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正日益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学校围墙已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和挑战。六年级学生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都正处在较好的阶段,并且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极强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网络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亲身体验,因此,在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些经验。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与方式创新机制的研究》。下面,就以《说网络语言》综合实践活动一课为例,谈谈实验组教师如何通过情境创设、现场体验、视频播放、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找寻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一、精彩片断回放
1.创设情境,“说”网络语言。课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上网有利还是有弊”辩论赛的基础上,深情并茂地讲述网络语言版的《三打白骨精》,并组织学生畅谈感受。
2.微课教学,“知”网络语言。揭示课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梳理。借助微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网络语言”的产生、概述、使用、涵义等探究。
3.引擎搜索,“找”网络语言。以比赛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语言,并填入“电子记录单”,同时明确比赛规则,渗透规则意识。
4.鼓励生成,“晒”网络语言。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电子记录单”,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网络语言。
5.多方互动,“辨”网络语言。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自由重组,形成双方观点,收集材料为辩论做好准备,进一步深化认识。
6.回归生活,“用”网络语言。呈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用网络语言说几句话。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不仅要选择好的网络语言,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环境,才能让网络语言真正起到美化效果。
7.拓展延伸,“思”网络语言。在课结束前,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入下一阶段活动,如,“习作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如何与手拉手朋友邮件沟通”,并引导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网络语言。
二、评析与升华
《说网络语言》是一节典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时空中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以生动风趣和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人们生活。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从繁杂的表象和形式中看到本质,能够提出问题,充满好奇心并有兴趣深入研究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在活动质疑、探究过程中下一番功夫。
活动伊始,教师能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学生内心探究欲望。网络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既常见,却又空洞。怎么能引发学生对网络语言探究的热情,并能主动的提出问题,带着好奇带着兴趣研究下去,这是这节活动下大笔墨的地方。从网络版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兴趣,并提出想探究的话题;然后,教师整合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借助微课,了解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等;接着,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语言,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探究的深度融合;最后,通过辩论赛,使学生明白网络语言有利有弊,并在生活中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网络语言。整个过程,学生能认真观察,大胆猜测,运用方法,激起他们“想问,想做,愿做”的热情,用最浓缩的,最有代表性的情境,去碰撞孩子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起对问题研究的渴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虽不能“越位”,但本次活动教师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进行问题探究的有效指导。一是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如“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上台板书这一举动”值得肯定;二是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鼓励学生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目标,如在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环节,学生提出“在习作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这一话题,教师处理得就很有艺术;三是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整个活动,无论是查找网络语言,还是组织辩论赛,教师始终都能做到将更多的操作机会留给学生,及时地把握关键时的引领,“形散神不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也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说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观察和思考研究,了解网络语言,探究网络语言,从而达成探究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指导学生运用情境引入法、查找资料法、现场展示法等对网络语言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充分经历探索和分享方法的过程,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从而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效率,使之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项目来源】2015年度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与方式创新机制的研究》(立项编号DY201536B)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与方式创新机制的研究》。下面,就以《说网络语言》综合实践活动一课为例,谈谈实验组教师如何通过情境创设、现场体验、视频播放、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找寻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一、精彩片断回放
1.创设情境,“说”网络语言。课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上网有利还是有弊”辩论赛的基础上,深情并茂地讲述网络语言版的《三打白骨精》,并组织学生畅谈感受。
2.微课教学,“知”网络语言。揭示课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梳理。借助微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网络语言”的产生、概述、使用、涵义等探究。
3.引擎搜索,“找”网络语言。以比赛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语言,并填入“电子记录单”,同时明确比赛规则,渗透规则意识。
4.鼓励生成,“晒”网络语言。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电子记录单”,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网络语言。
5.多方互动,“辨”网络语言。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自由重组,形成双方观点,收集材料为辩论做好准备,进一步深化认识。
6.回归生活,“用”网络语言。呈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尝试用网络语言说几句话。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不仅要选择好的网络语言,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环境,才能让网络语言真正起到美化效果。
7.拓展延伸,“思”网络语言。在课结束前,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入下一阶段活动,如,“习作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如何与手拉手朋友邮件沟通”,并引导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网络语言。
二、评析与升华
《说网络语言》是一节典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时空中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以生动风趣和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人们生活。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从繁杂的表象和形式中看到本质,能够提出问题,充满好奇心并有兴趣深入研究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在活动质疑、探究过程中下一番功夫。
活动伊始,教师能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学生内心探究欲望。网络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既常见,却又空洞。怎么能引发学生对网络语言探究的热情,并能主动的提出问题,带着好奇带着兴趣研究下去,这是这节活动下大笔墨的地方。从网络版的《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兴趣,并提出想探究的话题;然后,教师整合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借助微课,了解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等;接着,以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络语言,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探究的深度融合;最后,通过辩论赛,使学生明白网络语言有利有弊,并在生活中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网络语言。整个过程,学生能认真观察,大胆猜测,运用方法,激起他们“想问,想做,愿做”的热情,用最浓缩的,最有代表性的情境,去碰撞孩子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起对问题研究的渴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虽不能“越位”,但本次活动教师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进行问题探究的有效指导。一是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如“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上台板书这一举动”值得肯定;二是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鼓励学生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目标,如在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环节,学生提出“在习作中如何使用网络语言”这一话题,教师处理得就很有艺术;三是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设计让学生自己创造。整个活动,无论是查找网络语言,还是组织辩论赛,教师始终都能做到将更多的操作机会留给学生,及时地把握关键时的引领,“形散神不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也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说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观察和思考研究,了解网络语言,探究网络语言,从而达成探究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能指导学生运用情境引入法、查找资料法、现场展示法等对网络语言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充分经历探索和分享方法的过程,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实践方法,从而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效率,使之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项目来源】2015年度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与方式创新机制的研究》(立项编号DY201536B)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