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明也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流行歌曲、摇滚、说唱等快餐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传统的戏曲艺术。振兴戏曲,弘扬民族艺术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但戏曲衰退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有戏曲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其他文化冲击的原因。十几年的振兴努力,论其成败得失,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没有把振兴的重点放在培养新一代的欣赏者上,造成观众年龄日趋老龄化,观众面出现断层。因此,要振兴戏曲,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瑰宝,使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观众。“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增进孩子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本文通过实践研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戏曲;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作为民族精神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这一历史主体的内在统一,系统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其中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绍兴是戏曲之乡,特别是越剧、绍剧唱段和剧目深深吸引着一批观众,经典剧目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么我园正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光地处绍兴古城更是隔一条马路就是绍剧研究院,每天清早,孩子们能听到对面传来咿咿呀呀的戏曲练声,隔三差五还能听到大气磅礴的锣鼓声,孩子们对于对面传来的声音很好奇,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一个地方。于是我园决定开设戏曲课程,让这些孩子接触我国的戏曲文化,激发他们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课程分析: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门艺术门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演员表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二、课程目标
(一)了解戏曲的化妆、服装的特点,感受中国戏曲中色彩及构图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情感。
(二)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讲授、比较、归纳等方法,初步感知并练习戏曲表演的关键技巧,如唱腔、身段和表情等,增强幼儿的形态表现力。
(三)幼儿能够通过戏曲游戏、舞台展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戏曲欣赏与表演,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热情。释放幼儿的创造、表演能力,让幼儿体验戏曲学习的乐趣,弘扬戏曲艺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安排的原则。
1.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
戏曲中曲目繁多,题材多为成人化的,如果直接将已有的戏曲原封不动地 呈现出来,孩子们很快会感到枯燥、深奥,不易于理解、接受。因此我们要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为他们乐于表现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做个有心人,能善于发现和有机组合。有些曲目的片断很适合幼儿,如京剧《拾玉镯》中孙玉娇起床后赶鸡、喂鸡片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唯美情景;绍剧《真假美猴王》中孙悟空打斗时候的精彩表演,这些内容就很适合幼儿园的孩子,而且戏曲中人物表演细腻,动作富有美感,既能让孩子欣赏又适合孩子进行模仿、表演。
2.符合儿童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戏曲特色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努力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力求使所选的内容能调动和激发孩子的兴趣。例如京剧脸谱以其鲜艳的色彩、夸张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接触脸谱时表现出的兴奋与好奇,说明脸谱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美化的风格正好吻合了孩子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又如孙悟空以其生性顽皮、聪明灵活、本领高强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就可以围绕以孙悟空为线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戏曲特色活动,包括化妆、服饰、动作表演、耍棍等,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会高涨,各方面的技能也将掌握得更好。
3.主題积极向上富有代表性和经典性
戏曲艺术是根植于民众土壤,流行于民众之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受到历史的局限以及统治阶级的篡改,也不可避免地在民主的精华中糅杂着封建的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选择的内容片段如绍剧的系列猴戏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豫剧《小小花木兰》、《七品芝麻官》;京剧《杨门女将》等等都是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戏曲片段。因为我们考虑到,在开展戏曲特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给孩子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安排
课程结构即是课程的类别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将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型,我们按照规定性和结构化程度将课程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所谓正式课程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课程,非正式课程以隐形的方式存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潜移默化到影响的教育资源的总和。
1.正式课程:
①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托班级实际情况和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戏曲艺术活动。
②戏曲活动与一日活动的有机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幼儿艺术情感、技能、态度的培养应渗透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产生戏曲兴趣的环境氛围,使孩子们能在戏曲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的表象,使他们潜移默化地积累戏曲活动的经验,体验戏曲活动所蕴含的美。如餐前餐后活动时间可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戏曲,讲述一些有关戏曲方面的故事、传说等;早操加入戏曲音乐;体育游戏设计戏曲基本功中的闪帽翅、抖水袖、走矮子、耍翎子、踩跷等。区域活动美工区和部分社会性区域加入戏曲艺术的元素,比如戏曲表演舞台、戏曲服装设计、脸谱设计等。
2.非正式课程:
①环境辐射:环境中处处透露着戏曲文化的韵味。比如设立一个“戏曲舞台”,小朋友可以在戏台进行表演。
②设立一个“戏曲博物馆”,里面陈列戏曲衣服、名家(名剧)照片、戏剧乐器等关于戏曲文化的成列。
③利用幼儿园和电台合作推广戏曲;和电台合作开办戏曲春晚;开展各类戏曲比赛和展示戏曲的活动以及开展戏曲周活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课程评价坚持幼儿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导向性原则。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幼儿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戏曲方面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对戏曲的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课程评价应注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幼儿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注意幼儿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语言、性别方面的差异,给予公平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做“一刀切”,而是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评价内容
通过幼儿、老师、幼儿园、家长等不同层面对课程实施进行相应的评价。
1.情感与态度: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戏曲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
2.知识与技能:戏曲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对戏曲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作者单位:绍兴市越城区艺术花苑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园;戏曲;课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作为民族精神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这一历史主体的内在统一,系统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其中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绍兴是戏曲之乡,特别是越剧、绍剧唱段和剧目深深吸引着一批观众,经典剧目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么我园正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光地处绍兴古城更是隔一条马路就是绍剧研究院,每天清早,孩子们能听到对面传来咿咿呀呀的戏曲练声,隔三差五还能听到大气磅礴的锣鼓声,孩子们对于对面传来的声音很好奇,在孩子们眼里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一个地方。于是我园决定开设戏曲课程,让这些孩子接触我国的戏曲文化,激发他们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课程分析: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门艺术门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演员表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二、课程目标
(一)了解戏曲的化妆、服装的特点,感受中国戏曲中色彩及构图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情感。
(二)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讲授、比较、归纳等方法,初步感知并练习戏曲表演的关键技巧,如唱腔、身段和表情等,增强幼儿的形态表现力。
(三)幼儿能够通过戏曲游戏、舞台展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戏曲欣赏与表演,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热情。释放幼儿的创造、表演能力,让幼儿体验戏曲学习的乐趣,弘扬戏曲艺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安排的原则。
1.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
戏曲中曲目繁多,题材多为成人化的,如果直接将已有的戏曲原封不动地 呈现出来,孩子们很快会感到枯燥、深奥,不易于理解、接受。因此我们要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为他们乐于表现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做个有心人,能善于发现和有机组合。有些曲目的片断很适合幼儿,如京剧《拾玉镯》中孙玉娇起床后赶鸡、喂鸡片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唯美情景;绍剧《真假美猴王》中孙悟空打斗时候的精彩表演,这些内容就很适合幼儿园的孩子,而且戏曲中人物表演细腻,动作富有美感,既能让孩子欣赏又适合孩子进行模仿、表演。
2.符合儿童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就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戏曲特色教学内容时,我们要努力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力求使所选的内容能调动和激发孩子的兴趣。例如京剧脸谱以其鲜艳的色彩、夸张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接触脸谱时表现出的兴奋与好奇,说明脸谱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美化的风格正好吻合了孩子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又如孙悟空以其生性顽皮、聪明灵活、本领高强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就可以围绕以孙悟空为线索开展了一系列的戏曲特色活动,包括化妆、服饰、动作表演、耍棍等,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将会高涨,各方面的技能也将掌握得更好。
3.主題积极向上富有代表性和经典性
戏曲艺术是根植于民众土壤,流行于民众之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受到历史的局限以及统治阶级的篡改,也不可避免地在民主的精华中糅杂着封建的糟粕。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选择的内容片段如绍剧的系列猴戏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豫剧《小小花木兰》、《七品芝麻官》;京剧《杨门女将》等等都是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戏曲片段。因为我们考虑到,在开展戏曲特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从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给孩子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安排
课程结构即是课程的类别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将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型,我们按照规定性和结构化程度将课程分为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所谓正式课程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课程,非正式课程以隐形的方式存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潜移默化到影响的教育资源的总和。
1.正式课程:
①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托班级实际情况和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戏曲艺术活动。
②戏曲活动与一日活动的有机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幼儿艺术情感、技能、态度的培养应渗透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产生戏曲兴趣的环境氛围,使孩子们能在戏曲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的表象,使他们潜移默化地积累戏曲活动的经验,体验戏曲活动所蕴含的美。如餐前餐后活动时间可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戏曲,讲述一些有关戏曲方面的故事、传说等;早操加入戏曲音乐;体育游戏设计戏曲基本功中的闪帽翅、抖水袖、走矮子、耍翎子、踩跷等。区域活动美工区和部分社会性区域加入戏曲艺术的元素,比如戏曲表演舞台、戏曲服装设计、脸谱设计等。
2.非正式课程:
①环境辐射:环境中处处透露着戏曲文化的韵味。比如设立一个“戏曲舞台”,小朋友可以在戏台进行表演。
②设立一个“戏曲博物馆”,里面陈列戏曲衣服、名家(名剧)照片、戏剧乐器等关于戏曲文化的成列。
③利用幼儿园和电台合作推广戏曲;和电台合作开办戏曲春晚;开展各类戏曲比赛和展示戏曲的活动以及开展戏曲周活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课程评价坚持幼儿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导向性原则。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幼儿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戏曲方面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对戏曲的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课程评价应注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幼儿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注意幼儿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语言、性别方面的差异,给予公平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做“一刀切”,而是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评价内容
通过幼儿、老师、幼儿园、家长等不同层面对课程实施进行相应的评价。
1.情感与态度: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戏曲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
2.知识与技能:戏曲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对戏曲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作者单位:绍兴市越城区艺术花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