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部编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的六册教材中,每册均有6~8篇左右的课内自读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三分之一弱。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应该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就是要强调“自读”。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在自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抓不住重点,过分关注一些次要的方面,“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也可能出现效率低下,读书茫无头绪等现象。对于以上现象,教师就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二节课的时间里,调动以前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阅读。
一篇课文,如果要面面俱到地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话,学习量是很大的,学生在短短的一、二节课的时间内,学生个体是无法较全面的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的。因而在自读课上,分组学习,合作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在自读课上,经常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以《台阶》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明确分工,分片包干。
首先要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把这篇课文的阅读任务分成四个部分,分给每个小组的学生,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
《台阶》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篇小说的阅读分成四个方面的任务。(一)理清小说的情节。主要要求学生弄清如下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如果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小说的内容,你能准确概括出来吗?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着这中心事件,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如果让你复述课文,你该怎样复述?(二)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阅读后,形成这样的表述方式:“父亲具有的特点,我是从看出来的?”(三)理解小说的主题。主要理解小说中的“台阶”的含义。文中的台阶有三种状态,一是起初的“三层台阶”,二是父亲梦想中的“高高的台阶”,最后是建成的“九级台阶”,这三种台阶体现出父亲的怎样的精神和物质的追求?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四)主要偏重理解小说的写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作品的详略,品析美句等。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看上去就像一篇散文,有许多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场景的描写,叙述语言如散文一样具有隽永的抒情意味,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的样本,让学生细细品味。如下面的一段文字“那时已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很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这段文字写父亲初秋时节起早劳动的情景,动词“浮、飘、挑”极为传神,而“艱难”一词,是拟人手法,很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头发上汗水之多,让人联想到父亲的艰辛。类似的句子很多,要求学生注意细节,找出这样描写传神细致的句子,体会美妙之处。这样明确地把任务分配给全班的四个组的同学,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阅读任务,不再盲目。
二、独立阅读,组内合作。
学生领到学习任务后,一定要求独立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争取自己做出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笔记本上。这时,教师要巡视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可以就学生阅读中的问题私下与个别学生交谈,可以解答学生的困惑。要特别关注那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阅读,也可以先检查一下他们的阅读情况,掌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巡视到第三小组时,有学生问“父亲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辛辛苦苦地最后建成了在九级台阶的屋子,这样做值得吗?”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认真阅读并思索了,我说:“你能提出问题很好,你能提出的这个问题,说明你的阅读感觉非常敏锐。父亲造九级台阶,肯定是值得的,不然,父亲就不会一辈子去做这件事了;说不值得是从我们读者的理解和最终小说的结局中体会到的。你怎么看,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学生开始认真思索了,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并且把他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作为发言的材料,在展示阶段,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到许多同学的共鸣。
在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一定程度之后,要求学生先在组内交流,这时同学可以走下座位,与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请教,甚至可以与自己看法相反的同学辩论。这样,争取全组同学都能在自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在全组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各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把自己组的阅读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有说不到的地方,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比如第二小组推举出来的代表,他们组是分析父亲的形象的,作为理解人物的形象,可以从多角度、从不同的细节的分析来概括人物的形象。同学发言非常踊跃,第二组的一位同学说,“父亲是一个简朴节约的人,这从课文的第五段中‘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这个细节中看出来的。”有同学就反驳说,这不是父亲节俭的问题吧,这个细节主要还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困难、贫穷吧,如果他家的生活条件好,他能一年只洗一次脚?学生把评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说:“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确实能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同学说的都对,它既能突出父亲的简朴节约的性格,也确实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穷。”由于阅读充分,同学们的发言显得有备而来,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分析能力。而相互的诘难,使同学的思维更加严密。这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评价,热情鼓励。
当各组同学的发言、讨论全部结束时,作为老师要对同学的表现作出总结和正面性的评价,对于课文的的理解,教师也要作了精到、准确的分析和总结,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由于同学的发言是有个性化的,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表达也不是那么严谨,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一些引发争议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以后课堂的学生学习、发言的积极主动。
部编教材自读课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分组学习,分任务组织只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坚持运用,一定可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读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如果要面面俱到地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话,学习量是很大的,学生在短短的一、二节课的时间内,学生个体是无法较全面的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的。因而在自读课上,分组学习,合作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在自读课上,经常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以《台阶》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这一方法的运用。
一、明确分工,分片包干。
首先要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把这篇课文的阅读任务分成四个部分,分给每个小组的学生,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
《台阶》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环境,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篇小说的阅读分成四个方面的任务。(一)理清小说的情节。主要要求学生弄清如下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小说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如果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小说的内容,你能准确概括出来吗?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着这中心事件,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事情?如果让你复述课文,你该怎样复述?(二)分析文中“父亲”这一形象。阅读后,形成这样的表述方式:“父亲具有的特点,我是从看出来的?”(三)理解小说的主题。主要理解小说中的“台阶”的含义。文中的台阶有三种状态,一是起初的“三层台阶”,二是父亲梦想中的“高高的台阶”,最后是建成的“九级台阶”,这三种台阶体现出父亲的怎样的精神和物质的追求?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四)主要偏重理解小说的写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作品的详略,品析美句等。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看上去就像一篇散文,有许多诗情画意的农家生活场景的描写,叙述语言如散文一样具有隽永的抒情意味,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的样本,让学生细细品味。如下面的一段文字“那时已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很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这段文字写父亲初秋时节起早劳动的情景,动词“浮、飘、挑”极为传神,而“艱难”一词,是拟人手法,很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头发上汗水之多,让人联想到父亲的艰辛。类似的句子很多,要求学生注意细节,找出这样描写传神细致的句子,体会美妙之处。这样明确地把任务分配给全班的四个组的同学,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阅读任务,不再盲目。
二、独立阅读,组内合作。
学生领到学习任务后,一定要求独立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争取自己做出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笔记本上。这时,教师要巡视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可以就学生阅读中的问题私下与个别学生交谈,可以解答学生的困惑。要特别关注那些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的阅读,也可以先检查一下他们的阅读情况,掌握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巡视到第三小组时,有学生问“父亲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辛辛苦苦地最后建成了在九级台阶的屋子,这样做值得吗?”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认真阅读并思索了,我说:“你能提出问题很好,你能提出的这个问题,说明你的阅读感觉非常敏锐。父亲造九级台阶,肯定是值得的,不然,父亲就不会一辈子去做这件事了;说不值得是从我们读者的理解和最终小说的结局中体会到的。你怎么看,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学生开始认真思索了,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并且把他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作为发言的材料,在展示阶段,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到许多同学的共鸣。
在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一定程度之后,要求学生先在组内交流,这时同学可以走下座位,与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请教,甚至可以与自己看法相反的同学辩论。这样,争取全组同学都能在自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在全组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各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把自己组的阅读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有说不到的地方,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作补充。比如第二小组推举出来的代表,他们组是分析父亲的形象的,作为理解人物的形象,可以从多角度、从不同的细节的分析来概括人物的形象。同学发言非常踊跃,第二组的一位同学说,“父亲是一个简朴节约的人,这从课文的第五段中‘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这个细节中看出来的。”有同学就反驳说,这不是父亲节俭的问题吧,这个细节主要还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困难、贫穷吧,如果他家的生活条件好,他能一年只洗一次脚?学生把评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说:“这个细节非常重要,确实能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同学说的都对,它既能突出父亲的简朴节约的性格,也确实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贫穷。”由于阅读充分,同学们的发言显得有备而来,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分析能力。而相互的诘难,使同学的思维更加严密。这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评价,热情鼓励。
当各组同学的发言、讨论全部结束时,作为老师要对同学的表现作出总结和正面性的评价,对于课文的的理解,教师也要作了精到、准确的分析和总结,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由于同学的发言是有个性化的,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表达也不是那么严谨,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一些引发争议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以后课堂的学生学习、发言的积极主动。
部编教材自读课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分组学习,分任务组织只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坚持运用,一定可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读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