,小心地掰开来,看着扯出的金黄发亮的丝,口水就先汩汩地流出来了。小口咬一点点,甘如饴,粘似胶,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甜腻,让人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那时,以为柿饼子是天外之物,而柿子树则是天上的神仙种出来的。
近些年,当地农村的庭院里,不时地闪出一棵两棵柿子树。待秋风把树叶一点点赶到地上,那圆圆的红红的柿子,毫无遮拦地挂在树上,就像挂上去的密密的红灯笼,只看上一眼,就美到心里。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当地百姓栽种柿子树,既是一种实惠,也是一种点缀,是对美的崇尚与热爱。在沕沕水的金秋里,满山满坡的高大柿子树,就像挂上去的数以万计的红灯笼,似在迎接沕沕水一个盛大节日的到来。究竟是什么重要节日,值得沕沕水点起这满山的红灯笼呢?哦,我明白了,如今的沕沕水人的日子,就像形容沕沕水的美景——春赏山花,夏看飞瀑,秋赏红叶,冬览冰瀑一样,处处是盛景,天天像过年,人们的生活滋润着呢。
看着满眼的柿子树和柿子,我兴奋得很,就问景区的同志,这柿子要什么时候采摘,实际上,我是有点替柿子着急了。那美女回过头来说,霜打以后的柿子才好吃。哦,那要等到霜打以后才摘。又问,如果等到那时,熟透了的柿子掉在地上不就摔烂了吗?我在心里可惜,也是心疼,就像是我家的柿子树下已堆满烂柿子。美女笑了,谁去摘啊?柿子又不值钱。这回轮到我瞪眼了,不摘?那就等它自由落地,都摔成柿饼子?
我不信,坚决不信。如果说景区柿树为了观赏,作为一景,可以不摘;山民们眼瞅着柿子红在树上,烂在地上,不去摘?把柿子运到山外,或是加工后运出,就能换回大把大把的钱啊!是因为山道崎岖,向山外运输成本太高?还是因为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对果品加工有足够的认识?
从沕沕水采风回来不几天,看到《河北日报》公众号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有一种乡愁,叫河北柿子红了。那满山满树的柿子,那满挂满串的柿子,那满箔满筐的柿子,那满房满院的柿子,还有点缀其间忙碌的妇女们,一同映红了天,映红了地。这才是金色的秋天!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要找的答案,我终于欣慰释然,终于豁然开朗。是那景区的美女在逗我呢,柿子,是大自然赐给太行人的宝贝,哪有不摘之理?
(刘月新,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散文选刊》《青年文学》《散文百家》《长城》《芳草》《山东文学》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小鸟闯进我屋里》《栽种光明》,长篇报告文学《陪你远行》。)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