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腐败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以河源市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ifei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因为社会利益分配结构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腐败问题在发生的范围和面积上增幅巨大。在近十年来,腐败问题更是在不断的恶化。公职人员的微腐败行为不仅腐蚀着广大领导干部的心灵,还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  “微腐败”,它和一般腐败一样,是指公职人员对于公权乱用的一种行为。“小腐败”、“亚腐败”、“灰色腐败”、“边缘腐败”、“非典型腐败”以及“隐形腐败”等等也是“微腐败”的相似名称。从本质上来说,微腐败是公职人员利用极小的职位影响力来获取私利的行为。“微腐败”的表现形式复杂繁多,它既没有清晰的界定,又因其行为者的普遍性,习俗共存性、主体无罪感和间接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尽管我国的法律制度逐渐完备,它还是可以得以滋生和蔓延。微腐败和它伴生的微腐败文化,不仅大程度地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准则,大范围地汲取公众财务,对法律等社会显规则弱化甚至架空,还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恶性腐败现象的滋生,对腐败分子和潜在腐败分子加速转化速度,公众对政府管理能力及社会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公职人员的微腐败行为不仅腐蚀着广大领导干部的心灵,还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造成千群关系紧张,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  我国对于微腐败的研究,尤其是治理机制方面的,并不全面和透彻。首当其冲的是对于微腐败的定义,没有一个确切、明晰的标准,官方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形成不了共识。它们对此各成一派,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笔者在论文中从多角度多维度的方法将微腐败的概念进行界定,构建其结构模型。据此分析微腐败的成因、特征和表现方式。  笔者以近年来在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的工作经历作为奠基,参考以往研究,以河源市为例,界定“微腐败”的概念、建立遏制微腐败的博弈模型,并对其治理进行初步研究,探寻比较具有实际意义并具可操作性的治理建议。
其他文献
依依和晓海下火车时,是下午四点多,天气晴朗,有些暖融融的。晓海在这个小县城的车站口叫过来一辆红色的大发。  “去洼里高村。”晓海一边往车上放着一大堆书籍,一边拉着依依挤进车里。  车子一路颠簸开到了村口,晓海让司机师傅停车,师傅说:“看你们这么多书,挺沉的,送到家门口吧。”  “不用了,谢谢您。”  “不另外加费。”  “你倒是挺好心,但,我不忍心。”  师傅又说:“这怎么说话呢,告诉我往哪儿拐?
期刊
1.  我十岁那年,三叔已离开董村,搬到县城住了。那时,三叔新婚不久,每隔一段时间,便带着三婶回董村看看。  三婶年轻,不过二十出头,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大概姓“姜”,因为奶奶、母亲和二婶总称呼她“小姜”。至于是姜、江还是蒋,我却分不清。有一次,我问母亲,三婶姓的是哪个“姜”,母亲说,当然是洋姜的“姜”了。我对母亲的话将信将疑。又问,三婶叫什么名字。母亲说,小孩子家,别管那么多闲事。又说
期刊
一rn不满一周岁的女儿已经学会走路了,似乎比周围那些孩子要早些.可女儿说话,比同龄的孩子要迟了至少半载.快两周岁了,只能勉强喊出爸爸、妈妈等不多的简单音节,且不周正,像
期刊
一rn这一阵儿读汪曾祺,并非小说、随笔,而是不常见的《两栖杂述》,他交待自己文字的来龙去脉,赤诚,不遮掩,让人狂喜——嗬,原来这个老头儿也有师承,好文字都不是凭空来的.他
期刊
村子里,有很多手艺人,五花八门,这些人缺一不可,不然,大家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按道理,这些手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事实上,还是分成三六九等.在我的印象里,木匠师傅似乎最受
期刊
快过年的时候,刘明典老汉在外面工作的儿子刘远平回家探亲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一个漂亮洋气的城市女朋友,这让刘明典改变了主意,决定把原先准备卖掉的那头黑猪杀掉吃肉,过一个
期刊
一rn黄山是中国的名山,没有去过黄山的人,此生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rn然而,去过黄山又怎样?去拜访黄山的人,络绎不绝地去,又络绎不绝地回到各自出发的地方,黄山还在那里,不
期刊
又一个冬天来了.但这一年一年的冬天,总让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也许是它太温暖了,不像冬天,进入12月份,门前的小河还没有封冻严实,还听得见淙淙的流水声.节气已到小寒,不见一
期刊
一进办公室,就零零散散有人来找我.以前我和他们大多不认识.当然,这里说的他们,或者两个,或者单独一人.我无法拒绝,因为这是我的工作.对于每一位陌生的来客,我都得客客气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