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对于开展了5年的大规模集中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的看法。培训的基本目标与实际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考试合格成为目前唯一的培训目的。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表现为分离,如何解决?培训对象应如何进行分解,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各有侧重。应大胆改革再行教材,使之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送教下乡。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冷思考;教师信息素养;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差距
200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四川省在200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就成为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
近几年来,先后培训过十多个班,也在三所中小学进行了数十场次的校本培训。对比这两种方式的集中培训,就笔者所在地区内发现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可能是对大规模集中培训加点冷水,降一降温。
1.培训的基本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距很大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意图:树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周济)概念,从教师培训、考试、论证着手,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目标有以下四点⑴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⑵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体系⑶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论证制度⑷形成丰富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实际培训过程和考试中,大多数老师来参加培训意图是为评职称取得一个国家级的证书,为将来的评聘增加一个砝码。国家的意图是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但到地方就有个45岁的分界线。实际上越是年长一些的教师越是必须要培训的对象,在中小学校中45岁的教师多数具有中高级职称并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但由于没有评职称的压力,多数没有参加过培训。这在近两三年来的各种级别培训(基于互联网方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本身专业水平高、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这种互联网方式的培训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例如网上发贴、投稿、网上提交作业等都不能独立完成,有人中途弃学。这部分人是教师队伍的精华之一,但对教育技术从理念到能力都比年青教师差很多,这是对“第一资源”的极大浪费。
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考试是一个促进方式,但现实中考试成为集中培训的主要目的。我培训过的学员中有大量的教师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用过培训的内容,因为他们的学校设备很少,使用不方便等原因而把参加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内的校本培训由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目标(如远程设备使用,资源库使用、专用教室设备使用)培训的效果就要好些,参加的人员也针对性强一些。
2.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如何解决?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由省、州(市)、县培训点来具体实施,各个培训点基本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和一个培训平台(局域网网站)。这种设置就重理论而轻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二类)才是大多数山区学校的现实,而教材中两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授导型和探究型)所要求硬件设备都高于学校的现实。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多数学员对教材中的设备从概念到实体都贫乏,可以想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各个县应选择一所同时配置有远程教育模式一、二设备、多个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有大量的实体设备教室供学员进行教学实践,学员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情选择不同的教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同类学校的教师互为师生,具体实践一些课题,方能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所任教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对培训对象进行分解,开展针对性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细分为三个,分别针对三类人员,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具体构成如图1。
由于标准中对三类人员的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及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培训中应分解不同工作的人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笔者在培训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教师在几期的培训中都来了,有的说是学校安排不出人来了,有的是与校长关系好,每次都安排来了。
如何理解三类人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设不同内容有侧重点的培训班是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局师训部门提出的新课题。我认为,对管理人员应侧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的重要性的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学习等等;对教学人员侧重教学设计,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技术支持人员注重技术能力的大面积提高,设备维护能力等等的学习。
4.大胆改革现行教材,送教下乡 四川省所使用的现实教材为北师大版教材,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对大城市的学校比较实用,但对于山区的学校则过于“西方化”。学员反映美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山区的学生难度过大,特别是探究型教学和基于Webquest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从硬件到师生的信息素养都还不成熟。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笔者认为可改革现行教材,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弱化技术的痕迹。
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应注重几个方面。
4.1 是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能力的提高,从学会上网到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工作。
4.2 是对各种教育资源库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好中央电教馆的九年制教学资源远比在网海中捞沙子来得快些。
4.3 是学会与人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成果,行成一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方式。
培训机构还应该做的就是送教下乡,进行多种方式的针对性培训,让培训真正成为基层教师最需要的学习。让教研员与基层教师“联线”,提出“以校为本”的培训构想,把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建设以及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作为培训者应时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达到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全体教师培训的目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集中培训的形式,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目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必须根据教师特点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通过集中培训都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育部2004年
[2]《上海市教师队伍“硬建设” 提升教育“软实力”》2008文汇报
收稿日期:2011-08-2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冷思考;教师信息素养;集中培训;针对性培训;差距
200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四川省在200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就成为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
近几年来,先后培训过十多个班,也在三所中小学进行了数十场次的校本培训。对比这两种方式的集中培训,就笔者所在地区内发现有一些东西值得反思,这种反思可能是对大规模集中培训加点冷水,降一降温。
1.培训的基本目标与实际目标的差距很大
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意图:树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周济)概念,从教师培训、考试、论证着手,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目标有以下四点⑴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⑵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体系⑶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论证制度⑷形成丰富的、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育技术培训资源。
实际培训过程和考试中,大多数老师来参加培训意图是为评职称取得一个国家级的证书,为将来的评聘增加一个砝码。国家的意图是完成教师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任务,但到地方就有个45岁的分界线。实际上越是年长一些的教师越是必须要培训的对象,在中小学校中45岁的教师多数具有中高级职称并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但由于没有评职称的压力,多数没有参加过培训。这在近两三年来的各种级别培训(基于互联网方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本身专业水平高、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这种互联网方式的培训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例如网上发贴、投稿、网上提交作业等都不能独立完成,有人中途弃学。这部分人是教师队伍的精华之一,但对教育技术从理念到能力都比年青教师差很多,这是对“第一资源”的极大浪费。
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考试是一个促进方式,但现实中考试成为集中培训的主要目的。我培训过的学员中有大量的教师在工作中从来没有用过培训的内容,因为他们的学校设备很少,使用不方便等原因而把参加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内的校本培训由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目标(如远程设备使用,资源库使用、专用教室设备使用)培训的效果就要好些,参加的人员也针对性强一些。
2.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如何解决?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由省、州(市)、县培训点来具体实施,各个培训点基本只有一个网络教室和一个培训平台(局域网网站)。这种设置就重理论而轻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远程教育设备(模式一、二类)才是大多数山区学校的现实,而教材中两种重要的教学设计(授导型和探究型)所要求硬件设备都高于学校的现实。教师进修学校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多数学员对教材中的设备从概念到实体都贫乏,可以想象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各个县应选择一所同时配置有远程教育模式一、二设备、多个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有大量的实体设备教室供学员进行教学实践,学员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情选择不同的教室来进行实际的操作,同类学校的教师互为师生,具体实践一些课题,方能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所任教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对培训对象进行分解,开展针对性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细分为三个,分别针对三类人员,教师、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具体构成如图1。
由于标准中对三类人员的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及要求的不同,因此在培训中应分解不同工作的人员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笔者在培训中常常会遇见一些教师在几期的培训中都来了,有的说是学校安排不出人来了,有的是与校长关系好,每次都安排来了。
如何理解三类人员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分设不同内容有侧重点的培训班是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及教育局师训部门提出的新课题。我认为,对管理人员应侧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的重要性的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学习等等;对教学人员侧重教学设计,课程整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技术支持人员注重技术能力的大面积提高,设备维护能力等等的学习。
4.大胆改革现行教材,送教下乡 四川省所使用的现实教材为北师大版教材,笔者认为这本教材对大城市的学校比较实用,但对于山区的学校则过于“西方化”。学员反映美式的教学设计理念对山区的学生难度过大,特别是探究型教学和基于Webquest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从硬件到师生的信息素养都还不成熟。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出发,稳扎稳打,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升级。笔者认为可改革现行教材,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弱化技术的痕迹。
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应注重几个方面。
4.1 是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能力的提高,从学会上网到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工作。
4.2 是对各种教育资源库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好中央电教馆的九年制教学资源远比在网海中捞沙子来得快些。
4.3 是学会与人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成果,行成一种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科研的工作方式。
培训机构还应该做的就是送教下乡,进行多种方式的针对性培训,让培训真正成为基层教师最需要的学习。让教研员与基层教师“联线”,提出“以校为本”的培训构想,把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建设以及个性化发展的主阵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蒸蒸日上,作为培训者应时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不断的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不断的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达到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全体教师培训的目的。
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集中培训的形式,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目的、方法和措施,我们必须根据教师特点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通过集中培训都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育部2004年
[2]《上海市教师队伍“硬建设” 提升教育“软实力”》2008文汇报
收稿日期:2011-08-26